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中涉及偏瘫步道的实践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7.64±5.61)岁,行常规干预;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6.90±5.45)岁,进行偏瘫步道步行训练。比较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负性情绪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运动功能评分为(77.87±4.94)分,高于对照组的(69.99±5.23)分(t=7.745,P<0.05);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80.67±12.16)分,高于对照组的(59.43±11.03)分(t=9.148,P<0.05);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为(14.41±3.19)分、(13.40±2.51)分,低于对照组的(18.79±4.03)分、(17.71±3.86)分(t=6.026、6.619,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22.00%(11/50)(χ2=7.162,P<0.05)。结论偏瘫步道设计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增强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并且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采用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生活自理能力情况、临床疗效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组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巴氏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组巴氏指数评分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95/100),高于阿司匹林组的78.00%(78/100),P<0.05。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期间,收集100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在其同意参与研究的前提下,设为研究对象,动态随机分组为研究组50例,参照组50例。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参照组的生活质量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抽选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3例,实验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MRS评分、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及效果。方法 研究筛选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后眩晕症患者均为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0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以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60例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有24例有效,占比80.0%,观察组有29例有效,占比9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X2=4.043,P=0.044);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比例为76.7%,观察组为9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X2=5.192,P=0.023)。结论 采用综合护理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可提升疾病症状改善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脑梗死患者通过益气活血汤联合针灸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先入院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后入院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益气活血汤联合针灸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结果 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脑梗死患者通过益气活血汤联合针灸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拟行支架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未按规定完成全程随访1例,最终纳入28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4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患者于支架取栓术后行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于支架取栓术后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结果(1)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MoCA评分均呈升高趋势(NIHSS评分:F=32.090、39.540,均P<0.001;MoCA评分:F=33.650、47.270,均P<0.05),且术后第1天观察组NIHSS、MoCA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28天,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21±2.87)分、(7.92±3.2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8±2.66)分、(9.78±2.88)分(t=2.102、2.255,均P<0.05);MoCA评分分别为(22.36±4.05)分、(24.92±3.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18±3.59)分、(23.15±2.76)分(t=2.110、2.177,均P<0.05)。(2)术后两组m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F=179.200、70.670,均P<0.001),术后3、6个月观察组mRS评分分别为(2.54±0.59)分、(1.01±0.4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0.83)分、(1.50±0.87)分(t=2.169、2.637,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动静脉瘘(PAVF)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梳理PAVF相关性脑梗死的诊疗流程。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例PAV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脑血管影像、反常性栓塞风险(RoPE)评分、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增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cTEE)、胸部CT和肺血管成像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PAVF患者行介入栓塞或药物保守治疗,随访1.5~5.5年。结果入组6例患者均为中青年患者,男女比例1∶2,RoPE评分6~7分。1例为首发脑卒中,5例为复发性脑卒中。前后循环均可累及。2例为肯定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合并PAVF,2例为可疑的HHT合并PAVF,2例为散发型PAVF。6例患者cTCD均呈Ⅳ级的大量右向左分流,cTEE表现为延迟的左心房大量气泡影,其中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PFO)。6例患者均经肺部CT增强确诊,3例PAVF病灶位于左下肺,其余3例病灶分别位于左上肺、右下肺、右中肺,均为单纯型PAVF。对5例患者行经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术后行cTCD复查右向左分流,结果4例阴性,1例合并PFO者术后仍有少量潜在分流。另外1例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保守治疗。对全部患者随访1.5~5.5年,均未再复发脑卒中。结论PAV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梗死的风险很高,颅脑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对于RoPE评分≥6分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应行cTCD筛查右向左分流,对阳性者进一步行cTEE筛查心内/心外分流,提示心外分流并疑诊PAVF者,需行肺部增强CT确诊。对确诊为PAVF者可选经导管栓塞或手术切除,并用cTCD评估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舒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抽取本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作用。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研究,选取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n=32)、对照组(n=32),前组施以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后组施以常规急诊护理,比较不同急诊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急救时间、急救死亡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对照组患者,(p<0.05);肢体功能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抢救患者而言,全程优化急诊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方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