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属硫样蛋白5(MTL5)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本回顾性研究采用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编号:2005DKA2130)获得的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初次手术、术前无肿瘤远处转、未经过新辅助治疗的77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术后随访截止至2016年1月,随访时间为3.3~11.0年。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非参数检验分析MTL5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TL5表达对患者复发和死亡风险的影响;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MTL5表达患者的OS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在纳入的77例成对样本中,排除脱片样本5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无MTL5表达的样本29例、MTL5均有表达但差别无法判断的样本2例后,剩余41例,其中MTL5高表达(癌组织中MTL5表达高于癌旁组织)者21例,低表达(癌组织中MTL5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者20例。MTL5表达与年龄、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1;Z=-2.281,P=0.023),而与ER、PR、肿瘤大小、病理类型、HER-2无关(χ2=0.034,P=0.853;χ2=0.042,P=0.837;χ2=1.177,P=0.278;P=0.663;P=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及MTL5表达为复发和死亡风险因素(复发风险:N3期与N0期比较,HR=14.524,90%CI: 2.322~90.858,P=0.004;MTL5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HR=8.752, 90%CI: 1.093~70.054,P=0.041;死亡风险:N3期与N0期比较,HR=8.469,90%CI: 1.495~47.988,P=0.016;MTL5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HR=8.255, 90%CI: 1.031~66.081,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MTL5的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更高,且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素(HR=11.320, 95%CI:1.022~125.436,P=0.048);同样,高表达MTL5的乳腺癌患者有更高的死亡风险,且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素(HR=9.191, 95%CI:1.037~81.430,P=0.046)。MTL5高表达者OS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MTL5低表达者(χ2=5.652、6.084,P=0.017、0.014)。结论MTL5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提示患者预后差,有潜力作为乳腺癌的治疗靶点。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存分析 金属硫样蛋白5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和验证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探讨其在儿童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ICU进行救治的3例脓毒症患儿和3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通过lncRNA测序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并根据GO分析结果选出与线粒体ATP合酶(F1FO-ATPase)活性相关的lncRNA-mRNA关系对;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对筛选结果中F1FO-ATPase活性相关的部分mRNAs及lncRNAs进行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与健康儿童相比,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共252个(86个表达上调,166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mRNAs共2 652个(955个表达上调,1 697个表达下调);qRT-PCR验证结果显示:lncRNA ENST00000621933.1、ENST00000616950.1、ENST00000595748.1在脓毒症患儿中表达升高(P<0.05),MT-ATP8、ATP5E以及lncRNA ENST00000624705.1和ENST00000615535.1在脓毒症患儿中表达降低(P<0.05),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存在差异表达的lncRNAs,以MT-ATP8及ATP5E作为靶基因的lncRNA ENST00000621933.1、ENST00000616950.1、ENST00000595748.1、ENST00000624705.1和ENST00000615535.1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儿童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长链非编码RNA 线粒体ATP合酶 儿童
  • 作者: 鲁海珍 张楠 刘皖 祝心怡 齐丹 王颖 刘秀云 李正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 100021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病理科 100043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头颈神经外科 518116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伴和不伴有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收集2014—201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PTC患者资料,其中伴HT患者103例,不伴HT患者109例。制备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伴和不伴有HT的PTC中鼠类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BRA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间皮细胞(MC)、CD56和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蛋白表达差异。结果BRAF蛋白在伴和不伴HT的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36/65)和63.6%(4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VEGF蛋白在伴和不伴HT的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7%(19/74)和25.8%(17/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1)。cyclin D1在伴和不伴HT的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4%(71/76)和97.6%(80/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MC在伴和不伴HT的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1%(62/72)和83.5%(71/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4)。Galectin3在伴和不伴HT的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8.7%(76/77)和97.5%(7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3)。CD56在PTC组织和癌旁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4%(32/117)和65.0%(76/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伴和不伴HT的PT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24/68)和16.5%(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BRAF、VEGF、cyclin D1、MC和Galectin3蛋白在伴有HT的PTC的发病机制中未发挥明显特异作用;CD56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PTC诊断的参考指标;CD56可能与伴有HT的PTC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组织芯片 CD56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Ubc9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8~12周龄,体重200~25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针预处理组(E组)和假电针组(SE组)。S组仅暴露颈部血管,不插入线栓阻闭;其余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栓塞2 h后拔出线栓恢复灌注。E组和SE组造模前5 d行电针刺激,E组选取百会穴(大鼠头顶部两耳连线中点)电针刺激,参数为2/12 Hz疏密波,强度1 mA,30 min/d,连续5 d,最后1次电针刺激24 h后造模,SE组选取刺激点为百会穴旁开1 cm,其余操作参数同E组。于再灌注24和48 h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随后处死大鼠取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组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Ubc9和结合状态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UMO)2/3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再灌注24和48 h时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皮质细胞凋亡率升高,Ubc9和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P<0.05);与I/R组和SE组比较,E组再灌注24和48 h时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皮质细胞凋亡率降低,Ubc9和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进一步上调Ubc9表达,从而增强SUMO2/3化修饰有关。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再灌注损伤 小泛素样修饰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888-3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表达及对细胞恶性表型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白求恩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68例ESCC和癌旁组织,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ESCC和癌旁组织以及细胞中miR-888-3p表达,将抗miR-NC、抗miR-888-3p转入细胞,分别记为抑制miR-NC组、抑制miR-888-3p组,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生物信息学预测miR-888-3p和程序性死亡蛋白5(PDCD5)靶向关系,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两者靶向关系;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DCD5及其下游蛋白p5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iR-888-3p表达较癌旁组织显著增加(4.57±3.27、1.28±0.82,t=8.047,P<0.01);上皮细胞-18(EC-18)、上皮细胞-1(EC-1)、上皮细胞-109(EC-109)中miR-888-3p表达较正常食管上皮细胞NEEC显著增加(分别为1.74±0.19、2.56±0.27、2.85±0.29、1.06±0.11,t=8.047,F=38.5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抑制miR-NC组相比,抑制miR-888-3p后EC-1和EC109细胞增殖显著降低(分别为0.48±0.05、0.35±0.04,t=3.517,P<0.05;0.71±0.07、0.51±0.05,t=4.027,P<0.05;和0.49±0.05、0.33±0.03,t=4.753,P<0.05;0.74±0.07、0.47±0.05,t=5.436,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EC-1分别为15.54±0.45、27.68±0.51和EC109分别为9.52±0.24、22.25±0.3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EC-1分别为4.35±0.87、18.59±1.92和EC109分别为4.26±0.83、15.34±0.83, t=11.701、8.327,P<0.05);PDCD5是miR-888-3p靶基因,抑制miR-888-3p可显著升高细胞中PDCD5及其下游蛋白p53、bax、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PDCD5分别为0.44±0.04、0.97±0.09;p53分别为0.42±0.04、0.95±0.09;bax分别为0.40±0.04、0.92±0.10;Caspase-3分别为0.34±0.03、0.94±0.08;bcl-2分别为0.79±0.08、0.33±0.03,t=9.321、9.321、8.362、12.163、9.32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888-3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抑制其表达可通过上调PDCD5激活p53依赖凋亡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微小RNA-888-3p 食管鳞状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蛋白5 增殖 周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的微小RNA(miRNA)和mRNA表达谱。方法采用标准长方案,收集2017年至2018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助孕的PCOS患者(PCOS组)和正常排卵女性(对照组)的卵巢颗粒细胞,整合高通量mRNA和miRNA表达谱数据,通过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和KEGG Pathway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同时利用miRNA靶向调控基因的关系构建PCOS发病过程中核心调控网络,预测PCOS相关的mRNA与miRN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中66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42个表达上调,24个表达下调;mRNA转录谱筛选出416个表达显著差异基因,其中236个基因上调,180个基因下调(P<0.05,|log2FC|≥2)。通过联合分析得到miRNA-26b、miRNA-423-3p、miRNA-219a、miRNA-326、miRNA-3928-3p和miRNA-194-5p关联到107个靶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些靶基因涉及离子转运、细胞黏附和炎症反应等多方面功能,以及紧密连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Wnt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蛋白激酶B(PI3K-Akt)等多个信号通路。结论PCOS患者卵巢颗粒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调控的靶基因与其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高通量测序 卵巢颗粒细胞 mRNA 微小RNA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肾周脂肪解耦连蛋白1(UCP1)表达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10月及2015年3月至10月收治的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的ccRCC患者共98例,通过术前CT图像评估肾周脂肪厚度及黏连度。术后RT-qPCR检测肿瘤周围肾周脂肪UCP1,依据肾周脂肪UCP1 mRNA值,将患者分成高UCP1表达组(42例)与低UCP1组表达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肾周脂肪厚度及黏连度,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两组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确定PFS的潜在独立预后因素。结果高UCP1表达组的肾周脂肪厚度、肾周脂肪黏连比例、Fuhrman分级中Ⅲ~Ⅳ级比例和T分期中>T2期比例高于低UCP1表达组[(13.84±2.41)vs(10.75±1.99),42.86% vs 16.07%,28.57% vs 8.93%,21.43% vs 5.36%;P值分别为0.000,0.003,0.011,0.037]。随访期间(中位时间62.0个月),15例患者(12例高UCP1表达组,3例低UCP1表达组)发生肿瘤进展。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UCP1表达组较低UCP1表达组PFS更差(71.43% vs 94.64%,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高UCP1表达和高T分期与低PFS显著相关(β=1.334,RR=3.796,95% CI=1.009~14.280,P=0.048;β=2.886,RR=17.930,95% CI=5.538~58.047,P=0.000)。结论肾周脂肪UCP1表达增加可能为ccRCC患者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联合肾周脂肪棕色化评估可能有助于临床更好的判断ccRCC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解偶联蛋白1 肾周脂肪组织 肾透明细胞癌
  • 简介:摘要复合性血管内皮瘤(composite hemangioendothelioma, CHE)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血管肿瘤。形态学上,CHE有复杂的结构,由网状、巢状的网状血管内皮瘤样区域和实性片状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样区域组成,部分还出现梭形细胞血管瘤样、Dabska瘤样及高级别血管肉瘤样区域。免疫表达上,瘤细胞表达CD31、ERG、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2-40灶状阳性,而CD34、嗜铬素粒A、CD56、TFE3、CAMTA1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WWTR1-CAMTA1未见融合信号。随访时间49个月,复发1次,再次手术后辅以放疗,现无症状生存。伴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的CHE更易发生于深部软组织,形态学上需与其他中间型血管内皮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鉴别,生物学行为更具有侵袭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甲基化酶( Methylase)、甲基化 CPG结合蛋白 2( MECP2)蛋白的表达差异,以及西藏麻黄提取液对肝癌的甲基化蛋白和 Wn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①人体组织标本研究:留取 65例初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组织,分为肝癌组;依据 BCLC分期,分为 A期和 B期;根据肿瘤体积,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根据瘤体的大小,分为 >5cm组和 <5cm组;对照组选取 52例慢性肝炎患者。②肝癌细胞株 SM7721细胞实验研究,观察麻黄提取液和 5-氟尿嘧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 West Blot)检测 Wnt通路( FOS、 Wnt6、 Wnt10)蛋白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甲基化酶( Methylase)和甲基化 CPG结合蛋白 2( MECP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人体组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肝癌组较对照组 Methylase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 BCLC分期 B期、多发组、 >5c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48、 0.042、 0.045); MECP2多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1)。②肝癌细胞株 SM7721细胞实验研究结果:麻黄组 Methylase低于肝癌组及 5-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7)。麻黄组 MECP2低于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6)。麻黄对 Wnt通路蛋白表达发现,麻黄组 FOS、 Wnt6、 Wnt10蛋白表达均下降,与肝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1、 0.045、 0.037),其中 Wnt10,麻黄组与 5-F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结论:麻黄提取液可以显著降低 Methylase、 MECP2表达,该机制可能与 Wnt信号通路的 FOS、 Wnt6、 Wnt10蛋白改变密切相关。

  • 标签: 西藏麻黄 原发性肝癌 甲基化蛋白表达 Wnt信号通路 抗肿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Sirtuins家族参与调节机体细胞内多种生物学事件,作为重要成员之一,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检测结直肠癌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Sirt1表达量,探索其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1—7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因结直肠癌住院手术切除的手术标本120例,以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为试验组,距离肿瘤病灶10 cm以上的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和正常黏膜中Sirt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Expression Atlas数据库对比Sirt1在人体消化道不同器官、人体各系统部分重要器官的表达差异,分析其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Sirt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意义。结果Sirt1蛋白主要在肿瘤细胞的胞核中表达,阳性染色呈棕黄色,且在直肠癌中呈高表达;Sirt1表达量与患者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irt1在人体消化道呈持续性高表达,但在消化道各器官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Sirt1在结直肠癌中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功能。结论Sirt1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癌基因的作用,其表达可增加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作为直肠癌患者发病早期诊断的标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免疫组织化学SP法 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TNBC手术标本14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OL1A1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OL1A1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OL1A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状态,分析COL1A1表达状态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MDA-MB-231细胞中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96±0.486和0.550±0.088,均高于MCF-10A细胞(分别为1.020±0.231和0.350±0.083;P=0.032,P=0.046)。TNBC组织中COL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32±0.598和0.733±0.068,均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041±0.316和0.612±0.016;P=0.003,P=0.039)。TNBC组织COL1A1和α-SMA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5.8%和56.7%,均高于癌旁组织(分别为16.7%和30.0%;P=0.041,P=0.037)。COL1A1的表达与TNBC的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α-SMA表达有关(均P<0.05)。COL1A1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4个月,低于低表达组(73个月,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OL1A1表达是TNBC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3.952,P=0.004)。结论COL1A1在TNBC组织中高表达,是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乳腺肿瘤,三阴性 Ⅰ型胶原蛋白α1链 细胞外基质纤维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胃癌的组织学特征及其PD-L1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胃癌手术切除和进行4种主要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 4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171例表现为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PCR检测结果为标准,对MSI-H胃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D-L1染色。结果MSI-H胃癌与老年、女性、胃窦、肠型、肿瘤大于5 cm、缺乏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阳性有关(均P<0.05)。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26,HR=8.385,95%CI=1.293~54.367)。虽然未观察到PD-L1表达模式与预后的关系,但PD-L1表达模式“弥漫”与脉管癌栓侵犯(P=0.007)、浸润深度(P=0.040)有关,并且MSI-H+PD-L1阳性胃癌中所有发生复发或死亡的患者,PD-L1表达模式均为“弥漫”。此外,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PD-L1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有高度的一致性(P=0.450)。结论MSI-H胃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为MSI-H胃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预测指标。PD-L1表达模式“弥漫”或为一个预后预测指标。晚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转移灶活检来获取其PD-L1表达的水平和模式。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预后 基因表达谱 PD-L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膜4超家族成员1(TM4SF1)在肾细胞癌(R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TM4SF1在肾癌A498细胞、os-rc-2细胞株中表达的改变,并与HK2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相比较,探讨TM4SF1在RC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TM4SF1基因在A498(t=20.24,P<0.01)和os-rc-2(t=23.93,P<0.01)肾癌细胞中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显示,TM4SF1蛋白表达水平在A498(t=11.78,P<0.01)和os-rc-2(t=12.97,P<0.01)肾癌细胞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M4SF1在RCC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其可能参与RCC发生发展的过程。

  • 标签: 癌, 肾细胞 跨膜四超家族成员1蛋白 细胞, 培养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微小RNA-133a(micro RNA-133a,miR-133a)表达浓度与心力衰竭各指标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确定诊断为缺血性心力衰竭的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分为NYHA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各2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各项指标,采用qRT-PCR检测血清miR-133a表达,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miR-133a表达浓度差异,对miR-133a与BNP浓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血清miR-133a表达在健康对照组(0.167±0.024)、NYHAⅠ级组(0.289±0.012)、NYHAⅡ级组(0.415±0.034)、NYHAⅢ级组(0.981±0.217)、NYHAⅣ级组(1.238±0.249)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4,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iR-133a在NYHAⅡ、Ⅲ、Ⅳ级别中表达浓度均与BNP浓度呈现正相关性(r=0.815,95%CI:0.582~0.924,P<0.001;r=0.465,95%CI:0.029~0.753,P<0.05;r=0.749,95%CI:0.459~0.895,P<0.001)。miR-133与射血分数值为负相关(r=-0.811,95%CI:-0.875~-0.719,P<0.001),与左心室后壁厚度值为正相关(r=0.331,95%CI:0.120~0.513,P<0.01),与左心室内径值为正相关(r=0.845,95%CI:0.764~0.896,P<0.001),与舒张末期容积值为正相关(r=0.705,95%CI:0.572~0.803,P<0.001)。结论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miR-133a表达浓度升高,并与心功能不良指标具有相关性,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 标签: MiR-133a 缺血性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GC)患者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H19、lnc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7例GC患者为GC组,51例良性肿瘤患者为良性肿瘤组,4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lncRNA H19、lncRNA MEG3表达水平,分析其与G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对GC的诊断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良性肿瘤组、GC组血清lncRNA H19水平依次递增,lncRNA MEG3水平依次降低(P<0.05);GC组血清lncRNA H19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lncRNA MEG3水平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访13~32(23.54±4.18)个月,87例GC患者存活63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血清lncRNA H19水平组和低血清lncRNA MEG3水平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血清lncRNA H19水平组和高血清lncRNA MEG3水平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H19(HR=3.442,95% CI:0.089~23.421)为G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lncRNA MEG3(HR=4.386,95% CI:0.934~20.596)为保护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lncRNA H19+lncRNA MEG3(AUC=0.922,95% CI:0.861~0.962)诊断G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血清lncRNA H19(AUC=0.840,95% CI:0.771~0.904)、lncRNA MEG3(AUC=0.830,95% CI:0.753~0.890)单独诊断。结论GC患者血清lncRNA H19水平明显升高,lncRNA MEG3水平明显降低,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升GC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RNA,长链非编码 H19 母系表达基因3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局部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探讨免疫细胞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癌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通过R、SPSS软件计算两组中22种免疫细胞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免疫细胞比例的差异,计算前列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下载数据集GSE62872,得到样本共424例,包含正常前列腺组织160例、前列腺癌组织264例,每例样本均检测mRNA 20 228个,数据校正后使用反卷积算法得到22种免疫细胞的比例数据,采用P<0.01筛选样本,得到正常前列腺组织63例、前列腺癌组织57例。前列腺癌组织中浸润水平较高的免疫细胞包括:CD8+ T细胞[(23.48±6.16)%]、浆细胞[(18.46±5.74)%]、单核细胞[(12.15±3.82)%]、活化的NK细胞[(11.11±2.97)%]。构成比相关系数较大的免疫细胞包括:CD8+ T细胞与未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r=-0.609,P<0.01),M0型巨噬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r=-0.596,P<0.01)。相比于正常组织,M1型巨噬细胞及未活化树突细胞浸润程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783,P=0.005;Z=-2.129,P=0.033)。结论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免疫细胞主要以CD8+ T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活化的NK细胞为主,M0型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主要向M2型分化,可能参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为寻找潜在免疫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免疫,细胞 数据库,核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患者组织中miR-100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miR-100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行肝癌切除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00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miR-100的表达情况,并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miR-100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亚组中的生存率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miR-100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较相应癌旁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表达,其中miR-100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较相应癌旁组织中表达下调的病例占到全部病例的82.9%(58/70,P < 0.05)。miR-100的表达水平与高Edmondson分级,高TNM分期和肝内转移显著相关(P < 0.05)。miR-100阳性表达者的总体生存期明显高于miR-100阴性表达者的生存时间(Log-rank χ2 = 8.257,P < 0.05)。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iR-100的表达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Edmondson分级和是否有静脉癌栓均提示预后不良(P值均< 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和miR-100的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且miR-100的阳性表达率越低、肿瘤越大、Edmondson分级高的患者预后则更差。结论miR-100在肝癌细胞中呈低表达水平,其与肝细胞肝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对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产生影响。

  • 标签: 癌,肝细胞 侵袭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剂量中波紫外线(UVB)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早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0、20、50、80和100 mJ/cm2UVB分别照射HaCaT细胞,于照射后72 h采用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早衰细胞比例,利用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 Red检测照射后24、48、72 h细胞内溶酶体数量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照射后24、48 h细胞迁移能力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早衰相关蛋白P53和P16的表达变化。结果20、50、80和100 mJ/cm2UVB照射后,HaCaT细胞出现早衰相关表型,照后72 h细胞体积增大(F=115.18,P<0.05),增殖能力降低(F=410.32,P<0.05),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高(F=16.31,P<0.05),照后24、48、72 h溶酶体数量增多(F=17.65、38.36、13.66,P<0.05),照后24、48 h迁移能力降低(F=8.21、11.48,P<0.05)。照后72 h早衰相关蛋白P53和P16表达增加。结论UVB照射可诱导HaCaT细胞发生早衰,其机制可能通过引起HaCaT细胞P53和P16蛋白表达增加实现。

  • 标签: 中波紫外线 早衰 角质形成细胞 P53 P1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6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54例非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的表达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D-二聚体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D-二聚体与CEA表达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D-二聚体表达水平[中位数(P25,P75)]为323.0 ng/ml(150.0 ng/ml,631.0 ng/ml),高于对照组的142.0 ng/ml(89.3 ng/ml,232.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4,P<0.05)。晚期结直肠癌患者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401.0 ng/ml(167.5 ng/ml,735.5 ng/ml),高于早期患者的169.5 ng/ml(25.0 ng/ml,325.3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69,P<0.01);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后恶化时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382.0 ng/ml(175.0 ng/ml,735.3 ng/ml),高于治疗后好转时的250.0 ng/ml(163.0 ng/ml,391.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1,P<0.01);结直肠癌患者术前D-二聚体表达水平为220.0 ng/ml(118.0 ng/ml,446.5 ng/ml),低于术后的320.0 ng/ml(184.5 ng/ml,489.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2,P=0.029)。结直肠癌患者CEA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09,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提示疾病晚期和预后不良,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疗效的指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D-二聚体 肿瘤分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取72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博来霉素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单纯PBS组和博来霉素组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皮下注射10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每天1次,连续注射28 d。注射7、14、21、28 d,每组分别取6只小鼠,肉眼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变化,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组织。取注射28 d皮肤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皮肤组织厚度;Masson染色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取注射7、14、21、28 d皮肤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3 Ⅱ)和Bec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2)取实验(1)中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收集第3~6代成纤维细胞(F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细胞不予任何刺激,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细胞分别加入2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刺激72 h,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C3 Ⅱ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小鼠注射7、14、21、28 d背部皮肤菲薄、红润、静脉血管清晰,单纯PBS组从注射14 d起穿刺部位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博来霉素组小鼠注射7 d皮肤红润,穿刺点处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注射14 d,皮肤轻微变白;注射21 d,皮肤明显变白,周围血管不清晰;注射28 d,皮肤变白,周围血管无法辨认。(2)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相近(t=0.79,P>0.05),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明显增加(t=0.50、0.50,P<0.01)。(3)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相似,均可见少量胶原,胶原排列整齐有序,毛囊分布均匀;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胶原数目显著增多,但排列杂乱无序,毛囊数明显减少。(4)注射7、14、21、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t=0.99、0.98、0.50、0.51,0.50、0.50、0.52、0.51,P<0.05或P<0.01)。(5)注射7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单纯PBS组(t=0.93,P<0.05)。注射14、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74、0.70、0.58,0.49、0.51、0.74,P<0.05)和单纯PBS组(t=0.94、0.65、0.65,0.77、0.49、0.51,P<0.05)。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0.50、0.44,P<0.05)和单纯PBS组(t=0.97、0.55,P<0.05),而LC3 Ⅱ的mRNA表达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51、0.98,P<0.01)。(6)注射7、14、21、28 d,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LC3 Ⅱ的蛋白表达为0.167±0.042、0.122±0.016、0.553±0.078、0.118±0.035,0.120±0.023、0.117±0.061、0.581±0.039、0.159±0.065,0.233±0.027、0.304±0.031、1.020±0.010、0.089±0.045。注射14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86、0.89,P<0.05)和单纯PBS组(t=0.42、0.89, P<0.05)。注射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82、0.45、0.50,0.79、0.51、0.50,P<0.01)。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77、0.54、0.52,0.50、0.51、0.50,P<0.05)。(7)培养72 h,博来霉素组Fb中LC3 Ⅱ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结论博来霉素刺激皮肤纤维化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先升高后降低,自噬过程被激活,有望逆转皮肤纤维化进程。

  • 标签: 自噬 纤维化 博来霉素 增生性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