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南大门,城市文化馆所担负的任务与其他城市相比有共性,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深圳市福田区现在又是深圳市的中心区,全市的大型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此,作为位于市区文化“中心腹地”的福田区文化馆,在充分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基础上,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正背负着的时代职责。随着“文化立市”建设的逐步深入,深圳群众文化的整体品位也获得了相应提高。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待纠正的倾向:一是对外的辐射力相对较弱,定时、定点、定项目的全国性、国际性文化活动载体数量不多;二是深圳群众文化存在着俗与雅、高与低的比例失调问题。当下谈论深圳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如同一个天平的两端,一端是公益,一端是市场。深圳市福田区文化馆和其他的文化事业单位一样,在这种“文化立市”大背景下如何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如何探索深圳文化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和生机?如何寻找深圳文化发展的出路?最终如何获得面对文化大繁荣中的一种立场和态度?是眼前最具讨论价值和实际挑战性的话题之一。
简介:1960年代开始,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社会没落的境遇,日本与台湾地区开始了至今仍在持续的社区营造。社区营造基于地域社会的现有资源,由不同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方式多样,旨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持续不断地促使地方社会生发内在的自生力量,走出日渐凋敝破败的困境,进而提高当地人的生活品质。这一经验对于中国大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非遗保护的启示在于: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充分激发地方民众的创造性;充分发掘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尊重地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肌理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建设能够维系居民认同、具有历史感的社区。非遗传承的文化生态需要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植根于地方社会自身的内生活力,如此才能够在现代社会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良性发展,非遗才具有可持续生存的内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