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情志护理结合穴位按摩对颈椎病后抑郁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颈椎病后抑郁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情志组44例和穴位按摩情志组44例.对照组采用项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和抑郁病人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情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情志护理进行干预,穴位按摩情志组在情志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穴位按摩进行干预.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对3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组干预前后组内CAS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后CASC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干预后CASCS除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维度外,其余两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志护理结合穴位按摩有助于改善颈椎病后抑郁病人的生活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独采用情志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情志护理对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以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情志护理,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应激反应。结果:干预前,两组的SCL-9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志护理能满足患者心理需要,改善其心理障碍问题,降低不良情绪对机体的恢复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共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从2019年11月开始,至2021年1月为止,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抑郁症患者86例成为本次研究的入组成员,将其通过抽签法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了使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共43例,以及使用共情护理模式的观察组共4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水平没有差别(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使用共情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患者的抑郁情绪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到了新的阶梯,应该讲这种方法投入到临床实际使用中并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急诊心肌梗死抢救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方法: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共接诊了126例急诊心肌梗死抢救的患者,选取其中的80例作为此次对比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中医情志护理组,一组为常规护理组。结果:通过为期一周的护理干预之后,可以明显观察出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组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且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2.34%)以及生活质量平均评分(89.34)均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护理满意率(78.32%)和生活质量评分(77.12)。结论:中医情志护理干预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患者的心理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90例,均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对不同组患者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n=45)与中医情志护理(观察组,n=45),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护理后3d与护理后7d观察组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总满意度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97.78%(44/45)高于对照组患者84.44%(28/45),(p<0.05)。结论: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中医情志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病情疼痛,提升患者医护服务满意度指标,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平行病历对实习护生共情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实习的60名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实习方法,实验组在观察组基础上增加叙事护理相关培训及平行病历写作,记录患者的就医故事、体验及心理感受,并进行分享讨论,采用中文版杰斐逊共情量表和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实施评价。结果 培训结束后,观察组共情能力总分及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沟通技能正性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平行病历引入护理临床教学,有助于提升护生的共情能力,提高沟通技能及护生的职业获益感及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