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广泛应用的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虽然有效,但常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而对于重症难治性SLE,这些药物往往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严重。靶向性生物制剂的应用虽然显示出特定的疗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仅在不同自身抗体和信号通路等环节解决发病网络中的部分问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考虑到SLE的突出问题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障碍,且这些障碍复杂多变又难以控制,研究者希望从形成免疫系统的上游细胞中找到突破口。免疫细胞由干细胞分化而来,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在向免疫细胞分化过程中有可能实现部分或全部免疫系统的修饰和重建。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已逐步成功应用于SLE的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位点多态性与阿达木单抗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疗效的关联性,以期对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效果进行预测。方法采用中高通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技术,对达到和未达到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改善75%(PASI75)的2组患者VDR基因CDX2(rs11568820)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2组CDX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VDR基因CDX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CDX2位点多态性与阿达木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疗效无相关性。
简介:背景:家族性圆柱瘤是一类罕见的遗传病,是皮肤附属器产生的赘生物。近来发现圆柱瘤抑制基因的丢失引起一种具有抗凋亡活性的转录因子NF-kB的激活。这可能解释圆柱瘤的增长失调。在细胞水平的试验中,水杨酸能阻止圆柱瘤抑制基因丢失引起的NF-kB活化,提示水杨酸可能是圆柱瘤的有效疗法。目的:评价局部应用水杨酸治疗家族性圆柱瘤的效果。方法:来自4个不同圆柱瘤家系的5例患者局部应用水杨酸治疗2次/d,随后1次/d。临床反应用连续的肿瘤测量来确定。结果:5例患者共有17个圆柱瘤:12个为目标损害,5个为对照损害。圆柱瘤的大小M=1.0cm(极差0.6~2.8)。12个圆柱瘤中2个完全消退。另外8个皮损有一些反应,但未达到局部消退的标准。对照皮损保持稳定或增大。结论:水杨酸治疗圆柱瘤耐受性好,是一种新的有效疗法。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住院儿童SSS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过程.结果30例SSSS患者行创面分泌物培养,19例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血培养全部阴性.早期抗生素联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取得良好疗效,患儿均于7~10d治愈出院.结论SSSS创面分泌物培养19例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抗生素并短程联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简介: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与痣的数目紧密相关,但文献中缺乏在特定解剖部位的CMM和同一部位的痣的数目相关性信息,作者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来自意大利的1992—1994年542例CMM和538例来自医院的对照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由经培训的皮肤科医生检查记录患者和对照组黑色素痣的数目,并对检查部位痣的数目与该特异部位发生CMM的危险率进行多变量优势比(ORs)和95%可信区间(95%CIs)分析,在相应部位发生CMM的最大数目与最低数目痣的优势比,面颈部为1.4(95%CIs:0.7~2.8),躯干前部为2.3(95%CIs:1.1~4.9),躯干后部为4.9(95%CIs:2.9~8.4),上肢为2.9(95%CIs:1.2~6.6),下肢为5.0(95%CIs:2.9~8.5)。在病例-病例分析中,比较特定部位CMM与所有其他部位的CMM,唯一额外的风险是躯干背侧,痣数量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的OR为2.1(95%CIs:1.2~3.6)。本文的研究数据不支持在每个单一解剖位置痣都有特异影响作用的假说。特定解剖位置痣的数目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相关性@RandiG.$IstitutodiRicer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