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香港是一个大邂逅,是一个奇迹性的大相遇。它是自己同自己热恋的男人或者女人,每个夜晚都在举行约会和订婚礼,尽情抛洒它的热情和音乐。”上海作家王安忆在她《香港情与爱》(1993)的开头如此写着。王安忆未必是香港通,但是从另外一个中国都会
简介:"80后"批评家周明全以"跨界"与"在场"的方式,一方面有针对性与有选择性地开掘了在文坛活跃的"80后"批评家,另一方面另辟蹊径地勾勒出了正在崛起的一代批评家文学批评的图景。他在"80后"批评家的开掘与推介中,引入了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维度,更进一步在"绝境突围"的判断中构造出了"80后"批评家群体"枪"与"玫瑰"并置的主要特征,其中隐含的方法论意义,更加值得关注与重视。
简介:近日,“嫦娥一号”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指出。中国探测火星四年后最佳。
简介:《儿童文学》是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创办的国家级纯文学刊物,一直以刊发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发现、培养儿童文学作家,繁荣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为己任。
简介:随着伍绮诗(CelesteNg)以一部《无声告白》赢得美国文坛瞩目,"80后华裔作家"进入人们的视线。他们在英语环境中出生和长大,每个人的写作也如同所生活的国度一样,充满了多样性。不论创作题材围绕家族或是自我,不论小说还是诗歌,这群后生年轻人的文学创作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移民家庭在西方社会的发展步伐,得以感受华裔青年一辈对自我身份、家庭关系、社会、世界所作的回应。
简介:简历林蓝,1971年生,广东潮州人,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简介:一、中国“80后”作家被传统体制消化掉了吗?张庆国(以下简称张):你是中国“80后”作家的代表,甚至还是这一代作家的思想整理者和研究者。所以,今天请你来,我们两个,其实也是两代人,讨论一下中国的“80后”作家,我想这会很有意思。
简介:
简介:<正>《鲁迅研究动态》第一期刊出了鲁歌同志《关于<湘灵歌>问题与茅盾先生商榷》一文。顾名思义,该文是与茅盾同志商榷的,在下没有值喙之必要。但是,该文却有这样一段话批评到我:
简介:老人为感恩妹妹的照顾,以房相赠(未办理过户手续)。老人再婚后,因双方感情甚好、老伴照顾无微不至而改变主意,立下遗嘱将房产交由老伴继承。老人去世后,受赠与人、遗嘱继承人双双主张该房产应归自己所有,法律会支持谁呢?[案例]徐伯68岁那年,老伴因病去世后,开始过上了独身的日子。徐伯无子女,度日如年之时,妹妹徐小华成了他的救星。徐小华几乎每天都上门为徐伯做饭、洗衣,冬日暖阳之时还陪着徐伯一起散步、聊家常。
简介:摘要作为“后中师时代”的物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面对国家教育发展的实际,创新思维、勇于改革,从而在困境中找出一条出路。本文主要探讨“后中师时代”物理实验室建设的几点问题。
简介:“80后”作家的作品并不值得一读。无论从艺术还是思想的层面来说。与传统视角下的经典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甚至丝毫没有价值。但他们又无法回避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80后”作家的作品拥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和大量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群,这在文学低迷的环境下似乎又显得难能可贵。
简介:《无人伴随我》延续了戈迪默对南非现实问题的关注,集中叙述了后种族隔离南非应当具备的三种政治正义,即物质正义、性别正义和民主正义。戈迪默指出,仅仅倡导宽容与和解对新南非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南非走向未来的根本是解决土地问题,给黑人以物质正义。黑人女性是新南非建设的重要力量,实现新南非的政治正义,必须重塑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实现黑人女性的性别正义。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革命者尤需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份转换,积极推动南非走向民主的未来,实现民主正义,这是政治正义实现的最终保证。
简介:生态资源成为南昌第一资源,环境品牌成为南昌第一品牌。这为变革之中的南昌实现和谐崛起积蓄着强大的生态内能,为曾经闪耀红色光芒的革命圣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孕育出绿色新辉煌——1969年10月的一天,65岁的邓小平穿着蓝色卡叽布工作服,来到位于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对这位"老钳工"的到来,身边的工人们投以惊奇和关切的目光。
简介:我因为身在“重塑70后”的黑名单中,叫我这样一个绝不想代表任何人的人发言,真有点尴尬。索性这般说吧,我只为自己的利益说话,与其他“70后”无干,以一个作者自私自利的立场,谈谈我眼中的“重塑70后”。
简介:翻开沈奇的诗论集《拒绝与再造》,可以感受到“第三代后”诗学即将来临的信息。他主张整合“体验写作”与“文化写作”,强调超越“朦胧诗”与“第三代”,期望诗坛能基于自由创作和同人刊物,重新进行从内在价值到语言形式的诗学建构,亦即重建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书中有关诗潮的这些见解并非泛泛而论,因为沈奇的艺术观念是建立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事实上,
简介:1936年10月19日,鲁迅的母亲鲁瑞和户籍上的妻子朱安一起生活的北京家中,传来了鲁迅逝世的噩耗。对于婆媳二人来说,鲁迅的死不啻是晴天霹雳。1932年11月中旬,鲁迅因牵挂着母亲的病情回到过北京的家住了大约三周。无疑,做梦也未想到,那次相见后竟成了永别。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和学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投入到经典作品的外译之中,《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进一步传播乃至经典化就是这样语境的成果之一。《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从此前英美等国汉学家的单方努力转变为国内学者和翻译家与国外翻译家和汉学家们的共同推进,其在英语世界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走向纵深。本文重在考察1949年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及其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路径,并对当前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献言献策。
简介: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文革’前的‘前实践美学’阶段,新时期的‘实践美学阶段’,现在又经历了‘后实践美学’时期。”①王元骧则把“后实践美学”、
简介:字幕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不断探索,全方位发展的文化巨匠,他,党和国家领导人敬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香港情与爱——回归后的小说叙事与欲望
“80后”批评家群体展示的方法与意义——论周明全《“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及其他
中国探测火星四年后最佳
《儿童文学》“90后”少年作家培养计划
“80后”华裔作家:在他乡承续写作
七零后优秀女性画家系列——林蓝
杨庆祥:中国“80后”作家哪去了?
忆华中大学迁喜后二三事
“曲解”还是“转移”?——写在鲁歌同志文后
房屋赠与后可再立遗嘱处置吗?
物理实验室建设的“后中师时代”的困境与对策
“80后”——当下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与尴尬
《无人伴随我》与后种族隔离时代的“政治正义”
南昌生态局——一座中部城市的后发势能
一场正在进行的将来——“重塑70后”之我见
呼之欲出的“第三代后”诗学
超越爱与憎——鲁迅逝世后的朱安和许广平
建国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及其启示
论王元骧对“后实践论美学”的批评
建国后的郭沫若(三集文献纪录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