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对肱骨骨折老年患者麻醉药物用量及应激反应的具体影响。方法:自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本研究纳入了100例肱骨骨折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不同入路方式被均分为两组。通过详细记录每组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量,并通过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及血液应激标志物(如皮质醇水平)的测定,来量化评估患者的应激反应。结果:研究数据显示,采用特定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组相较于另一组,麻醉药物平均用量减少了约15%。在应激反应方面,该特定入路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10mmHg和7mmHg,心率平均减少了8次/分钟,同时,血浆皮质醇水平也显著下降,平均降低了20%。结论:在超声引导下,选择特定的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可以显著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并有效降低老年肱骨骨折患者在术中的应激反应。具体而言,通过优化阻滞入路,能够减少约15%的麻醉药物使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心率及血浆皮质醇水平,这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围绕本院收治100例接受西药和中成药配伍治疗的患者展开研究,均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分析100例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主要发生原因。结果:100例患者中出现毒性反应22例(22.00%)、过敏反应17例(17.00%)、特异性反应10例(10.00%)、二重感染8例(8.00%),总发生率为57.00%;药物配伍不当引发不良反应32例(92.98%)、用药途径不当引发不良反应14例(5.26%)、其他因素1例(1.75%)。结论: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主要发生原因包括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不当,因此后续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需明确西药和中成药配伍使用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监护模式。方法从发生机制、不良反应与药物的时间相关性、症状相关性等角度分析本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予以停用护肝药物,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结论临床药师作为多学科团队之一,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主要包含有287例(44.84%)头孢菌素类药物、有79例(12.34%)大环内酯类药物、169例(26.41%)青霉素类药物及105例(16.41%)其他类抗菌药物等。其中,有16例(5.57%)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有37例(46.84%)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有18例(10.65%)青霉素类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结论就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来说,若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则非常容易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应及时的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病科护理中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以优化药物使用方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收集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进行分组,并观察记录不同剂量下患者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程度。结果:高剂量组(>0.1μg/kg/min)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0.1μg/kg/min),且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更高(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在心病科护理中是有效的血管活性药物,但其使用剂量需严格控制。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尽量使用低剂量方案。
简介:摘要:儿童退烧药物的合理使用是确保儿童健康的关键。深入探讨了儿童退烧药物使用现状,分析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风险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对策。文章指出,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及给药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为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提出了包括提高用药知识、优化药物选择、严格用药指导和监测、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系统等预防措施。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儿童退烧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家长用药意识的提升,儿童退烧药物的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乌头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策,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7月~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中药乌头进行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37例,针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通过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因素为超剂量使用,占总例数的43.24%,其次是使用方法错误(16.22%)、配伍不当(13.51%)、煎煮不当(10.81%)、炮制不当(8.11%)以及患者自身情况差异(8.11%)。结论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较多,应该针对不良反应因素进行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对乌头类中药的管理,科学用药,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可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中药汤剂所致不良反应患者67例,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系统结构、主要表现、严重程度、涉及药物、发生时间及转归情况等,总结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患者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等,以全身性过敏反应占比最高,为44.78%,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大范围斑丘疹、头晕发热、血压降低等。67例患者中,20例为严重不良反应,47例为一般不良反应,分别占29.85%、70.15%。中药汤剂不良反应涉及的动物类中药19例(28.36%)、植物类中药48例(71.64%)。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给予停药处理及对症治疗,症状得到缓解并最终消失,转归时间为0.5h~14d,平均(1.7±1.2)d。药物配伍不当、炮制方法不当、药物因素、给药剂量过大、给药疗程过长、用法不当、个体差异、误服误用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因素。结论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均会对患者多系统结构造成不利影响,把握其诱发因素,做好针对性预防干预,并在不良反应发生后做出及时处理,有利于提高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药物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4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用药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多种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眩晕、头痛、恶心、咳嗽、低血压等;其中45~60岁高血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9.11%,60~78岁高血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用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68%,联合用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了解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正确合理联合使用高血压药物,有利于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