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00
摘要: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反流到胃中,引起胃粘膜损伤甚至糜烂出血的一种疾病。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综述近5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针灸治疗现状。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针灸治疗、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胆汁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反流至胃造成胃黏膜损伤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烧心、反食、恶心、呕吐,甚至呕吐胆汁。西医治疗本病采用络合胆酸、胃动力剂、胃粘膜保护剂等方法,目前的治疗手段无法完全治愈本病。由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长期不愈的特点和可能癌变的倾向,给病人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近年来,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综述如下:
一、针灸治疗
彭氏【1】采用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取穴:足三里、中脘,左右两侧交替使用,留针20min,每天1次,l0次为l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5天,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40例,药用吗丁啉及胃复安,1月为l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35例,显效5例,有效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韩氏【2】采用针刺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取穴:足三里、中脘,左右两侧交替使用,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天,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40例,药用西沙必利,每次5mg,每次4次,餐前30min和睡前口服,疗程6周。结果显示:治疗组5治愈40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针刺组临床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王氏【3】采用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选穴分2组:①中脘、足三里、期门、阳陵泉;②胆俞、阳陵泉,阴陵泉、内关、公孙、内庭、太冲。便秘加大肠俞、天枢。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至5天,最多3个疗程。对照组50例,药用吗丁啉、阿莫西林、甲硝唑、硫糖铝。10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22例.有效l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冶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4%(P<0.01)。
赵氏【4】等采用针刺配以穴位注射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选穴分两组:①体穴:内关、公孙、中脘、章门、天枢。肝胃郁热加曲池、阳陵泉、太冲;脾虚气滞加合谷、阳陵泉;脾胃虚寒加绝骨;寒热错杂加手三里、三阴交。②耳穴:胃、肝、胆、交感、神门、内分秘、皮质下。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体穴留针l5min,l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天。同时常规应用胃复安10mg,单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治疗9个疗程,结果显示:治愈7人,显效22人,有效24人,无效7人,总有效率89.3%
二、小结:
胆汁反流性胃炎又称胆汁性胃炎,是胆汁和碱性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造成胃黏膜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幽门功能失调(幽门张力下降),胃排空能力减低,或行外科手术后幽门功能丧失,致使含有胆汁的碱性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逆行刺激损伤胃粘膜屏障而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红斑,胃内可见胆汁,严重者可出现糜烂、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持续性烧灼痛,餐后疼痛加重,服碱性药物后不能缓解,或反见增剧。少数病人可表现为胸骨后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觉。胆汁性呕吐是其特征性表现,由于胃排空障碍,呕吐多在晚间或半夜时发生,呕吐物中可伴有食物,偶有少量血液。因为害怕进食后症状加重,病人减少食量,可发生贫血、消瘦、营养不良以及腹泻等表现。胃镜检查可见幽门口有胆汁反流或胃粘膜有黄染、水肿、糜烂等组织学改变或空腹胃液胆酸浓度
中医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分别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嘈杂”、“呕苦”等的范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四时气》中记载:“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日呕胆。”《医学正传·胃腕痛》云:“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腕疼痛”;《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痛,邪干胃腕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由此可知,该病的病因多由外邪客胃、饮食不节、肝气郁滞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胃中而发。病机多为肝胆郁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后世《张氏医通》云:“邪在胆经,木善上乘于胃,吐则逆而胆汁溢,所以呕苦”;《医学囊中参西录》云:“或土不降,甲木失根……胆胃上逆,木土壅迫,此痞闷胀痛之由”,可见该病病位在胃,且与胆以及肝密切相关,其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脾虚、胃弱、肝旺,气机升降失调,病理特点可概括为“邪在胆,病在胃”。由于该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病机复杂,发病有气、瘀、痰、湿、热邪致病的不同,加上患者体质的虚实,表现有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诸证。
针灸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显示了一定的优势,临床疗效在89.3%~100%之间。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疗效评判已经和胃镜、X线钡餐等客观检查相结合,提高了有效率统计的科学性。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轻胃粘膜炎症反应。
三、展望
在今后针灸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中,可以作以下的尝试:从中医临床证候改善、胃粘膜炎症的改善、建立统一的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
1. 彭楚湘. 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2005;37(3):58-59
2. 韩丽凤. 针药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6):16
3. 王亚新. 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 陕西中医,2006;27(9):1117-1117
4. 赵亚萍,刘晓辉,马彦平. 针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675-67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