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检测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和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andadenovirusreceptor,CAR)在多种人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初步讨论E-cadherin与CAR在人膀胱癌细胞中表达的意义及两者间的关联。方法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人膀胱癌细胞中E—cadherin和CAR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CAR在RT4、5637细胞中表达较高,在253J细胞中表达较低;E—cadherin在J82、T24细胞中不表达,CAR在J82细胞中微弱表达,在T24中不表达。结论E-cadherin和CAR在人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一致,两者可能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膀胱癌的侵袭转移过程。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线环固定法在腹腔镜引导下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全麻后右上腹穿刺建立CO2气腹,压力控制在10-12mmHg,穿入10mmTrocar导入腹腔镜,腹腔镜引导下经脐下3-5cm经左旁正中线穿入10mmTrocar,用3-0丝线对折后镶入20ml注射器针头内,并在腹腔镜直视下经皮穿刺入腹腔,将线送入腹腔,形成一线环,将腹透管经左下腹Trocar穿过经皮置入的线环后置入盆腔,再将线环固定腹透管于前腹壁,包埋深部cuff于腹直肌鞘内,最后遂道针建立皮下隧道。结果:所有腹膜透析管均置管成功。置管时间35-55min,平均(44.2±7.4)min,术后腹平片显示所有腹透管位置准确,术后7d开始间歇性腹膜透析,10d后改为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无渗漏、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6月,平均(3.3±2.0)月,导管通畅率100%,无漂管、堵管、导管感染等发生。结论:腔镜引导下经皮线环固定法行腹膜透析管植入术方法简便安全、定位精准、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增加额外的设备和成本,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进展性的肾脏疾病,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目前的研究表明,miRNA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miR-18a、miR-19a、miR-194及TSP-1在高糖与TGF-β1刺激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miRNA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监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低糖组(终浓度5mmol/L)、高糖组(终浓度30mmol/L)及高糖组+TGF-β1组不同时期TSP1mRNA、miR-18a、miR-19a及miR-194的表达水平。结果TSP1mRNA的表达水平随血糖浓度的升高及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miR-194成逐渐下降的趋势,但miR-18a和miR-19a的表达水平并未随血糖浓度改变有明显变化。通过TGF-β1处理的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48h,研究结果显示,与未经TGF-β1处理的高糖组相比,TGF-β1+高糖组能进一步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TSP1mRNA的表达水平,使肾小管上皮细胞miR-194的表达进一步下降,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研究结果显示,TGF-β1对TSP1的表达水平起正性调节作用,对miR-194的表达水平呈负性调节作用,而针对TSP1是否为miR-194靶向调节基因,还需后续试验进一步验证。
简介:目的利用数据库分析氯离子通道蛋白家族CLCN5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在Oncomine数据库中挖掘CLCN5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GEPIA数据库中选择TCGA数据验证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情况。用MethHC[JP3]数据库分析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JP]的甲基化水平。用GEPIA分析CLCN5基因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CLCN5相关的蛋白。结果与正常肾脏组织相比,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低表达CLCN5,且CLCN5表达水平越低者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升高,低表达者生存期缩短。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是导致CLCN5转录水平降低的可能原因。结论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生存期相关。目前采用数据库挖掘分析数据可为临床上肾透明细胞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参考,为CLCN5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黏附因子(VSIG1)的相关表达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且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膀胱癌患者50例纳入研究,采用Westernblot检测了20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冻存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VSIG1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0对膀胱癌及癌旁组织蜡块标本VSIG1的表达,并分析VSIG1基因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VSIG1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呈低表达,但在癌旁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提示癌旁组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比率明显高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且不同肿瘤浸润深度及临床UICC分期患者VSIG1基因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及性别的患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IG1基因表达下降可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其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合适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十分重要。自1960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被发现以来,其已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主要肿瘤标志物。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PSA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特异性较差。在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炎患者的血清中PSA水平也会明显升高。
简介:目的探讨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方法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共8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将F5输尿管导管盲端自侧孔处剪除,修整平滑,PCNL术中用于灌注液体制造人工肾积水,灌注美蓝及插入斑马导丝协助寻找输尿管入口(UPJ),逆行放置安全导丝,引导斑马导丝留置双J管。结果8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65min。无插管导致的损伤和出血。术中寻找UPJ困难者10例,6例经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插入斑马导丝后循导丝找到UPJ,4例经灌注美兰后找到UPJ。无通道意外丢失。经皮肾通道顺行留置双J管困难者13例,均通过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逆行置入斑马导丝引导下留置双J管成功。结论PCNL术中采用自制两端开口输尿管导管安全、方便,能协助处理术中遇到的一些意外困难。
简介:目的探讨腹股沟皮桥在阴茎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7月,对1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行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取腹股沟韧带上下方两个平行的横行切口,游离两切口间的皮瓣,形成腹股沟皮桥。经上方切口行髂淋巴结清扫后,于腹股沟皮桥下整块切除腹股沟浅、深组淋巴结,并保留大隐静脉。结果1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的缺血、坏死或感染。10例(83.33%)的4个切口均I期愈合,余2例各有1个切口因淋巴渗液而延期愈合。3例(25.00%)轻微双下肢水肿。随访中4例(33.33%)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茎、阴囊水肿,包括2例下肢水肿者。结论腹股沟皮桥技术有助于保护腹股沟区皮瓣的血供,能显著减少甚至避免皮缘缺血、坏死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YMS)基因在前列腺癌(PC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意义,为PCa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在GEO(geneexpressionomnibus)数据库下载并分析PCa基因表达数据集GSE32448、GSE16560、GSE17951以及GSE79957,明确TYMS基因在PCa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明确TYMS基因表达与PCa患者年龄、分期、Gleason评分以及总生存期的相关性,并探讨TYMS基因对于PCa细胞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TYMS在PCa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448),高表达TYMS的PCa患者T分期、Gleason评分明显差于低表达TYMS基因的PCa患者(P值分别为0.002和<0.0001)。低表达TYMS基因的PCa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优于高表达TYMS基因的PCa患者(P=0.0056)。基于TYMS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TYMS可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E2F、MYC)、细胞周期(有丝分裂、G2M检查点)以及细胞代谢(糖酵解)等途径影响PCa细胞增殖。结论TYMS与PCa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PCa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们进行的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45例,术中先用超声刀在肿瘤区域预标记切缘为A线,后经Trocar置入腔镜B超探头,行肿瘤区域扫描明确定位为B线,比较术中A线、B线的重叠情况,以两线最大差距≥2mm为有差异,〈2mm为重叠。按R.E.N.A.L.评分系统的5类进行独立评估分析。结果术中超声辅助定位能在后腹腔镜下明确瘤体生长姿势、边界及血供情况,引导切割方向以保证肿瘤包膜完整性,尤其在完全性内生肿瘤方面发挥更大的辅助效果。结论术中超声辅助定位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手术辅助效果明显。
简介:目的:通过由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氧化应激体系中的变化,研究中药川芎嗪对IRI干预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持续性阻断兔双侧肾动脉血流1h,再灌注5h的肾IRI动物模型。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假手术组(sham,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川芎嗪干预缺血/再灌注组(ligustrazine+ischemia-reperfusion,LZ组)。于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h、3h和5h依次经颈总动脉抽血用以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在实验结束后取兔肾组织依次检测SOD、XO活力以及MDA含量,并对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IR组相比,LZ组血浆中和肾组织的XO活力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增高(均P〈0.01)。LZ组肾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能够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具有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二次电切对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和进展的作用。方法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150例,在首次经尿道电切术后6周进行第二次经尿道电切78例(二次电切组),同期未行再次电切而常规治疗随访72例(常规随访组),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复发和进展情况。结果二次电切的78例患者中,发现残存肿瘤者17例(21.8%),其中残存肌层浸润肿瘤者6例(7.7%)。随访12~54个月(中位时间33个月),二次电切组的肿瘤复发率和进展率分别为37.5%(27例)和18.1%(13例),未行二次电切组则分别为66.7%(48例)和20.8%(15例)。二次电切组的肿瘤复发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进展为肌层浸润肿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电切术后半年内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首次术后半年后,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在首次电切术后进行二次电切可降低肿瘤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肿瘤进展的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激酶插入嵌合受体(kinaseinsertdomain-containingreceptor,KDR)在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PCa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F和KDR在PCa和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和KDR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BPH组织(P〈0.01),在PCa组织中阳性部位主要位于PCa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BPH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论VEGF和KDR与PCa的发生可能有关,以VEGF和KDR为共同靶点有望成为PCa新的治疗途径。
简介:目的探讨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过程中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citrateanticoagulation,RCA)对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进行CRRT的重症患者21例,治疗时间为连续72h及(或)日间间断治疗8~16h,4%枸橼酸钠以180~200ml/h由体外循环的动脉端泵入,血流量150ml/min;通过监测血气分析中血钙水平,使体外循环局部游离血钙维持在0.25~0.35mmol/L之间,达到局部抗凝效果,并以调整外源钙的补充,增加(或减少)枸橼酸输入、血流量或透析液量等,达到安全有效的抗凝效果.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4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edpartialthrombolastin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血小板(platelet,PLT),pH值,血钙,血肌酐(S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的变化,观察体外循环凝血情况、滤器使用寿命及临床出血事件.结果①监测患者凝血指标PT、APTT、INR及PLT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进行CRRT治疗过程中平均滤器使用寿命为21.34h;③治疗过程中未引起凝血功能紊乱,未增加患者活动性出血的风险;④治疗后监测患者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指标中pH值、SCr、BUN、CRP、ALT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A在重症患者行CRRT过程中是较理想的抗凝方式,安全又有效,对患者凝血指标无影响,能明显延长滤器使用寿命,无临床出血事件发生,可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