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产儿结局和早发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血清总胆汁酸水平(TBA)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取的37例早发型ICP患者,按照患者(TBA)水平分为重度组(TBA≥40μmol/L)14例患者和轻度组(10μmol/L≤TBA<40μmol/L)23例患者,对比两组(TBA)水平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结果重度组血清TBA、TBIL、ALT、AS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早产发生率、羊水粪染发生率、剖宫产发生率、胎死宫内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新生儿体重和分娩周数和轻度组无明显差异,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ICP患者体内血清TBA水平越高,围产儿不良与后发生率就越高,早期进行产检进行筛查,发现病情及早进行治疗,对改善围产儿结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胆汁酸、肝酶指标对围产结局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分娩的265例ICP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ICP孕妇胆汁酸、肝酶指标与围产结局的关系.结果A2组(TBA≥40umol/L)早产率、胎儿生长受限率、羊水污染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A1组(lOumol/L≤TBA<40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GCA≥43umol/L)早产率、胎儿生长受限率显著高于B1组(10.75umol/L≤GCA<43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TBIL≥21umol/L)早产率、胎儿生长受限率、羊水污染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C1组(TBIL<21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组(ALT≥200U/L或AST≥200U/L)与D1组(ALT<200U/L且AST<200U/L)的早产率、胎儿生长受限率、羊水污染率、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P患者检测胆汁酸、肝酶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产前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水平监测可作为的ICP分型的依据,能可靠地反映发生围产不良结局的可能性.关键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胆汁酸;肝酶指标;围产结局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43-02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双重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6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3.4岁。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双重腹水超滤回输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围、治疗当天尿量、24h尿量、血清尿素和肌酐、血清电解质、血清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不适症状明显改善56例(56/60),腹围均明显缩小;同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尿量及24h尿量均增加(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尿素和肌酐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腹水蛋白浓度[(16.4±5.6)g/L]明显高于治疗前[(8.4±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1);60例患者出院时的转归中,好转42例,无效12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0.0%。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出现头晕、乏力明显2例,肝区隐痛不适2例,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重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且简便易行。
简介:目的观察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配到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臭氧化自血回输联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介素-1β(IL-1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L-1β与TNF-α均呈下降趋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治疗后在IL-1β与TNF-α指标对比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下降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臭氧化自血回输结合温针灸治疗能抑制IL-1β与TNF-α分泌,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胆汁返流性胃炎诊断中采取胃镜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3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实验组,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33例非特殊类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对比两组患者对症治疗结果以及检查结果。结果实验组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消化性溃疡、HP、胆囊疾病、感染胆汁、胃切除,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药、促胃动力药、结合胆盐类药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数据差异显著且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将胃镜检查应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诊断中效果显著,可提升诊断准确率,明确判断不同病因予以对症治疗,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婴儿胆汁淤积症是婴儿期尤其是3月龄内起病的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复杂,易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混淆,延误疾病诊断及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本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婴儿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尽早识别胆道闭锁、希特林缺陷等疾病,改善患儿预后。
简介:胆汁淤积即胆汁的生成和排泌障碍导致肠道内胆汁缺乏及毒性胆汁成分在肝脏、体循环中聚集的病理生理过程[1-3]。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瘙痒和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升高,发生肝细胞损伤时可有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升高[2]。生理情况下,胆汁的正常代谢受相关核受体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调节。胆汁酸的转运有赖于分布于肝肠循环各个部位的细胞膜转运系统协同配合。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有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药物、激索、炎症、胆道梗阻、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因素通过影响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或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此外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细胞骨架改变也可能是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1]。结介近期该领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胆汁淤积相关的主要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探讨其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胃镜资料和合并胆囊疾病情况。结果18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合并胃溃疡9例(4.83%)、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6.98%)、十二指肠球炎9例(4.83%)、复合性溃疡4例(2.15%),其他51例(27.42%)。186例中43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阳性(23.11%),胆囊疾病检出82例(44.09%)。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非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较多合并有胆囊疾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微创介入治疗术后形成胆汁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三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脏疾病患者资料。筛选术后随访证实的胆汁瘤患者,总结胆汁瘤的分类和治疗。结果共筛选出43例胆汁瘤患者,其中14例需要治疗,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1(29~85)岁。根据治疗方法和部位不同将胆汁瘤分为:肝外胆汁瘤(2例),行经皮胆道引流术;单纯性胆汁瘤(10例),行经皮胆汁瘤引流术;感染性胆汁瘤(2例),同时行经皮胆道引流术及经皮胆汁瘤引流术。结论胆汁瘤是肝脏疾病介入治疗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将其分类指导治疗,以期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