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venovenoushemodiafiltration,CVVHDF)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4年9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且合并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患者38例,分为CVVHDF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监测PCI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及第10天肾功能的变化,比较造影剂肾病和其他造影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CVVHDF组患者PCI后各时间点肾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PCI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血肌酐、尿素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无CIN发生,而对照组CIN发生率4/1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PCI治疗后无急性肺水肿发生,而对照组急性肺水肿发生率为2/18(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VHDF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5±2.4)dvs(14.7±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进行PCI治疗且合并CKD的患者,在PCI前后给予CVVHDF治疗较水化治疗能更有效预防CIN的发生,且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手推注射与高压注射造影剂的颈部3D—CEMRA效果的差别。[方法]进行颈部3D—CEMRA检查的患者116例,其中手推注射72例,高压注射44例,对其增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推注射72例中达到诊断要求68例,占94.4%;高压注射44例中达到诊断要求41例,占93.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推注射与高压注射造影剂的颈部3D—CEMRA效果基本相同。
简介: 【摘要】目的: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给予其细节护理干预,对降低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的价值探究。方法:收录200例病患,均为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收录起止时间为2020.9和2022.9,纳入研究后,随后规范性分组,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案,展开对比分析,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细节护理干预)。评价并统计组间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满意度的差异性。结果:统计组间造影剂外渗发生率,观察组统计值1.00%远低于对照组统计值7.00%,P<0.05。评价组间护理满意度差异,观察组评价参数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评价参数84.00%,P<0.05。结论:接受CT增强扫描的患者,给予其细节护理干预,对降低患者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的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CT增强扫描中会存在造影剂外渗情况,对此分析细节护理干预方法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9~2022.09年本院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上述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根据检查先后顺序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与细节护理,依次记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观察两组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持续时间变化。结果:两组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下,研究组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研究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短(P<0.05)。结论:在进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开展细节护理能降低造影剂外渗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充分保障患者检查安全,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开发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低毒性的多功能纳米造影剂,使其能精准定位肿瘤,实时反映肿瘤生物学信息,是推动肿瘤分子影像技术发展、实现肿瘤早期及精准诊疗的核心。聚多巴胺(PDA)纳米材料是一种结构与天然真黑素极其相似的仿生材料,其聚合方法简单,可通过金属配位、π-π堆积、静电吸附等多种方式实现造影组件及靶向配体等功能分子的可控组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展现出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分子影像的临床前研究。综述了PDA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功能化修饰和组装策略及其在肿瘤分子影像学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推动其在肿瘤分子影像领域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以磷脂杂化法制备系列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通过检测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效能,评估该方法制备仿生微泡的可行性和广谱适用性。方法通过薄膜-水化、磷脂杂化、机械振荡等步骤制备仿白细胞微泡(MBleu)、仿血小板微泡(MBpla)及仿红细胞微泡(MBery),采用动态光散射检测仿生微泡的粒径、电位,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构,流式细胞计数检测MBleu、MBpla、MBery典型细胞膜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仿生微泡所含相应细胞膜蛋白,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检测安全性,超声成像检测离体和在体成像能力和稳定性,活体荧光成像检测在体代谢情况,超声分子成像检测仿生微泡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急性肝炎模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仿生微泡呈圆形、分布均匀、无明显聚集,细胞膜成功嵌于微泡磷脂膜上。三种仿生微泡的粒径与对照微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电位低于对照微泡(均P<0.05)。离体和在体实验证实仿生微泡生物安全性良好。仿生微泡包含相应细胞膜的主要蛋白。超声造影显示仿生微泡稳定性及在体成像效果良好。活体荧光成像显示仿生微泡膜主要经肝脾代谢。MBleu、MBpla在两种疾病模型中均有良好的靶向成像效果。结论本研究通过磷脂杂化法成功制备三种仿生微泡超声造影剂,其安全性良好、性能稳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广谱适用性,是一种便于推广应用的仿生微泡制备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渗漏处原因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选择患者2000例,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回顾性研究出现造影剂渗漏的原因,总结相应护理措施。结果2000例患者中有10例发生造影剂渗漏,1990例未发生造影剂渗漏,分别将其定为渗漏组和未渗漏组。渗漏组患者年龄大于60岁或小于14岁、穿刺血管为前臂小静脉或手背静脉、合并肿瘤、注射渗透压大于500mOsm/kgH2O、注射速度3~4ml/s比例均高于未渗漏组(P>0.05)。结论CT增强扫描中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造影剂渗漏,实际中为减少造影剂渗漏,应提升穿刺和注射技术,科学应用高压注射器,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简介:摘要目的对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106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扫描诊断期间接受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预防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而后对这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接受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碘造影剂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结论临床诊断过程中,出于降低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目的,临床应及时作出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诊断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CT增强扫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减少造影剂外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CT增强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是4.00%,研究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0.67%,研究组发生造影剂外渗比例显著更低(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1.26±10.22)分,研究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6.58±9.42)分,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不仅能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而且还能进一步预防造影剂外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