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音乐历来被公认为最不可言说的一种艺术。人们普遍认为,语言和音乐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言说音乐”看起来就是一个生造的词组,一个把互不相干的东西强行捆绑在一起的“狮头羊妖”。因此,“如何言说音乐”似乎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音乐美学和音乐理论的“伪问题”。然而另一方面,人们却几乎从未放弃言说音乐的需求和努力。音乐史和音乐批评就是这种需求和努力的现实印证。如果我们还承认,那些音乐史和音乐批评毕竟不是毫无意义的,那么它们就足以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言说的必要性,而且具有某种言说的可能性。只是这种“言说音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尚未引起以往音乐理论应有的关注罢了。但是假如我们以现象学和美学的观点审视音乐艺术,则“如何言说音乐”的问题自然便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为例,初步探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为何说?说什么?如何说?
简介:视觉文化研究跨视觉艺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是20世纪末艺术史研究的转向和发展。在视觉文化研究的领域里对图像再现和图像叙事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图像符号,而研究方法则主要来自符号学。作为一门关注培养通识艺术基础、全面认知视觉艺术人才的课程,《图式语言》的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审美思维和主观意识表达的训练,通过跨学科、方法论、文化特性等内容的渗透,以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并以文本结合图像的文献(document)作业形式呈现该课程在通识艺术人才的培养成效。将视觉文化研究导入《图式语言》课程,使教学重心更集中在通识教育的范畴而非造型语言训练的范畴,学生视觉文化修养的提高必将影响到《素描》创作和《色彩》创作。
简介:明清散曲的全編整理,謝伯陽先生厥功至偉,後來學人的輯補工作亦卓有成效。汪超宏先生的《明清散曲輯補》,是近年來推進幅度最大的輯佚成果。高應玘、姚燮等名家散曲集的發現,有助於我們重審明清散曲史;别集、方志、筆記、小説、報刊中的大量佚曲,則賦予了明清散曲更豐富的文化内涵。與此同時,明散曲的輯補盲區依然存在。蘇洲、趙時春等名家散曲集有待引起重視,詞文獻、道藏文獻、類書文獻、筆記文獻中的輯佚空間依然很大。隨着輯佚工作的精細化,文本的史源、異文諸問題,散曲留存的碎片化、文體交叉諸問題,漸次浮現,亟须明代文學研究界建立一套分體文獻整理的溝通機制。明散曲整理的後續道路及其方向,有賴於存世散曲集的全球普查、明人别集的全面整理、碎片化輯佚的系統開展,實任重而道遠。
简介:柯文辉先生是著名的美术评论家,9月份他邀请我一同走访了上海和浙江的几位老书画家,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俩朝夕相处,他给我讲历史,讲哲学,讲艺术,使我受益匪浅,下面记录的是有关书法方面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