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形成的缓释体对脂肪移植体脂细胞再生和早期血运重建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制备浓度为2μg/mL人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A)和同浓度bFGF溶液,以葡聚糖颗粒为载体,分别加入上述2种细胞因子和生理盐水溶液.制成相应的缓释制剂。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切取腹股沟脂肪行背部皮下自体脂肪移植术。A组植入脂肪珠加入葡聚糖-生理盐水缓释颗粒。B组同法加入葡聚糖VEGF—A缓释颗粒,C组同法植入加葡聚糖-bFGF缓释颗粒。在第7、14、30天,随机处死动物各1只,作常规组织切片,观察移植体脂肪细胞和脂细胞的组织学表现.用墨汁灌注微血管显像法观察移植体血管早期生成密度。术后90天,将剩余9只大鼠处死.取移植体.测量残留质量。采用SPSSl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植入术后7、14、30d,移植体A、B2组为经典的脂肪移植吸收.未见脂肪细胞再生.而C组表现为新脂肪细胞激活再生。血管计数表明:7、14d时移植体B、C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5),B、C2组无显著差异(P〉0.05),30d时,3组无显著差异。90d后,C组移植体的终质量显著大于A、B组(P〈0.05),A、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EGF—A缓释体和bFGF缓释体均能促进早期血运重建.但bFGF缓释体还可有效激活移植体中的脂细胞,因而保存了最大残留体积,为整形外科的自体脂肪植吸收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法。

  • 标签: 载体 VEGF—A bFGF 脂肪珠移植术 葡聚糖颗粒
  • 简介:本文通过对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牵引前后颅面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上颌相对于颅底位置明显移,上颌后缘位置在治疗中相对稳定;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明显改善;上前牙及上磨牙明显移,下前牙明显后移,前牙反基本改正;颅底、下颌基骨无明显改变。研究结果显示上颌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发育不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腭裂 上颌前牵引 头影测量
  • 简介:尽管口腔治疗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仍然有一些病人得不到合理的治疗方案来解决目前牙列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引起缺牙的原因如下:进行性龋病,根管治疗失败,固定修复的基牙数量不足,无法治疗的牙周疾病,或者是有重建修复的失败史。对于这类病人,同保留剩余牙齿相比口腔种植可以提供更为有效的功能效果。建议在种植体植入前为病人设计特殊的过渡性固定义齿,建立牙龈外形,获得适当的牙龈美学效果并且改善功能。下面是利用特殊的修复和外科技术成功治疗此类病人的报告。

  • 标签: 全牙弓 临时固定义齿 牙龈 美学效果 牙缺失 种植修复前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矫形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w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各分为7个时间段,其中实验组大鼠佩戴可摘式上颔斜面导板功能矫治器。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测定大鼠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结果:自矫治器佩戴第1-42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a+泵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Na+泵活性自第1d开始上调,第21d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回落,在第28d、42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生长发育对Na+/K+-ATPase功能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功能矫形治疗使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产生了适应性增高。

  • 标签: 安氏Ⅱ类 导下颌向前 翼外肌Na+/K+-ATPase
  • 简介:背景:在超重个体和西方人群中制备最佳厚度的股外侧皮瓣是一项挑战。作者描述了一种新颖的蜂窝技术,用于超重患者的超薄股外侧皮瓣制备。方法:40例体重指数大于25kg/m的患者需要薄的股外侧皮瓣进行重建,随机分配到蜂窝技术组或显微分离技术组。蜂窝技术组使用Cavitron超声波手术抽吸器进行皮瓣修薄,显微分离技术组中使用常规显微分离技术进行皮瓣修薄。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皮瓣制备 荧光血管造影 超声吸引器 试验研究 吲哚菁绿
  • 简介:临床上,股外侧皮瓣(tALT)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有不损伤大动脉的风险,功能及美学效果好等优点,该文旨在评价股外侧皮瓣与前臂桡侧皮瓣(RFFF)修复口腔缺损后供区的美学效果。对2003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42例口腔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4岁,所有患者接受显微外科组织重建。17例应用RFFF。25例应用tALT。结果:RFFF组成功率94.2%。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前臂桡侧皮瓣 供区并发症 皮瓣修复 口腔缺损 美学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口腔鳞癌(OSCC)和癌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7例冰冻标本、98例石蜡标本中Mcm7和Cdc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Mcm7mRNA在口腔正常黏膜、癌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c6mRNA在正常黏膜中鲜有表达,癌病变组与OSCC组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口腔正常黏膜、癌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其阳性标记指数分别为3.6%、22.3%和45.9%,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CC组Mcm7蛋白表达阳性指数高于癌病变组(P〈0.01)。Cdc6蛋白在以上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总体较Mcm7低,在正常口腔黏膜中鲜有表达,癌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m7和Cdc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标记指数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Mcm7和Cdc6的高表达与口腔癌发生及转移有相关性。检测OSCC组织中Mcm7和Cdc6的表达有望成为其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 标签: 口腔鳞癌 癌前病变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比较应用全可调铪架与平均值耠架制作的再定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移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移位患者46例,按照随机原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分别应用全可调拾架及平均值铪架制作再定位咬合板。戴用咬合板后按时预约复诊调铪,同时检查患者的关节、肌肉症状,记录复诊调铪次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弹响症状均全部消失。平均值铪架组患者治疗后有16例疼痛症状消失(16/20,占80%),20例开口度有改善(20/20,占100%)。全可调验架组患者治疗后有20例疼痛症状消失(20/21,占95%),18例开口度有改善(18/18,占100%)。两组在治疗关节弹响、疼痛和改善开口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值铪架组患者平均复诊调袷(8±0.73)次,全可调袷架组患者平均复诊调耠(4±0.67)次,两组在调铪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可调铪架制作再定位咬合板比使用平均值铪架制作,对于治疗关节盘移位的疗效更加确切,复诊调袷次数少,疗程短,患者满意度较好。

  • 标签: 全可调铪架 再定位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可复性盘前移位
  • 简介:伸再定位(牙合)垫(anteriorrepositioningsplint,ARS)是目前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移位(anteriordiscdisplacementwithreduction,ADDwR)最有效的、且可以复位移位关节盘的非手术方法.文章详细介绍了ARS治疗ADDwR的相关内容,包括:复位关节盘的作用机制;复位关节盘同时可促进髁突良好的骨改建;治疗关节盘移位中存在的问题;与稳定型(牙合)垫(stabilizationsplint,SS)的比较.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盘前移位 (牙合)垫 前伸再定位(牙合)垫 髁突骨改建
  • 简介:2014年11月18-23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美国微笑行动基金会支持下,邀请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专家组对来自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的48名颌面外科病房、麻醉、ICU、儿童牙病科医护人员进行了基础生命支持和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的国际急救培训。本次培训内容包括成人、儿童和婴儿基础生命支持操作,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儿科心动过速,儿科心动过缓,儿科除颤和电复律以及呼吸紧急情况处理等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 标签: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高级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 口腔颌面外科 急救培训 儿科
  • 简介:目的:评估应用矿化牛骨块重建颌骨的牙槽嵴水平缺损的onlay(上置式)植骨的有效性和长期结果。材料与方法:14例需要修复无牙颌骨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他们接受onlay植骨。劈开从下颌支的外侧获取的皮质骨块,以获得约1mm厚的骨板。将皮质骨板和块状移植物压缩并固定到受区。6个月后,记录增加的宽度,植入种植体。

  • 标签: 萎缩性牙槽嵴 前颌骨 植骨 骨块 重建 矿化
  • 简介:目的评价关节盘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移(2.18±3.13)mm(P=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1.86)mm(P〈0.001)。结论关节盘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骨性Ⅱ类错畸形 青少年 关节盘锚固术 正畸功能性矫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