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中衰弱的发生情况,并探讨衰弱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心内科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建立电子数据库,详细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Fried衰弱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分别在患者入组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复合终点事件包含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再次入院或急诊室治疗。结果共纳入502例患者,平均年龄(75.1±6.5)岁,男性254例(50.6%),衰弱患者124例(24.7%)。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组年龄更大,收缩压更低,脉搏更快,合并心房颤动、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更多,且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清除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降低,而空腹血糖、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则显著增高。同时,衰弱组患者使用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华法林和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显著高于无衰弱组,但阿司匹林使用比例显著低于无衰弱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342 d(197~354 d),随访期间总复合终点发生170例(33.9%),全因死亡11例(2.2%),失访6例(1.2%)。1年随访结果显示,衰弱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49.2%比28.8%,P<0.001)和全因死亡率(5.6%比1.1%,P=0.006)均显著高于无衰弱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衰弱是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2.023,95%CI:1.360~3.011, P=0.001),也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7.608, 95%CI:2.095~27.633, P=0.002)。结论衰弱在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性别视角分析我国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为缩小高龄老年人衰弱的性别差异、促进健康公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Fairlie分解法,分析男、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52.8%(860/1 628)、男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为35.0%(460/1 314),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322,P<0.001)。Fairlie分解结果显示,54.3%(0.097/0.178)的差异是可解释的,45.7%(0.081/0.178)的差异是不可解释的,不可解释的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的性别差异与男性和女性高龄老年人衰弱水平的差异相关。结论男性高龄老年人的衰弱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高龄老年人,婚姻状况、生活方式与高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英文版埃德蒙顿衰弱量表(EFS)进行汉化,并检验中文版EFS的信效度。方法遵循Beaton的翻译-回译法对英文版EFS进行翻译和跨文化调适,形成中文版EFS。2019年4—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住院老年人303例,检验中文版EFS的心理测量学特征。结果中文版EFS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及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均为1.0;与中文版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总评分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23(P<0.01);以中文版Tilburg衰弱评估量表为外部标准,中文版EFS的衰弱诊断准确性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24),衰弱的最佳截点值为6(敏感度:77.6%,特异度:94.7%)。年龄较大和女性个体更容易衰弱(P<0.05)。中文版EFS的Cronbach α系数为0.599,7 d重测信度为0.822。结论中文版EFS的信效度良好,可以在我国住院老年人群体中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4—10月长沙市6所养老机构的266名老年人,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UCLA孤独量表、老年抑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对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266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衰弱得分为(6.97±3.64)分,衰弱检出率为59.2%(157/2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养老机构性质、退休收入、跌倒次数、体重分级、体育活动、智能训练、社会活动、自评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衰弱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t值分别为24.541、2.265、17.404、15.311、4.193、35.574、21.376、6.957、53.13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孤独感、抑郁与衰弱及其各维度呈正相关(P<0.01),认知功能、社会支持与衰弱及其各维度呈负相关(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跌倒次数、自评健康状况、抑郁得分、孤独感得分能正向预测整体衰弱得分(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12、0.171、0.280、0.241;P<0.01),体育活动、认知功能得分能负向预测整体衰弱得分(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65、-0.174;P<0.01)。结论养老机构老年人衰弱现状不容乐观,养老机构需完善老年人衰弱的评估,对高危老年人进行早期干预,以延缓衰弱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22例41只眼纳入研究。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诊后发现AIDS者7例14只眼(FVO组),已知患有AIDS后发生眼底病变者15例27只眼(FVNO组)。所有患者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晰者21例39只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5例行FFA检查;5例行OCT和眼部B型超声检查。将CMVR分为暴发型及懒惰型。除2例4只眼外,其余20例37只眼均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41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入更昔洛韦治疗12只眼;因视网膜脱离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10只眼;因广泛视网膜脱离,患者放弃手术治疗7只眼;未接受任何眼科治疗12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3±39)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暴发型、懒惰型CMVR的发生率及各自眼底特征。两组患者初诊及末次随访时的视力差异以及CD4+T细胞计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以及病灶波及范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暴发型CMVR表现为沿大血管分布的浓密的黄白色坏死灶伴出血以及伴或不伴卫星灶;懒惰型CMVR表现为稀疏的黄白色颗粒状外观病灶伴少许出血。伴随体征包括霜样树枝样血管鞘、视网膜动脉闭塞及视盘水肿等。FVO组7例14只眼均为暴发型。其中,伴视网膜动脉闭塞2例2只眼;伴视盘水肿1例2只眼,为双眼发病者。FVNO组15例27只眼中,暴发型13例21只眼,懒惰型4例6只眼。暴发型患者中,伴霜样树枝样血管鞘4例6只眼,伴视网膜动脉闭塞10例12只眼,伴视盘水肿4例4只眼。FVO组与FVNO组初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 ,P=0.133 );末次随访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0,P=0.001 );初诊时CD4+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2,P=0.378)。FVO组病灶累及黄斑和病灶范围波及3~ 4个象限的患眼数高于FN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7.865,P=0.006、0.005 )。结论AIDS合并CMVR首诊眼科者较非首诊眼科者眼底浓密的坏死病灶累及黄斑更多,病灶范围更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2例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手术治疗的62例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占神经外科同期收治的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的28.4%(62/218),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颅内高压、功能障碍、头晕以及癫痫。32例(51.6%)患者接受分流术,11例(17.7%)患者行病变活检术,19例(30.6%)患者开颅行颅内占位切除术。经实验室检测及术后病理确诊的62例患者中真菌感染33例(53.2%),病毒及梅毒肉芽肿感染各1例(1.6%),寄生虫感染5例(8.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8例(12.9%),细菌感染4例(6.5%),不明原因感染9例(14.5%),混合性感染1例(1.6%)。经手术治疗后,46例(74.2%)患者好转,14例(22.6%)患者无变化,2例(3.2%)患者放弃治疗。结论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谱广泛,临床表现以发热、颅内高压、功能障碍、头晕、癫痫为主,真菌感染发病率最高,手术干预为此类疾病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提高其诊疗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肠道肿瘤根治术老年衰弱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BMI 18.5~30.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术前Fried衰弱量表评分≥3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刺激神门、内关和足三里穴,频率2/100 Hz,疏密波,波幅0.25 ms,根据患者可耐受程度维持电流强度1~30 mA,术后24、48和72 h时选择相同穴位持续刺激30 min;C组在相同穴位内侧4 cm的非穴位部位进行刺激。术后1~7 d采用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估POD发生的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0~8 h(T1)、8~24 h(T2)和24~48 h(T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镇痛补救情况,记录POD、术后恶心呕吐及嗜睡发生的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EAS组术后补救镇痛率、POD、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降低,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T1~3时段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老年衰弱患者POD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 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入28个和40个疾病缺陷构建FI-28和FI-40。计算加权Kappa系数比较3种指标对衰弱状态分类的一致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衰弱指标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采用Fried表型、FI-28和FI-40计算的衰弱率分别为5.4%、7.9%和4.0%。Fried表型与FI-28和FI-40的Kappa系数分别为0.357和0.408,FI-28与FI-40的Kappa系数为0.712。经过(3.9±0.5)年的随访,死亡755人。当采用Fried表型时,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风险均增加,多因素调整后的风险比(HR)(95%CI)分别为1.60(1.32~1.94)和2.90(2.25~3.73);采用FI-28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71(1.39~2.11)和2.52(1.95~3.27);采用FI-40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98(1.60~2.44)和3.71(2.80~4.91)。衰弱状态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在低年龄组中的关联强度高于高年龄组。结论Fried表型和基于不同数量的变量构建的FI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都能较好地预测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衰弱评估及衰弱评估工具的相关性、一致性和诊断能力。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北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年龄≥65岁老年房颤住院患者197例,应用临床衰弱分级(CFS)、FRAIL量表、Fried衰弱表型、EFS量表和老年综合评估衰弱指数(CGA-FI)5种衰弱工具进行衰弱筛查及评估。结果197例老年房颤住院患者年龄(77.5±7.1)岁,男性57.4%(113例),5种衰弱工具调查的衰弱患病率由低到高分别是FRAIL(25.4%,50例)、EFS(27.9%,55例)、Fried(34.5%,68例)、CFS(40.6%,80例)、CGA-FI(42.6%,84例)。CFS与CGA-FI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0)和一致性(Kappa值为0.71,95%CI0.61~0.81),将联合衰弱指数作为衰弱诊断金标准,结果显示CFS和CGA-FI诊断敏感度高,分别为95.9%和98.0%,特异度分别77.7%和75.7%。结论衰弱在老年房颤住院患者中常见,呈多维度特征,体能衰弱并不突出。对房颤患者推荐使用CFS与CGA-FI进行衰弱评估,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对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衰弱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就诊的接受PCI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6月就诊的3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7—12月就诊的41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运动康复。采用Tilburg衰弱评估指数(FI)、心脏康复锻炼自我效能感量表(CESEI)、心功能、运动耐量、6 min步行距离(6MWD)评估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I、CESE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FI评分低于对照组、CESE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及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及6MW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可有效缓解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衰弱水平,提高患者的运动依从性,提升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力,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衰弱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5月至2021年10月住院治疗的400例老年房颤患者,男性65.8%(263例),年龄83(75,90)岁;根据年龄分为65~74岁90例、75~84岁137例、≥85岁173例。据FRAIL衰弱量表评估老年房颤患者的衰弱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衰弱相关因素。结果老年房颤患者衰弱发生率41.25%(165例),65~74岁、75~84岁、85岁及以上衰弱发生率分别为10.00%(9例)、33.58%(46例)、63.58%(110例)。衰弱的老年房颤患者体质指数更低、住院时间更长、入院时心率更快,共病指数(aCCI)、非瓣膜病性房颤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抗凝出血危险评分(HAS-BLED)更高,更少应用抗凝药物,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的比例更高;老年综合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简易营养风险筛查评分(MNA-SF)、简易智力状态评分(Mini-Cog)更低,跌倒风险评分更高;超敏C-反应蛋白更高,血红蛋白、白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068,95%CI:1.027~1.111,P<0.01)、超敏C-反应蛋白(OR=1.049,95%CI:1.024~1.075,P<0.01)、CHA2DS2-VASc评分(OR=1.328,95%CI:1.083~1.628,P<0.01)增加及白蛋白(OR 0.854,95%CI:0.786~0.929,P<0.01)、MNA-SF评分(OR=0.830,95%CI:0.747~0.923,P<0.01)、Mini-Cog评分(OR=0.845,95%CI:0.717~0.997,P<0.05)降低为老年房颤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合并衰弱的发生率高,高龄、营养及认知状况差,高卒中风险、高炎症因子水平的老年房颤患者更容易发生衰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会支持、抑郁对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20年9—10月选取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4个社区的489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Fried衰弱表型、老年抑郁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社会支持、衰弱的关系。结果共发放问卷489份,回收有效问卷47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社区老年人衰弱前期和衰弱期的发生率分别为35.3%(166/470)和6.6%(31/470),抑郁的发生率为14.0%(66/47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抑郁是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会支持、抑郁是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