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fattyacid,PLFA)方法,分析了福州城市蕃石榴片林地与其毗邻马尼拉草坪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0-10cm土层中蕃石榴片林地和马尼拉草坪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为289.88和326.89mg·kg^-1;10~20cm土层中蕃石榴片林和马尼拉草坪的MBC含量分别为229.62和269.62mg·kg^-1。蕃石榴片林地与马尼拉草坪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层深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蕃石榴片林地与马尼拉草坪的各类微生物种类相对丰度差异不大。此外,蕃石榴片林地土壤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相对丰度高于草坪,草坪土壤的革兰氏阴性细菌相对丰度高于蕃石榴片林地。研究认为,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中,应注意城市片林与城市草坪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合理安排城市片林与草坪的布局与种植面积,有利于构建更好更稳定的城市土壤生态系统。
简介:由于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和地理位置独特,城市边缘区是中国目前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关注的热点区域,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科学制定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典型的亚热带城市边缘区——福州市仓山区为研究对象,引入Tietenberg资源分配模型改进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CLUE-S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模型的非空间需求模块,在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参数回溯了研究区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模拟了202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拟合精度良好(Kappa指数为0.72).研究结果表明:以Tietenberg资源配置模型作为CLUE—S模型的非空间需求计算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同时,模拟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城市边缘区以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为主的用地矛盾.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发展合理的用地空间布局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该方法和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边缘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管理政策的参考依据.
简介:以北京市典型再生水利用河流(清河、北小河、坝河和通惠河)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3期LandsatTM数据,借助于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聚集度、景观斑块密度等指标,在流域和河岸带尺度上,分析1989~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轨迹。基于流域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主要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和林地减少;与1989~2000年间相比,2000~2008年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相对减小。基于河岸带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1989~2008年期间,因城市化发展导致沟渠、库塘等水域面积减小;耕地主要分布在100~5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500~800m河岸缓冲带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由1989~2000年间的分散扩张转变为2000~2008年间的有序优化整合,扩张范围趋向远离河道的河岸缓冲带区域;2000~2008年间,新增林地密集分布在100~200m和700~800m河岸缓冲带区域。内河流域生态廊道功能主要体现在沿河道200m的河岸缓冲带范围内,以再生水为补充水源的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内河流域生态廊道效应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