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在文化混搭与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下设计调查问卷,以期揭示汉语二语(CSL)学习者在华适应压力的群体特征、心理成因与缓解途径。研究1报告了一起心理危机个案并通过访谈分析其文化休克的表现;研究2随机调查了52名在广州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结果显示,CSL学习者的文化适应遵循U形变化规律,思乡情感和与中国文化的焦虑型依恋关系是适应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3通过网络平台随机抽样了110名在北京和广州学习的留学生并分析其文化适应的影响和缓解途径,结果表明思乡情感造成了CSL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焦虑,进而形成文化适应压力,并进一步对学习者的文化探索行为、文化承诺、学习满意度带来影响,然而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与中国文化的交际经验来缓解。
简介:摘要探讨初一年级学生工作记忆和数学成绩的关系。检验类比推理的中介效应以及元认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20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N-baek任务、自编的数学类比推理任务和《数学元认知问卷》测查工作记忆、类比推理、元认知,并收集最近两次的大型考试数学成绩。结果表明:数学成绩与工作记忆、类比推理、元认知均显著正相关:类比推理对工作记忆和数学成绩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工作记忆既对数学成绩有直接影响.也通过类比推理对数学成绩产生间接影响;元认知对类比推理的中介作用具有调节效应,元认知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元认知得分增加,则类比推理对数学成绩的影响减少。结果表明,数学工作记忆通过数学类比推理影响数学成绩.其作用随着数学元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减弱。
简介:本研究采用图形创造性思维测验,以中国和德国的5及7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测验,测验的内容是要求被试在所呈现的30个几何图形中途出4个以建立一种类比关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构成类比结果,对测试的评判分为:产生性、灵活性、新颖性、精致性和聚合性5个方面。结果发现:(1)在产生性思维方面,平常及超常的中国儿童均高于德国儿童,且中德双方的高智儿童在连续三年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2)三年中,所测的各组被试中德国儿童的递增情况均优于中国儿童;(3)在创造性思维的各项指标中,中德儿童的发展显示出差异;(4)中德双方儿童均表现出性别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