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12年14例头颈部ELG的临床资料,分别从研究对象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13个月,其中1例经肿块切除术,术后5个月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治疗后4个月复发。其余12例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病情进展或复发。结论ELG常表现为一种无痛的软组织病变,好发于男性,多见于中青年人,好发部位为腮腺区、颈部等。主要依靠病理确诊,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结合适当剂量的放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56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与指导,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于放疗前、中和后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如遵医行为指导、做好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有关护理知识及疾病知识宣教工作等,选用问卷测评方法对两组生活质量予以评定。结果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及身体功能得分相比于对照组,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对其实施护理干预举措,可实现其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危头颈部横纹肌肉瘤(RMS)的高危因素与诊疗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美国儿童肿瘤组织(COG)、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血液肿瘤学组儿童横纹肌肉瘤协作组(CCCG-RMS)制定的危险度分组,筛选原发于头颈部的高危儿童横纹肌肉瘤为研究对象。采用穿刺病理/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分析原发部位、年龄、病理分型、转移等因素与诊疗策略、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入组患儿29例。其中男17例(58.6%),女12例(41.4%);原发部位:眼眶区占位7例(24.1%),脑膜旁占位22例(75.9%);临床分期:Ⅲ期2例(6.9%),Ⅳ期27例(93.1%)。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死亡14例,存活15例,无病生存10例,总生存率为48.3%(15/29例),无病生存率为34.5%(10/29例)。Kaplan-Merier曲线分析提示总生存时间(76.0±12.0)个月,95%可信区间(CI):53.5~93.2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62.5±10.6)个月,95%CI:47.0~83.9个月。结论高危组头颈部RMS患儿预后相对较差,中枢神经侵犯是重要的致死因素,密切随访及防治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是提高RMS预后的主要任务。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路径在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护理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n=45),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记录并检测护理满意度、不良情况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前后SCL-90及VAS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满意度为86.67%(P<0.05);实验组0例发生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0.00%(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为(7.5±2.1)d,对照组为(11.4±2.3)d(P<0.05);两组SCL-90及VAS评分护理后评分均减少,且实验组减少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给予临床护理途径,能较常规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情况发生,减少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情况,降低患者疼痛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推荐使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接受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中应用综合保温护理干预的应用意义。方法:2021年12月 ~ 2022年12月该时间段为本研究抽取对象时间,而研究所抽取的对象则为该时间段到我院接受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总抽取的例数一共80例,之后对这些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参照组,另一组则命名为观察组,每组均各自有40例。其中,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量表情况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差异可知,观察组患者麻醉后以及手术后的体温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头颈肿瘤手术治疗患者来说,应在其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保温护理干预,这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维持麻醉后以及术后体温正常,对该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于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期间诊治的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一组为常规组,另一组为研究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性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头颈部肿瘤患者的生活状态,有助于降低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接受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护理中应用综合保温护理干预的应用意义。方法:2021年12月 ~ 2022年12月该时间段为本研究抽取对象时间,而研究所抽取的对象则为该时间段到我院接受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总抽取的例数一共80例,之后对这些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参照组,另一组则命名为观察组,每组均各自有40例。其中,对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保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量表情况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差异可知,观察组患者麻醉后以及手术后的体温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头颈肿瘤手术治疗患者来说,应在其护理工作中实施综合保温护理干预,这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维持麻醉后以及术后体温正常,对该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甲状腺术后头颈部不适病人采取护理的方式与效果。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甲状腺术后头颈部不适病人进行相关研究,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平均将80例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病人40例,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病人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短,且护理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存在临床可比性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1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16排DSCTA)检查的3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检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50例患者发现病变血管.主要表现为轻度狭窄(占46%),其次为中度狭窄(占27%)和重度狭窄(17%),闭塞占10%。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等部位。结论:用16排DSCTA技术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检查,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创,对血管病变的诊断率高,对病变部位显示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个体化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样本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固定方式的摆位的误差,主要包括头部和脚部、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三个位置。结果:两组患者中,观察组头部和脚部、前后位置和左右位置三个位置出现的误差明显小于对照组的误差,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固定技术时,可以使用头颈肩热塑膜和发泡胶泡沫垫对患者进行固定,有效地减少在检测过程中的体位误差,临床效益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实施头颈部CT血管造影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范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选择常规剂量以及低剂量扫描技术完成疾病诊断,分别设为常规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所检查对象均为同一批患者,组间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衰减值、CNR(载噪比)以及SNR(信噪比)]、辐射剂量[DLP(剂量长度乘积值)、CTDlvol(CT剂量指数值)、ED(有效剂量)]。结果:低剂量组C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差别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S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低,噪声以衰减值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实施头颈部CT血管造影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时间段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范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别选择常规剂量以及低剂量扫描技术完成疾病诊断,分别设为常规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所检查对象均为同一批患者,组间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噪声、衰减值、CNR(载噪比)以及SNR(信噪比)]、辐射剂量[DLP(剂量长度乘积值)、CTDlvol(CT剂量指数值)、ED(有效剂量)]。结果:低剂量组C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差别不明显(P>0.05);低剂量组SNR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低,噪声以衰减值相较于常规剂量组更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