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证型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PTR,INR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证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证型;脾虚湿困证与湿热聚毒证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证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
简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未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症状反复,病程长,复发率高,合并重叠疾病,且与年龄、性别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该病一大研究热点。目前,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祖国医学运用其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在治疗上却有显著的效果,彰显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个体治疗和综合治疗方面,基于中医内容分析及量化分析,气滞是其主要特点,而饮食是主要病因,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两者的结合,特别是前瞻性研究,追踪其中长期预后情况。就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有效性研究确定一种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确诊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西药盆腔灌注;中药组采用口服中药盆炎消。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盆腔体征积分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两组治疗前、1疗程、2疗程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3疗程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3)两组治疗前、1疗程、2疗程、3疗程盆腔体征积分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盆炎消+盆腔灌注是一种高效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模式对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二次出血中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500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连续性护理模对预防二次出血的经验。结果实施前两次出血率为156%,实施后二次出血率为72%,p值<005。结论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护理模式使患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整体的护理,对预防二次出血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