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问题,做好防护管理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问题进行探究,对于62名发生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涉及到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结果从调查显示结果上看,职称低的护理人员为暴露的主要人群,从发生的集中地上看,以普通病房和手术室为主,其次,还涉及到门诊采血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监护病房。而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则是手部的针刺伤。其手部包括手指、掌心、腕部,所占比例为88.7%(55/62),其中手指则有51人。在病原体统计中,以HBV最为常见。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做好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加强防护措施的使用,建立专业的防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观念,规范就诊操作行为,能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需要重点对待。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护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在医务人员艾滋病毒(HIV)职业暴露之后,使用心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到2018年10月期间内艾滋病毒(HIV)职业暴露的46例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为期30天的心理干预工作。在心理干预工作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这46例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状态的全面评估,分析对比两次评估的不同结果。结果在经过为期三十天的心理干预之后,这46例艾滋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不管是在其焦虑水平还是在其抑郁水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下降,P<0.01。结论采用及时的心理干预方法对暴露在艾滋病病毒中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状态的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焦虑水平和抑郁情绪,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心理干预 艾滋病毒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新方法,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方法于2018年8月,通过方便抽样,选择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18年新入职的171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对职业防护知识的需求和培训目的进行培训,培训前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得分情况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PPT理论培训对研究对象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得分情况作为试验一组;采用常规PPT理论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培训,培训后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得分情况作为试验二组。每次调查均发放调查问卷171份,回收171份,回收率均为100%。定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评估;定性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检验分析。结果共171名新入职医务人员参与研究,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3.63±2.33)岁,工作类别以护士居多(127人,占74.27%),性别以女性居多(146人,占85.38%),学历以专科学历居多(93人,占54.39%)。对照组、试验一组和试验二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24.56%~70.18%、63.16%~96.49%、86.55%~99.42%。各组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和总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6.342、189.424、304.904,P<0.01)。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和总成绩在传统PPT理论培训后和PPT理论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技能培训后得分均有上升的趋势(F=125.042、352.025、444.073,P<0.01)。结论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进行培训,医务人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均有提高。

  • 标签: 医务人员 情景模拟培训 职业防护 培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情况,探讨减少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措施。方法选择6名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群分布、暴露部位、暴露环节,暴露源以及暴露后处理情况等。结果暴露人员主要以手术医生为主,暴露部位以手为主,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方式为锐器,手术中手术缝针是主要环节,暴露源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所有人员均立即作了局部处理。结论明确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主要环节和锐器物,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暴露后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风险。

  • 标签: 手术室 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防护 处置
  • 简介: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探讨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策略,提高职业防护管理工作水平,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对医院2013—2016年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析显示,职称较低的护理人员(占62.07%)为主要的暴露人群,内科及外科系统,发生地点集中在普通病房和手术室,手部针刺伤是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和类型,病原体以HBV为首:结论配置合格的防护设施及用品,建立职业防护体系和制度,增强医护人员标准预防意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逐年降低.

  • 标签: 职业暴露 标准预防 流程 防护管理
  • 简介:摘要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作为医改方案的主体力量,医务人员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方案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公立医院进一步体现其公益性质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医务人员 道德修养 公立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以及职业暴露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职医务工作人员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自制的艾滋病防治以及职业暴露知识问卷调查表对所选医务人员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详细统计本次调查结果。结果本次研究中,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优良率为94.67%,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掌握优良率为92.86%。。结论医院需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以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相关培训,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检查机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艾滋病防护意识以及职业暴露后的应计处理能力,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从而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 标签: 艾滋病防护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问题,做好防护管理支持。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问题进行探究,对于62名发生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其涉及到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结果:从调查显示结果上看,职称低的护理人员为暴露的主要人群,从发生的集中地上看,以普通病房和手术室为主,其次,还涉及到门诊采血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监护病房。而最主要的暴露部位则是手部的针刺伤。其手部包括手指、掌心、腕部,所占比例为88.7%(55/62),其中手指则有51人。在病原体统计中,以HBV最为常见。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做好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预防,加强防护措施的使用,建立专业的防护体系,提升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观念,规范就诊操作行为,能进一步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需要重点对待。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护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某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为医院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以减少职业暴露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2011-2020年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基本情况、职业类别、暴露原因、暴露源及暴露后处置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全院共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655例,其中锐器598例,占91.3%;血液/体液暴露57例,占8.7%。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占45.2%),其次是实习护士(占24.6%);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检测以乙肝最高(阳性率79.5%),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造成,锐器类型主要是输液器针头、注射器针头;锐器操作环节以注射、穿刺和拔针发生率最高。统计年度每100张床位的职业暴露发生率,2011年最高,为15例/(百床·年);2020年最低,为6例/(百床·年)。防控平均每例费用最高是2012年397.14元,最低是2020年120.34元。结论 开展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目标性监测,建立职业暴露报告体系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主要策略;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加强规范化操作和医疗废物管理,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置, 积极推进有保护装置锐器的使用及其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的实施,是减少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渝东南地区医务人员职业怠倦现状并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方法:以渝东南地区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68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职业怠倦的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进行调查分析,观察职业倦怠现状。结果:调查数据显示,出现轻中度及以上的职业倦怠的医护人员占到30.88%,调查者在情绪衰减、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等三个维度均明显高于 Maslash 常规,P < 0.05。结论:渝东南地区4家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由于高强度的工作,使其产生巨大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程度明显下降,时常出现焦虑、压抑等的负面情绪,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职业倦怠,针对此种现象的发生,机构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相应诱发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调整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以防止职业倦怠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 标签: 渝东南地区,医务人员,职业怠倦现状,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锐器是医护人员日常诊疗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锐器的危害包括物理性伤害、感染风险、负面心理影响、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锐器发生的最主要群体是护士,主要器具是针具,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中拔静脉输液针、针头利器入盒和医疗废物处置等环节,损伤发生后处理情况不佳。对此应该多管齐下,采取针对性防护对策,降低医护人员锐器发生率。

  • 标签: 锐器伤 医护人员 危害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医务人员工作倦怠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本文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职医务人员561名,对其分别采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工作倦怠问卷(CMBI)进行调查。结果561例医务人员中,具有工作倦怠现状的456例,检出率为81.28%,其中轻度工作懈怠率较高。医护人员情绪衰竭、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及总工作倦怠分别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结论医务人员的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密切。

  • 标签: 医务人员 工作倦怠 社会支持 相关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焦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 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除分组X10外,各组数据均符合独立性、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故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显性结果均为正性相关,表明职业倦怠得分越高,焦虑评定量表得分也越高。结论 建议管理者应持续关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焦虑状态,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组织支持和心理援助。

  • 标签: 基层医务人员 焦虑 职业倦怠
  • 简介:目的从影响行为的3个要素出发识别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以下简称“保健中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建立并评价干预模式降低该人群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行为流行病学干预前后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结果干预模式实施后,保健中心医务人员较干预前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和标准防护技能应用的主动性提高,职业暴露防护资源数量增加,有关规章制度可操作性提高,防护资源可获得性有所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紧张职业暴露风险行为发生显著降低。结论干预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保健中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增加其标准防护资源的获取和标准防护利用。

  • 标签: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 职业暴露 干预模式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医务人员临床工作过程中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并探讨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对医务人员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有发生职业暴露者,分别从其暴露者所在科室、暴露方式、暴露级别、暴露部位、暴露地点、职业类别、何种操作、应急处理及随访结果等方面进行监测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253人次职业暴露者中,女多于男、分别占77.87%和22.13%;年度发生例次数统计,2013与2011年度相比,减少44例、降低39.63%,2011年~2013年度逐年下降,分别占年度构成比的43.87%、29.65%和26.48%;季度发生例次数统计以第三季度居多、占季度构成比的35.58%;职业暴露者所在的科室以内科、外科、妇产科为主,分别占32.81%、31.62%和7.91%;职业类别主要是护士和医师、分别占52.57%和29.65%;暴露方式主要是整理废物时锐器、拔针时针刺伤、丢弃锐器入利器盒时锐器和手术过程中的锐器,分别占22.13%、18.97%、15.42%和13.04%;二级暴露占53.37%;暴露部位主要是双手、其次是粘膜溅染,分别占90.52%和6.32%;暴露地点以病房、手术室和注射(治疗)室为主,分别占52.57%、18.97%和11.07%;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规范进行应急处理、立即上报、专家评估、医嘱执行、定期复查,随访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导致的医务人员感染的发生。结论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控体系,实施职业暴露个案追溯与评价管理制度,强化个人防护并实施有效干预,加强院前职业暴露与个人防护培训考核是防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风险防控
  • 简介: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69-01摘要目的探讨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风险及相关防护措施。方法对我院60名产房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针刺事件发生率、知识培训及防护用品使用等情况。结果工龄>20年的医务人员1年内针刺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工龄10-20年、<10年(P<0.05);所有医务人员知识培训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防护用品使用上助产士明显优于医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房医务人员应根据相关流程规范操作,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降低血源性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几率。

  • 标签: 产房 医务人员 血源性传播性疾病 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