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的应用及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90例手术患者均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分析90例患者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按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医师职称和经验,可以分成经验主治医师、一般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3个组,评价3组麻醉优良效果。结果90例手术患者中有3例麻醉效果较差,改为其他麻醉方法,麻醉总有效率96.7%;90例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穿刺部位较大血肿,并发症发生率1.1%;经验主治医师手术时间、麻醉药物用量、患者苏醒时间等情况对比,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神经阻滞时间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经验主治医师麻醉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住院医师与一般主治医生。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效果理想,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颈椎病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以及颈椎间盘脱出和精神经综合征的总称,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引起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有骨质增生、劳损或颈椎脊髓、神经根、动脉受到挤压。目前医学上治疗颈椎病的主要疗法为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以及各综合疗法,其中针灸疗法分为局部取穴和非局部取穴,而综合疗法有推拿与针灸并用、中药与针灸并用、推拿与中药并用以及其它综合疗法。推拿治疗颈椎病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在运用推拿疗法治疗颈椎病时,患者应注意生活习惯以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的相关性,探讨脑胶质瘤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本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6年的手术标本,合计30份,采用10%甲醛固定,组织石蜡切片,21例星形细胞瘤(Ⅰ级5例、Ⅱ级8例、Ⅲ-Ⅳ级8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Ⅱ-Ⅲ级4例、Ⅲ-Ⅳ级5例),分离纯化获得BTSCs,进行增殖分析、免疫组化。结果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第6h、1日、3日、6日的单细胞浓度、吸光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培养6h,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单细胞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Ⅱ级、Ⅲ-Ⅳ级开始分化时,CD133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高级别的肿瘤BTSCs中CD133表达明显,Ⅰ级、Ⅱ级、Ⅲ-Ⅳ级肿瘤组织获得的BTSCs的G0/G1期、G2/M期、S期比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肿瘤干细胞与神经上皮肿瘤病理级别存在相关性,高级别的肿瘤肿瘤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在医院进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治疗的8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其中42例患者给予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淋巴结清扫术,命名为研究组;44例患者要在淋巴结清扫术中切除肋间臂神经,命名为对照组,比较患者应用不同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与研究组接近;两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接近,淋巴结清扫个数接近,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感觉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χ2=8.561,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χ2=7.514,P<0.05)。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感觉障碍发生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上,通过使用红外线理疗灯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将我院的98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成针灸组与灯照组两组。针灸组采用传统的针灸治疗方式,灯照组采用红外线理疗灯照射进行治疗。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研究。结果经过2-7个月的临床治疗,及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针灸组与灯照组患者都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但相比较而言,灯照组的治疗效果更佳,治愈率与有效率相加为100%,没有无效患者;而针灸组有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即5名患者没有恢复面部功能或者出现了复发的情况。结论在临床治疗面神经炎的过程中,针灸和红外线照射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运用红外线理疗灯照射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针灸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采取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针灸疗法治疗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功能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胫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胫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显著,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31/4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非常显著,且能有效缓解其各种临床症状,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神经科住院患者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可行性及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神经科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行传统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入院15d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用于神经科住院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功能锻炼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耳鼻咽喉手术且出现迷走神经危象患者的处理方法。方法把我院从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间收治的接受耳鼻咽喉手术并且术中出现迷走神经危象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根据40例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把他们分成试验组、参照组各20例。参照组20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是严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等待病情稳定之后施行对症措施。试验组20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是结合历年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及时地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为患者注射阿托品、停止手术刺激、进行心肺复苏或者其他针对性措施。把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结果试验组20例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是100.00%,与参照组20例患者的75.00%(12/16)比较,明显更高,二者比较得出P小于0.05的结局,有较高的探析价值。结论耳鼻咽喉手术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危象的病情比较的突然和凶险,需要及时停止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刺激、进行心电复苏或注射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极肌电图及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5例临床拟诊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经肌电图检查提示病变损伤的腰神经根,经治疗性诊断造影确定责任盘相。结果5例病例在手术前的腰椎间盘造影结果与MRI检查结果不相吻合,影像学检查没有特异性,不能准确定位病变椎间盘(见表1)。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的经典椎间盘造影确定的责任椎间盘和肌电图检查完全一致。结论应用肌电图可以提示隶属神经肌肉疾病的腰神经病损伤的腰神经根,具有治疗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28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顺序编号,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64例)施加氟西汀干预治疗,对照组(64例)施加茴拉西坦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抑郁程度和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0,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且观察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9,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7,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施加氟西汀能减轻患者抑郁程度,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帕罗西汀,探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选取接受治疗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将帕罗西汀应用于观察组中,而在对照组中则采用单纯的内科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自评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评分。结果接受四个星期的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自评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评分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同时,也可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2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以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分为两组,甲组33例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乙组39例为逼尿肌无反射,均采取针灸方法治疗,进一步分析评价针灸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速以及24h排尿次数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尿量动力学指标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