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并发症、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总结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2例,分别对术前、术中、术后的综合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1例术中股骨外侧副韧带处骨质撕脱,术后1月随访,关节活动度(屈曲90°,伸直0°),且疼痛消失。1例发生肺栓塞,抗凝治疗两周肺栓子消失。12例脂肪液化,3例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2例伤口浅层部分裂开,1例伤口全层裂开,术后1月、3月、6月、1年常规随访病人,未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及关节假体感染患者。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经术前的综合评价,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术中手术细节的落实、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肢体功能锻炼等措施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为该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的临床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住院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观察组为100%,两组患者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指标均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高于甲氨蝶呤单药治疗,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治疗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来氟米特(LEF)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活动期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来氟米特(LEF)+环磷酰胺(CTX);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LEF)+甲氨喋呤(MTX)。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在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ESR及CRP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F联合CTX治疗RA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诊治的58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9例,西药组进行来氟米特治疗,联合组进行来氟米特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并且在临床症状指标上,联合组的情况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指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做进一步研究。方法把我院中西医结合科(2016年5月—2017年9月)接收的70例诊断为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归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纯西医治疗组,比较采用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关节休息痛和出现关节晨僵的情况,血沉和CRP变化情况。结果结合治疗组患者压痛关节个数以及发生肿胀的关节个数显著少于纯西医组患者(P<0.05)。结合治疗组出现关节晨僵的时间为(15.27±6.88)min,关节休息痛分值为(2.20±1.08),与纯西医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6.52±7.68)、(3.88±1.52)相比,关节晨僵和关节痛的情况明显改善。纯西医组血沉均值为(30.1±0.4)mm/1h,CRP均值(15.2±0.6)mg/L,结合治疗组(25.4±0.3)mm/1h,(11.3±0.5)mg/L。结合治疗组在血沉和CRP值均比纯西医组改善明显,差异显著。结论在常规西医疗法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明显,减少患者关节疼痛,加快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特征。结果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的26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6例。在超声心动图中一般表现为二尖瓣瓣膜增厚、钙化、纤维化、粘连,活动受限,腱索、乳头肌等附属结构的改变情况,超声心动图对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不仅可以有效判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还可以对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出定量诊断,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PI在RA中的诊断价值及在疾病活动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风湿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RA患者121例,非RA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的血清GPI抗原、抗环管氨酸肽(你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等数据;收集RA患者的关节炎部位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疾病活动性指标参数,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GPI抗原在RA组的敏感性(59.5%)显著高于非RA组(1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GPI抗原、抗CCP抗体水平、RF对RA诊断敏感性分别为59.5%、90.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特异性分别为83.3%、85.8%、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检测相比较,GPI抗原与RF同时阳性、GPI抗原与抗CCP抗体同时阳性、GPI抗原与抗CCP抗体水平及RF三者同时阳性,其敏感性分别为56.2%、57.0%、54.5%,特异度分别为97.5%、99.2%、100%,与单一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PI或RF、GPI或抗CCP抗体、GPI或RF或抗CCP抗体单一阳性时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9.3%、94.2%、95.0%,特异性分别为72.7%、79.2%、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组血清GPI水平与关节肿痛部位数、CRP、ESR、DAS28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GPI抗原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与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更有助于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GPI抗原有望成为反应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每组各自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的基础上加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对比分析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的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组间具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获得了较高的治疗效率,提高了预后质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两者单独和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抗CCP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RF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64例RA(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27例非RA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抗CCP抗体和RF,分析抗CCP抗体、RF单独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抗CCP抗体诊断RA的敏感度为70.3%,RF诊断RA的敏感度为73.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抗CCP抗体诊断RA的特异度为95.5%,RF诊断RA的特异度为79.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度至90.6%,特异度下降至77.6%。结论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敏感度与RF相当,但特异度较RF明显增高,若两者联合检测可极大提高敏感度,有助于早期诊断RA。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测定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RA组和非RA对照组的血清GPI水平;并检测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外表现、血清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嗜酸性粒细胞等;并对RA组治疗后进行血清GPI水平测定。结果RA组血清GP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活动组血清GPI水平高于RA组非活动组(P<0.01);关节滑液GPI水平明显高于血清水平(P<0.01),且与血清水平成正相关(r=0.73,P<0.01);GPI水平与关节受累数(压痛、肿胀数)、血清类风湿因子(RF)、嗜酸性粒细胞、关节外表现呈正相关(P<0.01)。治疗前、后血清GPI水平有明显变化(P<0.01)。结论GPI水平与RA的活动程度相关,可作为RA诊断的血清学指标,指导临床进行RA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有效性。方法选取120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29例(48.3%),有效患者26例(43.3%),无效患者5例(8.3%),总有效率是91.6%。对照组60例患者中,显效患者18例(30%),有效患者20例(33.3%),无效患者22例(36.7%),总有效率是63.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依那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应用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MTX)或是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LEF)针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2月-2016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达方法分为四组,即MTX组、泼尼松+MTX组;LEF组、泼尼松+LEF组,每组40例患者。考察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总结治疗前后患者在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以及类风湿因子(RF)等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根据所得数据可知,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组患者的各项评价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组间比较可知,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过观察服药后4组患者的反应得知,患者在服药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采用泼尼松与MTX或是LEF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更为安全有效,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和八珍汤分别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疗效对比。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5月在我院风湿科治疗的70例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八珍汤联合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服用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液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等明显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疗效优于八珍汤,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醋瑞因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单药治疗组50例采取甲氨蝶呤治疗,双药联合组50例则采取甲氨蝶呤+双醋瑞因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关节肿胀消失时间、关节压痛消失时间、血清炎性因子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沉、晨僵情况、疼痛症状;不良反应。结果双药联合组疾病疗效、关节肿胀消失时间、关节压痛消失时间、血清炎性因子恢复正常时间、血沉、晨僵情况、疼痛症状相比较单药治疗组更好,P<0.05。双药联合组和单药治疗组不良反应相似,P>0.05。结论甲氨蝶呤+双醋瑞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痹汤化裁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我科就诊治疗的60例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对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对实验组给予三痹汤化裁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之后的DAS28评分为(2.31±0.12)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之后的HAQ评分为(8.33±1.06)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三痹汤化裁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塞来昔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100例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得到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治疗,观察组给予塞来昔布治疗,并且日服1片安慰剂,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1周期后,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疾病总评价基本相同,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总体评分为(2.59±0.10),对照组为(2.59±0.11),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也仅出现1例不良反应,表现为肠胃不适,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塞来昔布类似于双氯芬酸,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中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能够消炎止痛,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