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降压治疗(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或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与适当调脂(小剂量辛伐他汀)综合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左心室重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效果。方法人选50~79岁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200例,随机分4组A组、B组、C组及D组,A组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2.5mg/d)+替米沙坦(40rag/d),B组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半片,d1,C组在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基础上加小剂量辛伐他汀,D组在使用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基础上加小剂量辛伐他汀。A组及B组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各检查一次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组内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变化和两组间的差异。C组及D组患者在联合降压治疗(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或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基础上适当调脂(小剂量辛伐他汀10mg),测定治疗12个月前后血浆ACE活性、AngⅡ浓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经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检查的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结果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治疗组(A组)的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在治疗12月后显著下降(P<0.05),而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显著(P<0.01);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治疗组(B组)治疗12月后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显著(P<0.05)。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组(C组)及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治疗组+小剂量辛伐他汀(D组)患者用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l2月后,血清总胆固醇、LDL胆固醇、ACE活性、AngⅡ浓度、LN显著下降(P值均<0.01)。C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小剂量氨氯地平+替米沙坦或小剂量氨氯地平+复方阿米洛利治疗12月后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显著逆转;对左室肥厚、动脉内皮功能的作用,替米沙坦优于复方阿米洛利。小剂量辛伐他汀对防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怀疑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扫描,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容积重组(VR),多排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后处理,重建与分析血管图像,辅助诊断是否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果本组20例均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图像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以及真腔、假腔、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等,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得到真实直观的显示。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5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成像分辨率高、诊断检出率高,通过结合三维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破裂口的所在位置,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下肢股动脉斑块形成与颈总动脉斑块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因下肢股动脉出现斑块和颈总动脉斑块前来就诊的患者85例,并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超声进行诊断,共46例。另一组通过常规性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为对照组,共39例,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的下肢血管及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和诊断,测量血管的直径,并观察其是否有硬化的斑块存在。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85例患者中,均经过超声来进行诊断检查,其中超声诊断组在下肢股动脉、颈总动脉的斑块检查上准确率为95.36%、88.23%,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诊断在下肢股动脉斑块形成与颈总动脉斑块形成以及治疗的疗效观察上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近三十年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相应的护理技术在过去近十年里有着明显的改进。本文以穿刺股动脉途径为重点综述国外PTCA术后留置动脉鞘管的护理进展:动脉外鞘管拔除责任者、拔除时间、拔管后局部压迫方法等内容,旨在提升PTCA术后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筛查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病例是8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2月~2020年10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观察组(n=40例)与对照组(n=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60岁,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同疾病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运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对照组患者(>60岁)出现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下肢动脉疾病发生率高于观察组(≤60岁),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有效筛查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卒中高危人群,以便患者及时对疾病实施治疗,提升疾病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对其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62例诊断明确的AMI患者并同意行PCI者分为经桡动脉PCI组(n=28)和经股动脉PCI组(n=34),对比两组的路径效果。结果经桡动脉PCI组插管成功27例,股动脉PCI组为3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经桡动脉PCI组为0,经股动脉PCI组为8.8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PCI组出血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MI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双侧颈总动脉中斑块和内膜厚度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参照患者主要血管病变和病变的数量情况,将患者划分成3组,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并且随机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深入剖析冠状动脉病变同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之间的联系。将三组检查结果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检查结果显示病变患者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以及斑块面积都出现了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相对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加,(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并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情况一旦加剧,血清内皮素-1浓度会变大,且一氧化氮(NO)浓度会越来越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一定同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存在必然联系,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馈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5例(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随机分为围术期优质护理的观察组(17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8例),观察情绪状况、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满意度评分高,生活质量评分高,P<0.05。结论:给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术期优质护理,能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有利于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5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对比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它们在ACS诊断中的表现差异,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在这50例ACS患者中,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心电图能够提示可能的心肌缺血或损伤情况,而冠状动脉造影则能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在ACS初步筛查上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冠状动脉造影则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结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ACS诊断中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临床诊疗水平。结合两者的结果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心病状况,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在ACS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综合应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