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分子病理流行病学(molecularpathologicalepidemiology,MPE)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基于疾病的异质性和分子病理特征为基础,应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暴露因素及疾病个体细胞或细胞外分子水平的改变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疾病的“暴露-疾病”关系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独特见解,为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和诊疗提供科学策略。目前,MPE已成为流行病学研究领域一个不断发展的热点研究领域。本文就近年MPE在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和肺癌等肿瘤病因学以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3~18岁脊柱肿瘤患者共35例,分别收集其临床病历、影像学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35例,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13.6岁,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6例。发生部位:颈椎6例,胸椎14例,腰椎13例,骶椎2例。发生症状至明确诊断时间:良性肿瘤14.3个月,恶性肿瘤2.3个月,平均12.3个月。主要症状:疼痛31例,神经功能障碍20例。良性肿瘤中手术治疗27例,单纯放疗2例。恶性肿瘤中手术治疗且联合放疗和(或)化疗5例,单纯行放化疗1例。所有病例平均随访时间4.7年。良性肿瘤治疗后疼痛症状大多减轻或消失,神经症状不同程度减轻或恢复;恶性肿瘤3例死亡,1例肺部转移。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发病率低,良性及原发性肿瘤较多,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对于尽快明确肿瘤诊断及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手术治疗目前是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脊柱稳定性的重建则是其关键步骤且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简介:目的:观察肿瘤病术前应用咪唑安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先ASAⅡ-Ⅲ级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8-69岁,体重50-78公斤,术前前一天下午检查病人测取有关生理指标数据。咪唑安定于的术前20分钟肌内注射0.05mg/kg,同时肌注阿托品0.5mg。结果:肌注咪唑安定20-35分钟病人基本入睡,进入手术室时病人多呈睡眠状态,史之可醒,情绪稳定,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变,一无统计学意义,有4例病人无睡,这4例病人与平时嗜酒量圈套及肥胖,注射药物未能很好达到肌层有关,术后随访病人对进入手术室的情景基本无记忆力,结认:咪唑安作用短暂,生物转化迅速是消除肿瘤病人术前精神紧张情绪的理想术前用药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0~1.0cm;Ⅱ组为1.0~2.0cm;Ⅲ组为2.0cm以上.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并记录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比较三组间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间,性别、年龄、T分期、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肛门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63.3%、80%和83.3%.术后第12个月各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达优良的百分率分别为80%、86.7%和93.3%.术后第1、3个月,Ⅰ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Ⅱ组(P<0.05),Ⅱ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Ⅲ组(P<0.01);术后第6和12个月,Ⅰ组与Ⅱ组之间、Ⅱ组与Ⅲ组之间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各时间段,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离齿状线越近,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越差,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大多患者可在术后6个月恢复,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较好.
简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递增,肿瘤患者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是临床关注的热点,但他们(尤其是接受姑息性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家庭看护的心理问题往往被临床忽视。恶性肿瘤患者家庭看护的心理问题常比较突出,主要包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恐惧以及失落感。他们目睹亲人罹患癌症并接受包括手术在内的各种治疗与护理的全过程,经历像钟摆一样反复的大悲大喜的复杂情感。因此,护士不仅要护理患者,也要重视对主要家庭看护者的评估,给予同样支持和帮助,以提高看护者的生活质量,进而提高对患者的家庭护理质量。作者借助美国华盛顿特区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隆巴迪癌症中心姑息治疗部TamiBorneman等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行姑息性手术的家庭看护的一项调查研究报道来诠释上述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