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抗血栓药物血管外科心用的进展,既有一些新研制约物的药理作用及研制情况,也包括一些已应用多年但仍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以及在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新发现和规范性心用问题。文章将抗血栓药物按照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两大类别,分别介绍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的小良反应等。

  • 标签: 血管外科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血酶类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药物胺碘酮对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结果80例患者治疗后经DCG检查治疗有效71例,治疗有效率为88.75%,无效8例,无效率10%,恶化1例,恶化率为1.25%。患者治疗后心率每分钟减缓5~20次,平均(12.6±1.4)次,患者治疗后的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标签: 胺碘酮 心律失常 心电图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大于1%,在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10%[1],据统计中国现约有1000万人患房颤[2]。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由血栓引起的卒中事件中,高达15%~20%的比例源于房颤,伴有房颤的卒中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不伴房颤者明显升高[3]。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 应用 快速心律失常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据1990年全球各地区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包括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其他血管疾病的死亡。这些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在于应用血小板和药物。动脉粥样硬化可累及全身许多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胸及腹主动脉,以及下腹的大动脉等,造成这些动脉的狭窄、急性或亚急性堵塞。最危险的血栓性事件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塞、脑梗塞及危急的下肢缺血。粥样斑块的破裂或裂隙是血小板的血栓事件的基础。

  • 标签: 综述 心血管病 抗血小板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进展包括侵袭和转移等过程的限速步骤,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TAMs(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竞争代谢底物等方式调节肿瘤血管生成。近年来肿瘤靶向治疗方案疗效仍不尽如人意。进一步认识TAM在肿瘤血管生成各环节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将有利于明确肿瘤免疫微环境与肿瘤血管的相互作用,以寻找针对肿瘤血管的最佳靶向治疗方案。

  • 标签: 肿瘤血管生成 TAMs 肿瘤微环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自噬(autophagy)是一种特殊的细胞过程,可通过将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转运至溶酶体并降解,参与调控细胞存活、生长、分化和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在生命过程的各个方面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协同作用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和细胞修复,且可能在肿瘤对抗血管药物治疗耐药机制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以自噬为靶点的靶向治疗,可能是未来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方向,旨在提供多靶点协同治疗使患者受益。

  • 标签: 自噬 肿瘤 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治疗
  • 简介:摘要为寻求中医药方面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对目前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力求寻找新的抑制肿瘤的方法。

  • 标签: 肝癌血管 中医药 综述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0-20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0期
  • 机构:来自美国的华人科学家WeilanYe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影响内皮细胞迁移的一条新的信号通路,该发现对于调控肿瘤等疾病中病理性血管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护肝、抗纤维化、抗病毒等。核苷类药物是一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用药物,其效果已得到了临床认可。但是由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基因突变耐药等,因此核苷类药物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中成药属于天然药物,安全性较高。本文对核苷类药物联合中成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核苷类药物 中成药 乙型肝炎肝硬化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新药的不断研发,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逐步成为治疗ROP的重要手段。因此规范ROP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操作,使患儿获得安全且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小儿视网膜学组根据目前我国ROP诊治的实际情况,针对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ROP的适应证与禁忌症、注射要求、操作注意事项及治疗后注意事项等,经过认真、全面及充分的讨论,并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审核修改形成专家共识意见,以供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生成抑制剂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统激光光凝(以下简称为激光)、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单纯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Coats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6年12月至2019年1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连续就诊且未经治疗的Coats病2B~3A2期患者60例60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激光组、联合组、注药组。激光组患眼初始治疗为单纯传统激光治疗;注药组患眼初始治疗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联合组患眼初始治疗为激光联合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或VEGF药物治疗后1周内行激光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比观察3组间的治疗有效率、视网膜下液(SRF)、黄斑水肿、BCVA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0例60只眼中,男性55例,女性5例;年龄(17.1±2.0)岁;均为单眼。2B、3A1、3A2期分别为26、23、11只眼。激光组、联合组、注药组各20例20只眼。注药组所有患眼初始治疗后,异常血管均无明显消退;SRF吸收、增加分别为4 (20.0%,4/20)、5 (25.0%,5/20)只眼。给予补充激光治疗16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4只眼。激光治疗的16只眼中,治疗有效10只眼(50.0%,10/20 );治疗过程中发生玻璃体积血、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1、1、2只眼,均再给予PPV治疗;黄斑水肿反复、持续存在分别为4、1只眼。联合组患眼中,治疗有效11只眼(55.0%,11/20);治疗过程中出现SRF增多、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5、2、2只眼,均再次给予PPV治疗;黄斑水肿反复、持续存在各1只眼。激光组患眼中,治疗有效15只眼(75.0%,15/20 );治疗过程中出现大量玻璃体积血、纤维膜增生、并发性白内障分别为2、2、1只眼,均再次给予PPV治疗。结论单纯VEGF药物治疗Coats病无效,需联合其他异常血管消融治疗。VEGF药物在Coats病治疗中,既可促进SRF的吸收,亦可能致其增加,应用需谨慎。

  • 标签: 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生成抑制剂 激光凝固术 视网膜下液 黄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与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我院神经科住院部收治的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与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晚/联合治疗,对照组64例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顿服。随访一年,分别在出院后1、3、6、9、12个月各随访一次,患者同时定期进行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等检测。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10d),两组间的发作控制率差异性显著,治疗组的93.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9%(P<0.05);经治疗后一年随访,观察组缺血性脑梗死总发生率6.2%明显优于对照组72.0%,两者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率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与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可有效延缓及逆转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托伐他汀 肠溶阿司匹林 联用 疗效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主要的且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DR进一步发展的并发症,是引起DR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VEGF药物的出现,改写了DR和DME的治疗模式。首先,对于DME的治疗,由之前的局灶/格栅样激光光凝,转换成VEGF药物为一线治疗。其次,对于增生型DR (PDR)的治疗,既往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是金标准,现在VEGF药物成了部分PDR患者治疗的替代方案。临床上,面对不同程度的DR及DME,何时开始治疗、何种治疗优先、VEGF药物治疗是否能完全取代激光以及VEGF药物治疗时代关于DR的治疗模式等问题均值得临床医师进一步思考。深入学习激光和VEGF药物治疗DR的临床研究,关注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变迁,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DR及DME的治疗思路,实现DR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有利于提高我国DR的治疗水平。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激光凝固术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规范 述评
  • 简介:摘要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是由于脉络膜新生毛细血管通过破裂的Bruch膜到达RPE层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继而导致新生血管出血、渗漏以及瘢痕形成。鉴于VEGF在CNV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眼内VEGF药物靶向治疗是目前wAMD治疗的一线选择。但VEGF药物治疗wAMD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治疗无应答、药物耐受、需要长期反复注射以及严重副作用等问题。深入探究wAMD发病的生理病理过程,寻找导致CNV形成的最根本原因,从病因出发探寻更优的治疗方案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湿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药物疗法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他汀类与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8月~2020.8月,研究对象为该段时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患,纳入的样本容量为60例并进行平均分组。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疗效和对治疗满意度的对比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的数据要优于阿司匹林组;在并发症发生概率方面,阿司匹林组的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患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他汀类和两种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他汀类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简介:背景已有研究报道高血压治疗的降压反应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变异的影响,但尚没有临床试验来证实是否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影响到不同的药物治疗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肾脏表型的关系。方法与结果采用双盲-阳性对照-随机高血压药物治疗试验,研究对象为年龄≥55岁,至少有一个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37939例研究对象被随机分到利尿剂(chlorthalidone),钙离子拮抗剂(amlodipin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lisinopril),和α受体阻滞剂(doxazosin)四个药物治疗组,并随访4~8年;同时检测所有患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基因I/D多态性 心血管危险因素 抗高血压治疗 药物治疗 遗传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VEGF药物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者14例1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平均年龄(35.3±9.3)岁。所有患者均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并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连续3个月。采用OCTA仪对患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3个月,停止治疗后2个月时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范围300 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D-300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治疗前后黄斑区血流密度、CMT比较行配对t检验;血流密度与CM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9±0.07,平均CMT为(468.43±26.59)μm. SCP、DCP平均血流密度分别为(50.99±1.19)%、(43.79±1.44)%,FD-300为(50.73±1.16)%。治疗后1周,1、3个月和停止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logMAR BCVA、CMT、DCP血流密度、FD-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MAR BCVA:t=6.77、13.30、16.99、9.51,P=0.00、0.01、0.00、0.01;CMT:t=6.99、15.88、26.10、6.50,P=0.00、0.01、0.01、0.00;DCP血流密度:t=6.75、8.61、15.12、7.63 ,P=0.00、0.01、0.01、0.00 ;FD-300:t=11.86、13.08、14.36、4.41,P=0.00、0.01、0.01、0.03 )。治疗前SCP血流密度与停止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9 );其余各治疗后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6.84、6.27 ,P=0.00、0.01、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r2=0.54 ,P=0.04 )。结论1型Mac-Tel伴黄斑水肿患眼SCP血流密度无明显变化,DCP血流密度降低,FD-300增加;VEGF药物治疗后,DCP血流密度增加,FD-300降低;FD-300与CMT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局部血流 毛细血管扩张 黄斑水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