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运用呼吸机的综合护理。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于我院且有临床呼吸机使用的82例呼吸衰竭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并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其他护理措施,行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发生率和积极配合治疗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的不良情绪发生率为7.3%,对照组为26.8%,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积极配合治疗率为95.1%,对照组为78.0%,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呼吸衰竭患者临床使用呼吸机除了要进行常规的护理,还要给予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营养护理等护理措施,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减少不良情绪发生率,提高治疗配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分析8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CU住院患者行可能发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针对周围环境消毒、患者呼吸道管理、加强呼吸机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结果本组研究中,先后发生VAP15例,发生率为18.75%,在15例患者中,检出大肠埃希氏杆菌4例,肺炎克雷白杆菌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因VAP死亡2例,占发生VAP人数13.33%。结论掌握机械通气危险和易感染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重中之重。
简介:摘要目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治疗护理后,插管时间为7—40d,7d内成功拔管25例;7d后成功拔管58例;死亡5例。结论VAP的发生与呼吸机的管理及护理操作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加强呼吸机的管理、规范操作,以便预防VAP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护理工作展开研究。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接诊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全体病患受BiPAP型无创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持续治疗3~9h,疗程为6~42d,另给予科学的临床护理。结果经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后,72例病患治疗效果显著64例(89%),有效6例(8%),无效2例(3%),总有效率97%。此外,在治疗与护理的有效结合下,病患满意度高达100%。结论对接受无创呼吸机进行同期治疗的病患,给予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促进医患友好关系的发展,降低医疗纠纷,适合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及相关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0月于我院应用呼吸机治疗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检出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0株,占66.7%;革兰阳性球菌14例,占23.3%;真菌6例,占10%。病例均在机械通气实施后3-20d发病,其中3-5d早发病占13.3%,>5d晚发病占86.7%,表明通气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肺炎越易发生。本组均行药敏试验,确定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并行营养支持和原发病治疗。26例好转并成功脱机,占68.5%,机械通气为(9.2±2.7)d;死亡12例,占31.5%,机械通气(16.2±2.5)d,其中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例,因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5例。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密切相关,通气时间越长,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越大。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应确保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5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化痰、解痉平喘、抗感染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IPAP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结果治疗3d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二氧化碳分压等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IPAP无创呼吸机联合振动排痰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气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过伸体位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76个椎体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术前及术中手法复位,使压缩椎体形态改善后在过伸体位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形态的变化和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椎体内骨水泥注射量3.5~6.0mL,术前骨折椎体前平均高度为原椎体高度的(60.2±14.3)%,术后明显改善恢复至(81.23±13.5)%,骨折脊柱后凸也得到了明显的矫正;术后一周的治疗有效率100%,椎体成形术镇痛和稳定脊柱的有效率,症状缓解与成形术前后椎体形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017年收治的脊柱压缩骨折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6例,采用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34.78±7.89ml)、住院时间(11.78±1.12d)(一般3~5天)、术后一天疼痛(3.47±0.43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后能缓解疼痛、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随机对照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04月期间8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上述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各组患者40例,对参照组患者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手术,实验组患者则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经过相应的手术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手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均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bodycompressionfracture,OVCF)术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护措施。方法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施行PVP、PKP治疗OVCF患者40例,对术中易出现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术中、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安全。结论加强PVP、PKP术中护理管理能有效保证患者手术安全和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围绝经期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院治疗的62例围绝经期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为PVP组,另32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为PKP组,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随访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及腰椎功能,另外对比两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均增加(P<0.05),局部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降低(P<0.05),与PVP组比较,PKP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大(P<0.05),局部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P<0.05);PKP组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VP组(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应用PKP,相较于PVP可更好的恢复患者腰椎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共45个椎体)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术前、术后和随访6个月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Beck值)及脊柱后凸畸形角(Cobb角),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1例背部疼痛得到即刻缓解消失,5例疼痛基本缓解;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VAS评分、Beck值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操作简单,创伤小,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矫正后凸畸形,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较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