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手指远节缺损为手外伤中较常见损伤,传统修复方法较多,均存在不足,寻找一种损伤小、修复效果好的方法仍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指动脉血管神经束残端蒂旋转皮瓣修复手指远节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应用指动脉血管神经束残端蒂旋转皮瓣修复远节缺损病例17例,缺损面积:0.8cm×1.2cm至1.0cm×1.5cm。切取皮瓣面积:1.0cm×1.3cm至1.2cm×2.0cm。结果:17例(17指)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4个月。皮瓣颜色红润,质地接近正常,指端外形圆润饱满,两点辨别觉为4-5mm。结论:指动脉管神经束残端蒂旋转皮瓣修复手指远节缺损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且感觉、外观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新能源消纳能力的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非常重视。针对主动配电网的运行特征,提出了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的总体架构和应用框架,研究了多源数据融合、主动配电网快速仿真、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策略以及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策略评估等关键技术,设计了计及时间尺度、空间尺度、运行状态的“三维”优化调度目标,提出了配电网—馈线—自治区域的空间维度优化调度策略和长时间—短时间—实时的时间维度优化调度策略,并研究了优化调度策略的评估方法,最后设计了主动配电网多源协同优化调度的应用场景。
简介:材料处于辐照条件下会产生缺陷,这些微观缺陷积累会在宏观上有所体现。本文选用不同能量的原子向bcc-Fe表面进行碰撞,会产生位移级联现象。本文利用基于LAMMPS程序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不同能量的初级碰撞原子对bcc-Fe缺陷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损伤会对材料产生一定的缺陷;本文主要研究了在辐照损伤过程中,初级碰撞原子能量分别为700ev、1Kev、2Kev对材料缺陷数量的影响。初级碰撞原子能量对最大缺陷数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初级碰撞原子能量为700ev时,最大缺陷数目(间隙原子数目=空位数目)为45个;初级碰撞原子能量为1Kev时,最大缺陷数目(间隙原子数目=空位数目)为75个;当初级碰撞原子能量为2Kev时,最大缺陷数目(间隙原子数目=空位数目)为155个;随着初级碰撞原子能量的增加,缺陷数量随之增加,但初级碰撞原子能量对体系达到稳定状态时的缺陷数目影响不大。
简介:目的:能量桩在工作状态下的热力学响应十分复杂,同时受到桩顶荷载、桩侧摩擦以及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群桩中出现部分能量桩不工作时,将造成上部结构的额外应力与变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摩擦型能量桩群桩中部分能量桩在加热制冷作用下的热力学响应,并与单桩的热力学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1.通过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模型试验,探讨桩侧摩擦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规律:2.利用能量桩群桩与单桩对比,揭示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揭示部分能量桩加热制冷作用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机理。方法:1.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及单桩的模型试验;2.将能量桩群桩与单桩进行对比,研究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进行能量桩群桩部分加热制冷试验。结论:1.对于长期工作的能量群桩,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宽高与整个群桩相同的热交换体,其表面温度与群桩的平均表面温度一致。2.能量桩单桩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桩底受到的限制较大,所以桩顶位移大于桩底位移。3.能量桩单桩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土体及桩体收缩,会出现明显的下沉。4.能量桩群桩桩帽在加热过程中,桩帽的位移与群桩的上半部分长度相关:在本文的试验中,由于群桩上半部分受土的限制较小,因此其位移与桩自由膨胀的位移一样。5.能量桩群桩在制冷期间,群桩的下沉量级要比单桩的大。6.在制冷过程中,能量桩群桩在群桩效应作用下,内部桩的桩底热位移较大。7.能量桩群桩在部分加热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且在加热期间,沉降主要受到不工作桩的牵制影响;而在制冷期间,沉降主要受工作桩的下沉影响。8.摩擦型能量桩的热引起的桩身轴力是与桩侧的土压力大小相关的;由于群桩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