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05年9月30日,河南省副省长、省十届人大代表吕德彬因涉嫌刑事犯罪一审被判处死刑.据悉,吕德彬是建国以来被控犯杀人罪的最高级别官员,到底是什么驱使这位高级官员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呢?……
简介:爱米莉.狄金森本质上属于以爱默生和惠特曼为代表的美国浪漫主义传统,但其浪漫主义又有独特之处,这就是她对自然、精神和心灵的特别关注。她的自然诗巧妙地融入感情色彩和哲学思考,使这些自然主题的诗歌深深地刻上了她本人的烙印。
简介:自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深受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亲睐。正是通过自传体书写,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叩开了美国主流文学的大门。从黄玉雪的《华女阿五》(1945)到汤亭亭的《女勇士》(1976)再到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2001),读者看到一代代美国华裔女性发人深省、催人泪下的奋斗史。
简介:要将历年来各种版本的《理发师陶德》故事看完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个有点像《基督山伯爵》与"开膛手杰克"嫁接而成的复仇型变态杀人狂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830年代,当时以惊悚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而陶德这一人物到了1850年代就已经为人熟知。
简介:这个题目的前半部分是鲁迅先生讲的,当然正确;波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的,有引申和发挥的意思,是否妥当,就要讨论了。而且,“爱”的题目太大,我才涉足,已发觉就像驾着一叶扁舟来到大海,有一种靠不了岸的惶恐。究竟能否成功“靠岸”,此刻我还不知道。或者需要大家递条子、提问题——也就是抛缆绳,将我拉上岸来……
简介:本文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定性的理论,着重介绍了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并借此发掘《简·爱》中疯女人形象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常人/疯子、简·爱/伯莎·梅森、罗切斯特/伯莎这三组结构中的中心并不存在,两极之间没有等级差异,而存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解构了文本。
简介:
简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最令自己感到欣慰,同样也令他人艳羡和称奇的,莫过于在过了创作巅峰期之后,仍然能写出一本令人瞩目的新书。向以勤奋稳实著称的叶文玲,又一次带给了我们这样的惊喜。小说《三生爱》,以叶文玲所擅长的女性角色的心灵故事为主体,演绎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生死爱欲,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江南小镇直写到二
简介:于爱成作为一名文学批评家,给人感觉是低调的。但低调似乎不应该是批评的姿态。事实上,低调的感觉来自他的为人。在一些公共场合,人们讨论文学话题时,于爱成似乎总是保持着一副洗耳恭听的神情,轮到他发言的时候,他也没有偏激之词。后来我发现,这也不完全是于爱成的为人,这种为人决定了他的批评观,或者说,因为他的批评观,所以他会做出一种低调的姿态。于爱成谈过自己的文学批评观。
简介:<正>秭援的三本诗集《梦之花季》、《校园情诗》和《我走近你》共收入300余首诗,都是爱情诗,又都是30多年前他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的作品。在60年代初的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萌生出的这大片大片的爱的花团锦簇,今天读来,显得那么清新、亮
简介:<正>2007年1月3日,香港多家新闻媒体以《十年后,“待在幕后”的解放军依然形象光辉》为题,进行了以下的报道:“最近由香港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表明,在香港回归近十年后,公众对解放军驻港部队继续抱有积极看法……
简介:35岁以上喜欢电影的观众,对李晨声这个名字应该是熟悉的。他和妻子、著名导演王好为联袂创作的《瞧这一家子》、《夕照街》、《北国红豆》、《迷人的乐队》等优秀影片,深受广大观众和影迷的厚爱。李晨声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为国家一级电影摄影师、北影厂导演。在他的18部电影作品中,大多以都市生活题材及农村题材为主,然而,去年他与王好为导演共同执导了一部黄梅戏故事片《生死擂》,去年夏天他又独立执导了一部名为《生旦净末》的影片。是什么原因使他拍起了“戏曲片”?带着这个疑惑,我采访了李晨声导演。
简介:一、十年拿到张悦然《茧》的试读本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一件事,这本小说,断断续续,好像写了快十年了吧。2007年我第一次在湘西凤凰认识张悦然,她就跟我提到正在写一部长篇,名字就叫《茧》,当时还发了一章开头给我看,我们就这个开头还热烈地讨论了一番。转眼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虽然还待在校园里,却再也不是那个仅仅生活在知识幻觉中的少年了。
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作为南方文学代表之一,在其经典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生动塑造了爱米莉这一南方没落贵族的形象。爱米莉受益于南方文化价值观,孤傲跋扈,但同时又受到多重南方文化身份的压迫。作为整个南方贵族的化身和“淑女”代表、作为传统父权下的贵族女儿,种种禁锢的身份让爱米莉一直以来都受到过度的关注和极少的关心。她缺失爱又向往爱,在众多身份的压迫下也曾试着探寻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我身份,但最终未能逃出已经扭曲了的自我身份,从而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纵观其大略,无非在写作空间领域开疆拓土,到现在为止琳琅满目,无所不至其极.其不同主要反映在主张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朦胧派.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的充满新风格的诗.
雇凶杀妻:『博导』副省长在无爱婚姻里昏招连连
论爱米莉·狄金森的浪漫主义自然观
自我身份的寻求之路——谭恩美《接骨师之女》的自传解读
《理发师陶德》:伯顿版电影与音乐剧的比对
“创作总根于爱”——一个值得总结的文学史现象
妍媸可辨?——《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解构主义阅读
爱的牺牲: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而作
过尽千帆皆不是——评叶文玲新作《三生爱》
具有理论目标的文学批评——读于爱成的《深圳:以小说之名》
在人格的旗杆上 扬起爱的旗帜——读田秭援爱情诗集札记
文明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十年纪
在银幕创伤与人生舞台上不断开拓--记著名电影摄影师兼导演李晨声
罪与爱与一切历史的幽灵又重现了——由张悦然的《茧》再谈80后一代
我是谁?我是烟雨南方飘零的玫瑰——谈谈福克纳的《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
洗净尘世铅华的叙述,复活语词能指的仰望——从王爱红的几首诗解读他的语言和心灵的原乡意识
无怨无悔公仆心——记江苏省如皋市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王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