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导言的一个句读,共分两段,第一段概述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的关系,说明纯粹理性批判一方面保留了"自由"概念的可能性,从而单凭纯粹实践理性自身就足以对意志进行规定;另一方面排除了一切经验运用于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这就为纯粹实践理性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和范围,并使纯粹实践理性成为对一般实践理性进行批判的准绳。第二段则由上述关系引出了《实践理性批判》的章节安排,它和《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具有相同的要素,但次序是相反的。本文对该导言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详细的解释。

  • 标签: 纯粹理性 实践理性 自由 理念 经验性
  • 简介:2015年7月3~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关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及相关的康德伦理思想专题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宏嘉酒店(光谷科技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余位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这些论文均有很高的质量,言之有物,除有的已预订由其他杂志发表外,都收录在本专辑中。

  • 标签: 《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 专辑 华中科技大学 导语 专题研讨会
  • 简介:本文讨论关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一章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动机”是否为实践理性批判引入了某种心理学的机制从而造成了这项批判的不一致。对此,笔者认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实际上是指理性法则规定行动时,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具有的整体状态。我们既不能将其看作是道德法则规定行动时依赖的心理因素,也不能将其看作是理性的法则依据因果法则在主体中产生的经验心理学的后果。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道德法则作为动机”与“道德情感或敬重作为动机”这两种说法的一致性。在整体状态的观点下,道德法则和道德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理性法则规定意志时的不同方面,它们可以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一致性。由此,我们也可以将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的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纳入到统一的理解之中。第三个问题是处理《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动机”含义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动机”一般是指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专指理性法则成为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时我们作为有限的、感性的理性存在者所处的状态。这些著作在“动机”的使用上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

  • 标签: 动机 状态 实践理性 道德情感 敬重
  • 简介: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的第VI节中,对纯粹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澄清了三者在理论上导致的幻相和在实践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再次重申了出于道德的考虑而在人的实践意图中建立这些悬设的必要性。该节的内容虽然在前面以及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但本节最简明扼要地展示了其中的脉络,值得逐句解读。

  • 标签: 康德 纯粹实践理性 悬设 道德法则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的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的,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的“对分析论批判的阐明”、“结语”和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的事实看作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和第二批判的目的和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的实践理性的判断区分了纯粹的道德法则和经验性的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的前提。本文还将通过和《纯粹理性批判》里的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具体含义和实践理性实验的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实践理性具有宗教“祛魅”的功能。实践理性通过将宗教活动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信仰道德化。为了捍卫宗教道德,实践理性一方面反驳不适于道德意图的无信仰,诸如唯物论、无神论和自由思想的不信;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又拒斥不合乎理性精神的伪信仰,譬如宿命论、狂信和迷信。通过实践理性的“祛魅”,康德试图将信仰的根基重建于道德之上。

  • 标签: 实践理性 袪魅 信仰 道德 宗教
  •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以隐喻的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和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的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的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和言说的本质。后世哲学中的"概念隐喻"在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的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的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的哲学思想。图法和象征论在康德那里是把概念和直观联结起来的两种不同的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的补充,为的是在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的图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一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的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的枢纽,它在理知世界的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的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的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被采用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以类比的"模型"代替了"图"的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中,有机体和自组织的概念为政治哲学中的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性的证据和理论的支持。康德在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和有机体之间所做的区别使政治实体在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的合目的性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实质。康德的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一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的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的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的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的极端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的进步方向的。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
  • 简介:本文基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这一术语的考察,阐述了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分析了葛兰西理论的四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作者强调研究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关键在于转换视角重读马克思,从而努力实现马克思理论的现代化,以分析已经变化的当今世界。

  • 标签: 葛兰西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