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芦藜醇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转导通路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白芦藜醇对HepG2细胞(2017年6月购自上海普诺赛生物)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R-1、Akt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p)-VEGFR-1、VEGFR-1、p-Akt和Akt表达水平。采用转化后的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结果白藜芦醇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表明白藜芦醇浓度增加,作用时间越长,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白藜芦醇浓度为0、20、80、160 μmol/L时G0/G1分别为35.60、40.91、49.35和55.15,结果显示白藜芦醇作用HepG2细胞48 h后,可使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白藜芦醇浓度由5 μmol/L逐渐增加至160 μmol/L时,HepG2细胞中VEGFR-1表达水平由1.00±0.08逐渐降至0.28±0.02。HepG2细胞中Akt mRNA表达水平由2.32±0.22逐渐降至1.08±0.10。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中p-VEGFR-1、VEGFR-1、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χ2=15.183、17.842、32.628、26.163,P<0.05),其随白藜芦醇浓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经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98,P<0.05)。结论白芦藜醇通过抑制VEGFR-1-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
简介:摘要:随着现在车辆的普及,导航软件已经成为出租车司机以及私家车车主出行所必备的工具之一,它能让车主实时的获得GPS数据,以确定当前道路的情况,但在道路拥挤的路段,导航软件对行车速度估计非常不准确,进而造成对道路拥堵时间的估计精度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对拥堵时间的估计精度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肺腺癌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肺段切除、楔形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肺腺癌患者19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肺腺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标志物、肺腺癌病理分型、切除病灶的分化程度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找预测EGFR突变的因素。结果194例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型120例(61.86%),194例中女性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男性(χ2=10.746,P=0.001),年龄≥60岁者的基因突变率高于<60岁者(χ2=4.111,P=0.043),吸烟者EGFR基因突变率高于非吸烟者(χ2=10.275,P=0.001),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者与正常者的EGFR基因突变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病理分型中,腺泡为主型者占比较高(63.9%,124/194),其余依次为实性为主型、乳头为主型、贴壁为主型、黏液腺癌;肺腺癌病理分型、切除病灶的分化程度与EGFR基因突变有相关性(χ2=10.275、17.131,P=0.001、0.001)。EGFR突变型中以19、21外显子较多,且病理分型与19、21外显子突变有相关性(χ2=18.613,P=0.001)。结论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吸烟史、主要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相关,而与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无关,19、21外显子突变与主要病理类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对大鼠膈肌乙酰胆碱受体不同亚基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周龄8周,体重220~250 g,实验动物由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Con组)、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后9 h组(CLP9组)、盲肠结扎穿孔后18 h组(CLP18组)。通过盲肠结扎穿孔(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取带有膈神经的10 mm宽膈肌肌条,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来比较不同组大鼠膈肌内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和ε亚基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on组和Sham组两组γ亚基(Western blot:0.187±0.008比0.192±0.009,t=1.734,P>0.05;Real-time PCR: 1.000±0.002比1.013±0.004,t=1.343,P>0.05)和ε亚基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 1.467±0.006比1.467±0.009,t=0.029,P>0.05;Real-time PCR: 1.000±0.003比0.996±0.027,t=0.468,P>0.05);和Sham组比较,CLP18组γ亚基明显增加(Western blot: 0.192±0.009比1.160±0.077,t=43.520,P<0.01;Real-time PCR:1.013±0.004比8.369±0.194,t=131.400,P<0.01),CLP9组γ亚基表达增加(Western blot: 0.192±0.009比0.373±0.037,t=16.380,P<0.01;Real-time PCR: 1.013±0.004比5.440±0.135,t=113.800,P<0.01);和CLP9组比较,CLP18组γ亚基上调(Western blot: 0.373±0.037比1.160±0.077,t=32.010,P<0.01;Real-time PCR: 5.440±0.135比8.369±0.194,t=42.970,P<0.01);然而ε亚基变化与之相反。结论脓毒症引起大鼠膈肌乙酰胆碱受体γ亚基上调,乙酰胆碱受体ε亚基下调;两种亚基改变程度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关。
简介:摘要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是一种膜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近些年的研究表明,RAGE可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肾损伤、肺损伤、凝血功能异常、肝损伤及神经系统病变等,与脓毒症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预后及复发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抗NMDAR脑炎患儿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合并肿瘤情况、治疗方案、复发情况及预后。结果女17例,男3例,发病年龄为(5.9±3.5)岁,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抽搐12例。临床症状:精神行为异常18例,运动障碍18例,癫痫发作17例,语言障碍17例。均未发现肿瘤。脑电图均异常,4例可见δ刷,3例为复发病例。头颅核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4例,异常16例。复发病例8例,单次复发7例,3次复发1例。1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20例均好转,2例遗留癫痫,1例左侧偏瘫。结论抗NMDAR脑炎在女性患儿中发病率较高,儿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首发症状以抽搐最常见。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精神行为异常、运动障碍和癫痫发作、语言障碍,肿瘤合并率低,脑电图异常δ刷对疾病严重度有提示意义。抗NMDAR脑炎复发率较高,以未使用二线免疫治疗的较高。利妥昔单抗对一线免疫治疗效果欠佳病例及复发病例均具有较好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样细胞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TREMs)在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32只3日龄新生大鼠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和模型组(Model组),经右颈动脉结扎及术后缺氧建立PVL模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比较两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法检测大鼠右侧半脑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line basic protein,MBP)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右侧半脑脑组织TREM1和TREM2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Model组脑组织较Sham组损伤明显,免疫荧光显示Model组大鼠MBP平均光密度(26.629±2.317)明显低于Sham组(33.579±2.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24,P<0.05)。Model组TREM1蛋白相对表达量(0.789±0.120)明显高于Sham组(0.567±0.0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91,P<0.05),Model组TREM2蛋白相对表达量(0.544±0.133)明显低于Sham组(0.791±0.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7,P<0.05)。结论TREM1和TREM2在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中表达量发生异常变化,提示TREMs可能参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病理过程。
简介:[摘要 ]:目前口腔科临床使用的含漱剂多为含有化学成分的西药制剂,近期疗效尚可,远期效果不佳,还偶有产生副作用的病例。而纯中药制剂近年来用于牙周病的临床治疗,对于治疗牙周病有明显疗效。牙周病的病因很复杂,临床使用的含漱剂治疗多为对其可能的病因和对症治疗,疗效多不稳定。中医药以其辩证用药,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明显体现出其优越性。
简介:摘要:在日常生活、工农业及高科技领域,表面活性剂得到广泛应用。他们是工业上最重要的助剂。大部分表面活性剂是由石油化工产品合成的,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许多表面活性剂不降解、难降解或降解周期长,逐渐受到限制。生物表面活性剂是 20世纪 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型生物工程材料,是国际生物工程界的研究热点。它不仅具有优良的化学性能,而且对人畜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其不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被生物快速降解。与此同时,它的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环境净化、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过程,引起了人们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极大关注,并使其成为绿色表面活性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简介:【摘要】 数学思想在解决问题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 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开拓视野、丰富解决问题的视野、提升 学生的数学素养。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CEST) MRI是一种磁化转移技术,它是基于化学交换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新方法。CEST作为MR新兴成像方法的重要分支,在分子成像及各种代谢功能测定方面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肿瘤酸性微环境研究中,其具备能够定性定量检测细胞外pH值的独特优势。实体肿瘤的酸性微环境是导致肿瘤的增殖、转移、侵袭等恶性病理生理学行为以及放化疗抵抗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无创、实时、动态并且精准地监测肿瘤细胞外pH (pHe)值能为肿瘤微环境相关的机制研究,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疗效监测提供全新的技术方法和分子功能水平评估手段。在CEST MR成像中,外源性引入的MR对比剂是成功实现pH值精准定量的必须前提、关键内容和技术核心。本综述从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需求出发,对目前已研发的pH敏感CEST MR对比剂展开述评,讨论现有对比剂在本领域开展应用情况以及各自优缺点,以期为新型pH敏感CEST MR对比剂的设计、制备、研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简介:摘要1例51岁男性患者因腰腿疼痛间断服用布洛芬4年,因疼痛加重规律服用该药(0.2 g、3次/d)2年后出现恶心、呕吐,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计数2.13×1012/L,血红蛋白(Hb)59 g/L,血清肌酐(Scr) 897 μmol/L,尿酸457 μmol/L,尿蛋白(+);腹部CT检查示双肾体积减小,表面凹凸不平,肾乳头钙化。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根据用药史与临床体征,考虑其慢性肾脏病可能与长期服用布洛芬有关。停用布洛芬,给予禁饮食、颈静脉临时插管血液透析和纠正贫血等对症处理,同时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以备进行血液透析。7 d后予流质饮食鼻饲,患者未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22 d后予半流质饮食;27 d后,患者Scr 531 mmol/L,Hb 84 g/L。嘱患者禁用布洛芬等有肾毒性的药物,需要时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最大日剂量≤3 g)或使用局部镇痛贴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