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57岁男性癫痫患者因服用丙戊酸钠疗效不佳,加用托吡酯25 mg口服、1次/晚。7 d后,患者出现视力下降伴眼部疼痛肿胀,眼部超声检查示双眼脉络脱离。考虑与托吡酯有关,停用该药并给予醋酸泼尼松60 mg口服、1次/d治疗。8 d后,患者眼部疼痛、肿胀明显好转,眼部超声检查示脉络脱离表现消失。停药15 d后患者眼部症状消失。

  • 标签: 托吡酯 脉络膜积液 癫痫
  • 简介:摘要滑肉瘤是一种具有间叶和上皮双相性分化的恶性肿瘤,在细胞遗传学上存在X与18号染色体的特异性易位,滑肉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发生于颞下窝部位则罕见。根据组织学形态可分为双相分化型、梭形细胞型、单相上皮型和低分化(圆形细胞)型四型,其中单相上皮型、低分化型是较为少见的亚型。本文报道1例颞下窝滑肉瘤,经确诊后行肿瘤边缘广泛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息肉状脉络病变(PCV)目前被归类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nAMD)的一个亚型,但PCV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与nAMD有显著差异。鉴于PCV在亚洲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眼底专家推行了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用于研究针对PCV的有效和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案,并为PCV患者的诊治提供1级循证医学证据。本文从PCV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进行探讨,希望对未来治疗该疾病的方向引发一些思考。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兰尼单抗 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化学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主题)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皮肤化生性滑囊肿。患儿男,14岁,因额部囊性肿物6月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囊腔样结构,囊腔内见宽带状绒毛状突起,囊壁由类似增生性滑的多种细胞结构组成,部分区域覆盖纤维蛋白样透明结缔组织,而部分区域高度细胞化,排列着多层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免疫组化示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和组织细胞标记CD68,细胞角蛋白及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诊断为皮肤化生性滑囊肿。

  • 标签: 滑膜囊肿 化生 皮肤
  • 简介:摘要传统的解剖学和病理学,对外科临床上不断出现的新现象,越来越难以解释,其结果推动着解剖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解剖是广义的系与系床的解剖。在这一理论模型下,越来越多的问题,无论是过去的数据,还是现在的疑问,都得到了简洁而统一的解释。层面外科、筋膜认识、结直肠系膜解剖,只是解剖形成的重要线索之一。但是,解剖不仅仅是层面、筋膜、结直肠系膜,也是"块"(bloc或body),是"通道"(channel或pathway),是有系床的结构,是有生命事件发生其中的系统。理解解剖、挖掘解剖、应用解剖,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手术的理解,改变外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现状。

  • 标签: 膜解剖 胃肠外科手术 规范化
  • 简介:摘要患者女,42岁。右手食指“神经纤维瘤”(外院病理诊断)10余年后第3次复发,B超示低回声结节,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右食指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梭形肿瘤细胞呈平行束状、编织状排列,形成边界清楚的结节,瘤细胞异型性轻微,未见明确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TLE1、bcl-2、CD99阳性,上皮细胞膜抗原、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CK)-L、CK7局灶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5%,SYT断裂探针检测结果阳性,肿瘤最大径0.7 cm,病理诊断为微小滑肉瘤,单相梭形细胞型。微小滑肉瘤较罕见,形态学需与多种良、恶性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鉴别,诊断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检查,因其预后较好,治疗手段可相对保守。

  • 标签:
  • 简介:摘要性肾病(M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肾病(PMN)在儿童并不常见,但为导致儿童终末期肾病的原因之一。针对M型磷脂酶A2受体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的抗体不仅见于成人PMN,亦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PMN,为诊断和监测儿童PMN的有用指标。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已成功用于治疗成人PMN,还可能对儿童PMN有效。

  • 标签: 儿童 原发膜性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性肾病(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在特发性性肾病(IMN)中研究从Heymann肾炎模型到人类足细胞特异性抗原PLA2R和THSD7A的发现,针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略。仅对IMN来说,患病率的上升与空气污染恶化密不可分,而在接触的日常用品和日常饮食中,重金属中毒导致的继发性性肾病(SMN)也不少见,本文综述了文献已知的环境污染因素对MN的影响和该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环境污染 遗传
  • 简介:摘要原发性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的机制研究发现,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病,主要的靶抗原是磷脂酶A2受体(PLA2R),表达在肾小球足细胞膜上,与自身抗体结合,形成上皮下免疫复合物,刺激基底增厚和足细胞足突融合,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出现蛋白尿。近年来,我国性肾病的患病率显著升高。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环境中会增加患性肾病的风险。在遗传易感性方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1501是罹患性肾病的风险基因型,该基因编码的HLA分子更易于递呈PLA2R的抗原表位。在遗传、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发生针对PLA2R的自身免疫紊乱,导致性肾病的发生。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新的特异性治疗提供线索。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磷脂酶A2受体 PM2.5 HLA基因型 自身免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肺癌葡萄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1983年至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肺癌葡萄转移癌患者14例1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4.5±9.6)岁。单眼11例,双眼3例。病理检查均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13例(肺腺癌、肺鳞癌、肺腺鳞癌分别为10、2、1例),小细胞肺癌1例。就诊前已确诊肺癌者4例(28.6%),因眼部症状而首诊眼科者10例(71.4%)。出现眼部症状至诊断为肺癌的病程为1周~6个月;确诊肺癌至眼科就诊时的病程为10~60个月,平均病程为(29.5±19.0)个月。主诉视力下降、视物遮挡、视物变形者分别为7、4、3例。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B型超声、UBM检查。行FFA检查8只眼,其中联合ICGA检查2只眼。行眼眶MRI检查5例。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理活检1只眼。分析观察患者临床特点。结果17只眼中,视力光感者2只眼,手动~眼前数指者3只眼,0.1~0.3者5只眼,0.4~0.6者4只眼,>0.8者3只眼。转移癌位于虹膜1只眼,位于脉络16只眼。转移癌位于虹膜者表现为虹膜上"菜花"样肉红色肿物,表面呈不规则形,其上布满细小滋养血管。转移癌位于脉络者表现为后极部或赤道部视网膜下黄白色或灰黄色隆起肿物,其中单个病灶14只眼,2个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脱离8只眼,眼压升高5只眼。B型超声检查可见后极部扁平形或表面不规则波浪形眼内占位性病变,伴局限性或广泛性视网膜脱离。FFA和ICGA检查可见瘤体上点状、针尖状和斑片状强荧光。MRI检查可见T1WI呈与玻璃体一致的中强信号,T2WI呈弱信号。结论葡萄转移癌可为肺癌的首发表现,以视力障碍、眼底扁平实质性占位病灶部分可伴有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转移部位多为脉络,以单眼和单个病灶多见。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是最易发生葡萄转移的类型。

  • 标签: 葡萄膜肿瘤 肺肿瘤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慢性硬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多次并发急性硬下血肿罕见,迄今未见相关报道。2017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慢性硬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多次并发急性硬下血肿的患者,经多次手术治疗,出院后1年予临床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损。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硬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多次并发急性硬下血肿罕见,迄今未见相关报道。2017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慢性硬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多次并发急性硬下血肿的患者,经多次手术治疗,出院后1年予临床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体7(AR-V7)与雄激素受体(AR)比值(AR-V7/AR)对前列腺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接受内分泌初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活检穿刺标本的AR、AR-V7表达情况,分析AR、AR-V7、AR-V7/AR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对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相关因素采用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AR阳性率为59.0%(62/105),AR-V7阳性率为19.0%(20/105)。随访15~61(44.8 ± 10.1)个月,AR-V7阳性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总生存时间(OS)均较阴性者明显缩短[(10.8 ± 2.2)个月比(25.0 ± 3.4)个月、(20.3 ± 5.1)个月比(42.8 ± 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AR-V7/AR者的PFS以及OS较低AR-V7/AR者亦明显缩短[(12.5 ± 3.2)个月比(24.9 ± 5.5)个月、(22.5 ± 4.6)个月比(42.1 ± 8.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T4期(HR = 2.618,95% CI 1.362 ~ 4.986,P<0.01)、高AR-V7/AR(HR = 5.799,95% CI 2.541 ~ 13.253,P<0.01)可作为影响前列腺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内分泌初治的前列腺癌患者如AR-V7阳性、高AR-V7/AR时则PFS、OS可缩短,高AR-V7/AR可成为评估该类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受体,雄激素 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体7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素敏感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激素治疗巩固维持阶段不同减量方案对疾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41例初治PNS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对激素治疗敏感。根据激素治疗巩固维持阶段采用的不同减量方案,将其分为每日顿服组(n=22)和隔日顿服组(n=19)。本研究41例激素敏感型PNS患儿中,男性患儿为29例,女性为12例,男、女比例为2.4∶1,确诊时年龄为1.3~14.6岁。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分析2组患儿PNS首次治疗复发时间、复发率、频复发率、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率,以及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规定,通过该伦理委员会审查,并获得批准(审批文号:伦审〔2022〕334号)。结果①2组患儿发病年龄、性别构成比、PNS临床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儿初治时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血清肌酐、估算的肾小球过滤率(eGFR)、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水平,以及足量激素疗程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占比、肾功能不全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初治时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3,P=0.031)。③本研究41例PNS患儿中,距初始治疗3、6、12个月时复发率分别为12.2%(5/41)、31.7%(13/41)、53.7%(22/41)。与隔日顿服组相比,距初始治疗时12个月内,每日顿服组患儿首次复发时间明显延长(χ2=4.973,P=0.026)。距初始治疗3、6个月时,每日顿服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低于隔日顿服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初始治疗12个月时复发率,也低于隔日顿服组[40.9%(9/22) vs 68.4%(13/19)],但是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41例PNS患儿中,60.7%患儿复发有明确诱因(感染或激素减量/停药),对其采取控制感染和(或)激素加量/再次使用足量激素治疗后,尿蛋白检查结果均在4周内转阴。每日顿服组患儿激素相关性眼损害发生率高于隔日顿服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7% vs 5.3%,P=0.257)。结论激素敏感型PNS患儿预后良好,复发率高,巩固维持阶段采用每日顿服方案可延长复发时间,降低中期复发率。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患儿眼压,早发现、早治疗糖皮质激素相关性眼损害。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类 临床方案 复发 高眼压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体7(AR-V7)与雄激素受体(AR)比值(AR-V7/AR)对前列腺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接受内分泌初治的前列腺癌患者,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活检穿刺标本的AR、AR-V7表达情况,分析AR、AR-V7、AR-V7/AR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对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相关因素采用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AR阳性率为59.0%(62/105),AR-V7阳性率为19.0%(20/105)。随访15~61(44.8 ± 10.1)个月,AR-V7阳性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总生存时间(OS)均较阴性者明显缩短[(10.8 ± 2.2)个月比(25.0 ± 3.4)个月、(20.3 ± 5.1)个月比(42.8 ± 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AR-V7/AR者的PFS以及OS较低AR-V7/AR者亦明显缩短[(12.5 ± 3.2)个月比(24.9 ± 5.5)个月、(22.5 ± 4.6)个月比(42.1 ± 8.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T4期(HR = 2.618,95% CI 1.362 ~ 4.986,P<0.01)、高AR-V7/AR(HR = 5.799,95% CI 2.541 ~ 13.253,P<0.01)可作为影响前列腺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内分泌初治的前列腺癌患者如AR-V7阳性、高AR-V7/AR时则PFS、OS可缩短,高AR-V7/AR可成为评估该类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受体,雄激素 雄激素受体剪接变异体7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在区分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瘤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颅内室管瘤和14例间变性室管瘤患者手术治疗前的资料,以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图像为基础,绘制每层肿瘤的边界作为感兴趣区以构建整个病灶,用Mazda软件对构建的区域进行分析,获取直方图参数,比较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瘤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评估相关参数的诊断性能。结果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直方图指标是:平均值(P=0.010,曲线下面积=0.78)、峰度(P=0.034,曲线下面积=0.75)、第99百分位数(P=0.008,曲线下面积=0.76)。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参数有:方差、偏度和第1、10、50、90百分位数(P均>0.05)。平均值、峰度和第99百分位数3个参数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0.89,敏感性=85.0%,特异性=85.7%),整体诊断效能显著提升。结论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分析法在区分室管瘤和间变性室管瘤中具有应用价值,尤其是多参数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 标签: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 扩散加权成像 室管膜瘤 间变性室管膜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素在抗瘢痕形成和抗纤维化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建立大鼠(来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治疗组和假手术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脊髓损伤运动功能(BBB)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通过检测瘢痕组织中HOP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脊髓水含量、碘化丙锭(PI)染色、FJB(fluoro-jade b)染色测定复合的神经保护作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干预下大鼠硬膜外成纤维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与脊髓损伤组(SCI+composite membrane组,SCI+CM组)比较(3.60±0.23、5.98±0.15、6.86±0.30、6.71±0.22),脊髓损伤治疗组(SCI+chitosan-collagen-salvia miltiorrhiza slow-release composite membrane组,SCI+CCSM组)的运动功能(4.40±0.22、7.62±0.21、9.16±0.18、10.24±0.20)有显著的恢复(F=8.810,P<0.05),各组大鼠的HOP含量检测结果显示,SCI+CCSM组HOP含量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SCI+CM) (1.02±0.29) mmol/L比(3.01±0.49) mmol/L, F=6.720,P<0.05);与SCI+CM组大鼠比较,SCI+CCSM组大鼠SOD水平显著升高[(66.25±5.25) U/mg比(38.25±7.25) U/mg,F=7.650,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3.90±0.82) mmol/mg比(6.02±1.80) mmol/mg,F=5.530,P<0.05],脊髓水含量显著降低[(83.10±5.32)%比(78.25±6.05)%,F=4.360,P<0.05]。与SCI+CM组大鼠比较,PI染色显示,SCI+CCSM组小鼠脊髓损伤周围区域坏死细胞显著减少[(142.50±10.32)个比(275.50±8.70),F=1.610,P<0.05);FJB染色显示阳性细胞代表神经元变性坏死,与SCI+CM组小鼠比较,SCI+CCSM组小鼠染色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105.25±10.30)个比(241.50±20.35)个,F=3.560,P<0.05)。与SCI+CM组大鼠比较,SCI+CCSM组显著增加SCI小鼠β-catenin蛋白和TGF-β1蛋白的表达(0.30±0.12比0.65±0.10、0.18±0.05比0.70±0.21,F=7.310,P<0.05)。结论丹参素对脊髓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抑制瘢痕组织中HOP含量,减少SD大鼠模型硬膜外瘢痕组织胶原的形成。

  • 标签: 丹参素 几丁糖 脊髓损伤 瘢痕 Wn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中的弹性评分法及应变率比值法在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7至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脉络黑色素瘤患者25例(25只眼)[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8±12)岁]及同期就诊的脉络血管瘤患者25例(25只眼)[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37±13)岁]。对脉络黑色素瘤、血管瘤患者患眼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利用5分法对病变组织的硬度进行弹性评分,并测算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应变率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弹性评分及应变率比值两种方法在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脉络黑色素瘤患者的弹性评分为2、3、4、5分者分别为3、8、13、1例,脉络血管瘤患者的弹性评分为2、3分者分别为18、7例。脉络黑色素瘤弹性评分高于脉络血管瘤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8±0.77)分与(2.28±0.46)分比较;t=6.694,P<0.01]。脉络黑色素瘤及脉络血管瘤应变率比值分别为42.97±15.83及12.21±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2,P<0.01)。以弹性评分3分作为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的弹性评分法临界点,弹性评分法的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72.0%,AUC为0.80(95%可信区间:0.663~0.900,P<0.01);以21.67作为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鉴别诊断的应变率比值临界点,应变率比值法的灵敏度为92.0%,特异度为92.0%,AUC为0.92(95%可信区间:0.808~0.978,P<0.0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脉络黑色素瘤与脉络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可发挥一定作用,其中应变率比值法鉴别诊断价值高于弹性评分法。(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76-680)

  • 标签: 脉络膜肿瘤 黑色素瘤 血管瘤 诊断,鉴别 弹性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