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肝脏疾病诊断中乙肝表面抗原联合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就诊于2020年12月10日/2021年11月30日(开始/结束)96例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肝脏疾病不同分重型肝炎组(纳入重型肝炎患者32例)、乙型肝炎组(纳入乙型肝炎患者32例)、肝炎肝硬化组(纳入肝炎肝硬化患者32例),所用患者均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比对观察不同组别患者检查结果差异。结果 重型肝炎组、乙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HBsAg、C3、C4、IgG、IgM、IgA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疾病诊断中,采用乙肝表面抗原联合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免疫球蛋白补体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HBsAg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发现左上腹包块进行性增大2月入院。患者于2月前发现左腹部包块,伴腹胀,后包快增大,腹胀加重,我院门诊拟腹部肿块收住。查体:神志清,消瘦,精神可,皮肤粘膜无黄染,全省体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左中腹部高度膨隆,左侧腹部自肋下至脐下可扪及一巨大包块,表面光滑,质较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无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脂肪肉瘤 病例报告
  • 简介:挪威疥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疥疮,系1844年由挪威的Danieless和Boeck首次发现并报告,迄今国外文献报告了百余例,国内仅有几例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0岁,1990年5月26日就诊。于22年前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开始是在头部及躯干出现红斑鳞属性皮肤损害,有明显的季节性,冬重夏轻,以后皮疹增多无季节性,且全身皮肤相继

  • 标签: 挪威疥 银屑病 无季节性 肤乐 动物性皮肤病 免疫功能
  • 简介:近年来,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及到人们的生命。锥颅血肿抽吸术以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可迅速降低颅压控制病情进展以及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现报告2例锥颅手术病例。

  • 标签: 外科治疗 脑出血 锥颅血肿抽吸术 脑疝
  • 简介:目的总结结肠粪性穿孔18例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结肠粪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痊愈16例,死亡2例。结论(1)结肠粪性穿孔慢性便秘、解剖等因素有关。(2)结肠粪性穿孔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需综合判断。(3)尽早手术,处理病灶,清洗腹腔,充分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结肠穿孔 诊断 治疗
  • 简介:婴幼儿腹膜后区大畸胎瘤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一、病例摘要:病儿,女,1/(1/2)岁,因进行性左侧腹胀,膨隆已1年多于1992年3月4日入院。检查:左侧腹部明显膨隆,腹壁两侧不对称,左上腹部可扪及巨大包块,表面光滑,上界始肋缘内,下界至脐下髂嵴,内侧超过中线,左侧腹壁以及左助脊角皆饱满。触诊时,肿块似有囊状感。B超示:左腹液状包块20×20×18cm,拟诊左肾囊

  • 标签: 巨大畸胎瘤 左侧腹部 腹膜后区 左上腹部 肋缘 病例摘要
  • 简介:目的:探讨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正确判断ADR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3年收集到的36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103种;≥50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89例,占51.6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334例,占91.25%);最易引发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87例,占23.77%),其次为心血管药物(73例,占19.95%);ADR损害类型主要以心外血管系统损害为主(106例,占22.8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0例,占21.5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我院2013–2014年上报的1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ADR报告分级、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是ADR的高发人群;大多数ADR是通过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在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的14个药品类别中,生物/生化药品位列首位(19.51%),其次为抗菌药物(17.68%)。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全身性损害(31.84%),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46%)。结论: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呈现新的变化趋势,生物/生化药品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高度关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ADR的监测,确保临床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生化药品 中药 合理用药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发病特点及手术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2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28例残胃癌患者的发病特点、手术治疗及疗效.结果残胃癌患者因胃溃疡行初次手术后至发病时间明显短于因十二指肠溃疡手术者(14.2年比20.9年,P<0.05).残胃癌好发于小弯缝合部(14/28,50%).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因初发手术不同而有差别,同时伴有较高的多脏器受累.随访23例,早期残胃癌6例,进展期残胃癌17例,其中4例剖腹探查.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7%和18.4%,P<0.01.根治性切除14例非根治性切除7例比较,两者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35.7%和71.4%、0%.结论残胃癌患者定期胃镜检查,合理的根治手术可获得较好的生存率.

  • 标签: 残胃癌 外科手术
  • 简介:本文报道了3例患者因服用过量硝苯啶而诱发心绞痛。例1,男,60岁,因头晕、胸闷痛20分钟急症来诊。患者因高血压症(24/14kPa)服用硝苯啶治疗。患者误把每次5~10mg看成每次5~10片口服。第1次误服5片后约半小时突然感头晕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出虚汗,惊恐不安,不恶心,未呕吐,急来就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心电图正常。查体:BP14.5/9kPa,神志清,痛苦表情,面部

  • 标签: 硝苯啶 心绞痛 心电图 胸闷憋气 高血压病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笔者近期曾间断接诊过2例静脉误输白开水的病人,均是因病在家里输液,患者家属情急之下,将温暖输液管的白开水当作需输的液体输入。撰写此篇报道,意在引起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在患者家中输液,要慎之又慎,一者防止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救治不及时,二者防止出现上述情况。

  • 标签: 静脉误输 开水 救治 基层医务工作者 药物过敏反应 患者家属
  • 简介:目的分析硬皮病骨质改变的CR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目的对6例硬皮病患者摄手(足)正斜位片,结合文献及临床分析其表现。结果6例硬皮病患者CR表现包括:普遍骨质疏松,指(趾)端骨质吸收、变尖,并发关节脱位。结论CR是显示硬皮病骨质改变的经济、有效的目的,对该病的临床及CR表现需提高认识,以免误诊。

  • 标签: 硬皮病 CR
  • 简介:目的:分析铜陵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6月上报的285例药品不良反应为对象,按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共149例,占总例数的52.28%;以静脉滴注方式引起的ADR为249例,占总例数的87.37%。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共116例,占总例数的40.70%。结论:不良反应监测对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笔者应用美容石膏倒模的方法治疗面部痤疮,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面部痤疮病人共36例,其中男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36岁,最小14岁,平均20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0个月。全部病人均有颜面部皮损、其中24例合并有胸背部皮损。皮损形态以面部密集性丘疹和脓疱为主,前者25例,后者11例。

  • 标签: 面部痤疮 石膏倒模 皮损形态 面部皮损 密集性 黑头粉刺
  • 简介:目的:分析30例膀胱肿瘤的CT表现。方法: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男29例,女1例。年龄29-74岁,平均57.4岁,其中移行细胞癌26例,腺癌1例,转移癌3例。结果:肿瘤CT表现:①膀胱肿瘤多表现为向腔内突出肿块,呈乳头状、分叶状、扁平状;②肿瘤易向盆腔内及其它脏器或组织扩散、转移。结论:肿瘤越大,密度多为不均匀,并易钙化。扁平状肿瘤需慢性膀胱炎鉴别。手术、电切、化疗、放疗、血管介入、生物免疫剂、中药等综合疗法可提高膀胱癌术后复发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膀胱肿瘤 CT 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中药注射剂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