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在全国首先创建的一门新学科。长期以来,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特色学科一起共同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历史和发展轨迹,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孵化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作为这门学科的倡议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之一,作者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的60多年往事,记录了这门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创建并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80周年,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发展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简介:过去的60年中,台湾"中国研究"1领域经历了一个从主要关注政策分析和政治教化到以学术研究为主、政策分析为辅的渐变。在这一转变进程中,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角色也相应经历了一个从垄断中国研究、与其他受官方影响之研究机构共同服务高层的政府智库向多元学术与政治市场中学术产出和政策影响之竞争者的转变。本文即试图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考察这一转变: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与政府之关系,研究人员之教育背景,以及主办的主要学术刊物之采编政策。通过这些考察,本文认为导致国关中心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学者的代际更替,另一方面来自海峡两岸关系之解冻以及台湾岛内政治与教育发展。
简介:<正>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以费孝通教授所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中心议题,于5月17—19日在北京召开了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外的教授、研究员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讲师1人,博士后1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由于中心议题明确,准备充分,与会国内外学者包括民族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发言踊跃,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又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参加这样高层次的学术讨论会,确实受益良多,今作一纪闻与谈谈体会,贡献给民族研究界师友,有不妥处,请与会诸公与读者指正。
简介:<正>上海国际救济会六个月工作报告(193年8月13B—1938月2月15日)第一章本会成立经过自芦沟桥事变发生以还,平津相继沦陷,淞沪一带,风云紧急,一夕数惊,战事有一触即发之虞。华洋义赈会鉴于上海一旦卷入旋涡,战区人民,必致流离失所,呼吁无门,爱于八月四日召开董事会,讨论救济办法。当经公决联合各善团通力合作,以厚实力,并推定顾吉生、陆伯鸿、朱吟江、饶家驹、柏韻士等五君,分向各善团接洽,当时深蒙各善团赞许,允予合作。翌日,华洋义赈会乃邀集各善团开联席会议,应邀出席者计有中国红十字总会、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世界红卐字会、中国济生会、中华公教进行会、华洋义赈会等六团体代表十一人,经议决为应时势之需要组织“上海国际救济会”,共谋救济工作,以收群策群力之效,同时并邀请各国驻沪领事、各国商会暨上海各公团,一致参加筹备关于组织国际救济会之一切事宜。其时,平津方面,亦有万国救济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