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红楼梦》写“修盖省亲别院”及元春省亲的情节似隐喻了曹寅在扬州营建三汊河行宫及接驾的相关家世经历,作者既以此流露出对过去繁华生活的留念,也由此揭示家族由盛而衰的原因,警示人们要牢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悲生”、“盛筵必散”的古训。曹寅营建三汊河行宫及接驾的家族经历,实在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重要契机,也是小说的重要创作素材。

  • 标签: 红楼梦 元春 省亲别院 大观园 康熙南巡 曹寅
  • 简介:本论文以次仁罗布的小说集《界》收录的作品为读本,试对次仁罗布小说的精神向度作一浅显的解读.次仁罗布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步入文坛,他的作品不仅努力呈现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不幸人生不安灵魂,冷静地摹写存在的顽强、艰辛和苍凉.同时还积极吸纳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中的健康内容作为自己的精神资源,用正面的精神启发人、引导人.

  • 标签: 次仁罗布《界》困境救赎
  • 简介:在英国历险小说中,土著大都被刻画成负面的“他者”形象,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少数“高尚的土著”形象,他们淳朴、高尚、慷慨,勇于自我牺牲,亲近基督教,往往是欧洲人的助手和忠仆。究其缘由,可以发现,这些“高尚的土著”形象是欧洲文化传统中的“高尚的野蛮人”思想和英国殖民扩张时的现实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另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思想的表现,目的仍然是为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服务。在当今新殖民主义思潮暗流汹涌的语境里,了解这一点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高尚的野蛮人 英国历险小说 土著形象 种族主义
  • 简介: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中的"真实""虚构"、"元小说"特征等问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重点。作为一部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特征为一体的作品,小说中交织着多层面的真实误读的真实。通过对该部作品多层面误读的分析,如布里奥妮及其父母对罗比的误读,读者对布里奥妮小说结局的误读,以及读者被布里奥妮引导的误读,本文认为这些误读是由"隐含作者"引导、布里奥妮"误导",及读者"认同"的结果,反映了麦克尤恩对误读的焦虑,及对误读的警示。

  • 标签: 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误读 “真实”
  • 简介:由于受中国美学“抒情言志”的主流传统的熏陶和二十世纪前期西方流行的表现主义关学的影响,朱光潜很难认同西方的摹仿论美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美学,却创造性地把西方的表现论美学和中国固有的意境论融为一体。我们应调整对于中国当代美学基本框架的理解,在李泽厚已从过去的客观社会派改称实践派之后,朱光潜因强调情感表现,应称之为表现论关学,蔡仪深受摹仿论的影响,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应称之为再现论美学,这样更为贴近意识形态外衣包裹下的中国当代多元美学的真实内涵。

  • 标签: 朱光潜 表现论 中国美学 西方美学 融通
  • 简介:<正>钱钟书先生在其代表作《围城》中,似乎并无意于反映婚姻的"现代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婚姻法》的规定,婚姻的"现代性"标准就是自由、平等、一夫一妻制),但在书写知识分子的日常生存欲望展现时,却为读者展现了主要浓缩了方鸿渐、孙柔嘉二人颇具"现代性"的爱情和婚姻。一方面,纵观方、孙二人从相识、熟悉、恋爱、结婚,到冲突、吵架、离婚,其婚姻带有鲜明的现代特点:一是

  • 标签: 方鸿渐 《围城》 现代性 倪焕之 钱钟书先生 现代文明
  • 简介:新兴剧种,一般指建国后(多数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少数建立于80年代)由各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主持和参与建立的地方戏曲种类。为区别古老、自然形成的传统剧种,一般俗称新剧种(有的称"人为剧种")。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四十种之多。依据其母体艺术的关系及生成特征,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母体尚未经过艺术上量的累积(量变到质变,而形成新的戏曲剧种)。其新的剧种产生,带有某种"人为"因素;

  • 标签: 文化主管部门 剧种形成 生态环境变迁 戏曲种类 50年代 80年代
  • 简介:任务型语言教学可以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随着交际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任务型教学法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离职英语精读教学中。本文对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精读教学活动中的探索实践进行了论述。以实现高职英语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 标签: 任务型教学 高职英语 精读教学 探索
  • 简介:1946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汉学家凯德琳·扬的英译陆游诗集《陆游的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诗选》。本文拟从译介学、形象学的角度考察凯德琳·扬对陆游诗歌的误读以及陆游形象演变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成因,并试图通过解符号化还原陆游的真实形象。

  • 标签: 英译陆游诗 凯德琳·扬 译介学 形象学
  • 简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油印讲义稿到铅印本进行修订时,有关《镜花缘》的论断主要借鉴于胡适《镜花缘引论》,对《红楼梦》论断的修订主要借鉴于俞平伯《红楼梦辨》,这种修订的意念发端早在其于1923年所编的《明以来小说年表》中,就已初见端倪。《年表》是油印讲义稿到铅印本修订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有助于探明鲁迅修订《史略》相关部分的前后变化过程论断下定缘由,这种修订深受时贤同好相关研究成果的影响。

  • 标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明以来小说年表》 修订 意念发端 过程环节
  • 简介:作家怡霖最近出版了她的散文集《人约黄昏后》(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在这部新作中,更加凸显了作家以生命的本真,以情感的暖色调,抒写追求人性真善美的艺术特色.作家直面生命的疼痛,原生态地表现弱势群体边缘人的亲情;以"焰""美"的直接抒情,热情讴歌真挚的爱情;以忧伤又洒满温阳的笔调,表现岁月沉淀后的纯洁友情.这是一部生命疼痛礼赞的心灵写真.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有着各自无法言说的痛,有着无法承受的生活之重.《人约黄昏后》写亲情乡情的篇章,通过对生活在底层边缘的人和事、对母亲的苦难人生的原生态描述,使作品浸润着一种忧伤而美丽的格调,那些带着生命体温的书写,给读者以泣血般的疼痛,也弥漫着时代进步的悦耳音符,以及她对温暖亲情田园牧歌的追忆.作品写出了亲人们宿命般的苦难,鲜活淋漓的贫穷希望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善良、坚忍和乐观的性格特征,拨动了读者灵魂深处柔软的心弦,表现了一种凄美的艺术感染力.

  • 标签: 怡霖 散文集人约黄昏 生命疼痛
  • 简介:“意象诗”并不是“今天派”及其所引发的包括“朦胧诗”在内的、20世纪70年代末“新诗潮”诗歌运动中唯一的诗歌美学技法,却无疑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内地诗歌所涌现的第一支具有纯正、显性气质的诗歌美学;同时,它大约也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为持久、辐射面最广的诗歌创作理念。“意象诗”在当代汉语的诗写里存在了30年以上!

  • 标签: 当代汉语 意象诗 20世纪70年代 诗歌美学 生命 “文革”
  • 简介:作为近三十年间持续写作的重要诗人,翟永明的作品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这点已得到不少批评家的辨认,诗人也曾现身说法,梳理个人的写作史。以代表作为坐标,从1984年确立了诗人地位的《女人》到1990年代以来的《落水山庄》《咖啡馆之歌》等作品,“翟永明渐渐放弃了早期那种声嘶力竭的写作风格,代之以一种感觉相对平缓的、

  • 标签: 翟永明 公共空间 运行 90年代以来 写作风格 现身说法
  • 简介:本社新近推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小荣教授的最新论文集。是书为作者近年来关于佛教中国文学研究的论文的首度集结,对于佛经文本的文学因子,佛经体制中古绝句的起源,谢灵运、李白、柳宗元、贾岛等著名作家作品佛教的关系,敦煌佛曲的源流等诸多问题,都作了全新的探讨。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佛教 散论 福建师范大学 作家作品 论文集
  • 简介:韦伯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性因素,韦伯的研究起点是从个人的主观性出发的,再经过理想类型整理后的工具合理性行动的概念,反而与个人主观性相矛盾了。

  • 标签: 社会行动 工具合理性行动 理想类型
  • 简介:昆曲《红楼梦》在国内外隆重上演,其中的《好了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上、下本结尾两次在重要节点上使用《好了歌》,不仅具有表层的结构意义,也具有深层的思想内涵。

  • 标签: 昆曲 红楼梦 好了歌 结构意义 思想内涵
  • 简介:老井和戏台,这个在农村并不鲜见的寻常之物,却羽化为撩人心弦的汩汩情思和无尽的故事.作者娓娓叙来,了无痕迹,来无踪,去无影,仿佛一位无形道人陪伴读者徜徉在冀中平原的某个村落.灵动但不虚幻,飘逸却不失真,脚踏厚重的泥土,吟唱着乡间的牧歌,这就是《村庄叙事》(见《辽河》2012年12期)所描摹的独特意境.

  • 标签: 天籁歌 张立国散文 戏台拙朴
  • 简介: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和凯特·肖邦虽然有着不同的肤色,但在强烈地追寻女性自我的文学创作中却有着诸多相似:她们都是在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时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并从此笔耕不辍,成为高产作家,而且步入文坛都与婚姻有关系;她们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和《觉醒》发表之初,都曾饱受争议,被列为禁书;在她们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和《觉醒》中都出现了作者本人的影子;在她们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和《觉醒》中都有着颠覆传统的母亲形象。

  • 标签: 莫里森 肤色 肖邦 《最蓝的眼睛》 美国女作家 《觉醒》
  • 简介:阿南的中篇小说《残瓷》(刊《延河》第七期)是一篇针砭世风日下人心扭曲的力作。作家让先人时人并行相互比照,稳健的叙述呈现他们在危急、利益面前截然不同的选择,作家的思想向度不言自现。对矫正当下人情世态的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 标签: 中篇小说残 历史现实 残瓷
  • 简介:几乎所有论者在谈起甫跃辉时,都必然提及他从云南到上海的人生迁徙。云南/乡土上海/都市成为阅读甫跃辉的一种定式。某种程度上,这确实也足以概括目前为止甫跃辉的小说创作。自2006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甫跃辉的笔力集中于对乡土世界的描写,虽然他从未表示要如福克纳一般在纸上建构自己的文学故乡,

  • 标签: 外部世界 甫跃辉 内在自我 困境 小说创作 小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