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终到达上腔静脉。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管流速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伤和局部组织刺激,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目前PICC导管的使用仅次于急救护理的中心静脉导管。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PICC操作方法简便,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特别是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PICC在体内最长可以留置1年,由于留置PICC管的并发症较多,如果护理不当,必然给患者带来痛苦,现将我科对肿瘤化疗患者的PICC管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700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体会。方法介绍70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穿刺点的选择。结果700例患者其中一针穿刺成功638例(占91.1%),再穿刺成功59例(占8.5%),穿刺失败3例(占0.4%)总穿刺成功率99.6%。由穿刺置管引起的并发症共88例(占12.5%)。结论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应用广泛,在穿刺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术者熟悉静脉解剖,技术熟练,认真观察,仔细分析才能顺利完成穿刺。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置管专项护理对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10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PICC置管操作,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置管专项护理干预。记录两组病例的导管感染、静脉炎、血栓及导管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比发生率。在每位患者治疗结束后对护理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组病例经不同护理方式,实验组的静脉炎、血栓及导管感染发病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专项护理总满意度(98.1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7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护理非常满意率(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非常满意率(52.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PICC置管患者实施专项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显著降低肿瘤PICC置管患者静脉炎、血栓及导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病率,且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划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乳腺癌患者1 4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导管使用信息,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分析CR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 432例乳腺癌患者总置管天数达121 980 d,每例患者的平均置管天数为85.2 d。CRT发生率为6.8%(97/1 432),即0.79例/1 000置管日。815例CICC患者中,43例(5.3%)发生CRT,即0.70例/1 000置管日;617例PICC患者中,54例(8.8%)发生CRT,即0.90例/1 000置管日。CRT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占63.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中心静脉置管种类、导管尖端位置、二次调整导管位置、D-二聚体为CR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60岁(OR=1.712,95% CI为1.056~2.775)、采用PICC(OR=1.732,95% CI为1.130~2.656)、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下腔静脉(OR=10.420,95% CI为1.207~89.991)、二次调整导管位置(OR=3.985, 95% CI为1.510~10.521)和高D-二聚体(OR=1.129,95% CI为1.026~1.241)的患者发生CRT的风险较大。结论乳腺癌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发生CRT的问题不容忽视,选择年龄适宜的患者和中心静脉置管种类,置管位置准确,减少二次调整导管位置,及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CRT的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高危因素,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计划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乳腺癌患者1 43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信息、导管使用信息,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分析CR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 432例乳腺癌患者总置管天数达121 980 d,每例患者的平均置管天数为85.2 d。CRT发生率为6.8%(97/1 432),即0.79例/1 000置管日。815例CICC患者中,43例(5.3%)发生CRT,即0.70例/1 000置管日;617例PICC患者中,54例(8.8%)发生CRT,即0.90例/1 000置管日。CRT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占63.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中心静脉置管种类、导管尖端位置、二次调整导管位置、D-二聚体为CR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60岁(OR=1.712,95% CI为1.056~2.775)、采用PICC(OR=1.732,95% CI为1.130~2.656)、导管尖端位置不在下腔静脉(OR=10.420,95% CI为1.207~89.991)、二次调整导管位置(OR=3.985, 95% CI为1.510~10.521)和高D-二聚体(OR=1.129,95% CI为1.026~1.241)的患者发生CRT的风险较大。结论乳腺癌患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发生CRT的问题不容忽视,选择年龄适宜的患者和中心静脉置管种类,置管位置准确,减少二次调整导管位置,及时监测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CRT的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相关类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3 933例PICC置管中发生类过敏反应的27例患者的资料。结果PICC置管相关类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69%(27/3 933),临床症状以皮肤系统为主、部分合并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其发生率在性别、诊断和过敏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233、0.839、0.027,均P>0.05);<60岁患者的发生率高于≥60岁的患者(χ2值为12.821,P<0.01);2种不同涂层导管的发生率高于无涂层的导管(χ2值为27.195、84.203,P<0.01)。26例患者在症状缓解后继续完成置管,1例患者终止置管。结论PICC置管相关类过敏反应多见于导管或导管内置导丝有涂层,建议置管前使用大量0.9%氯化钠冲管,以降低或避免涂层物质入血,有效控制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C反应白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30例,分为单纯DVT组(对照组)15例和DVT合并肺塞组(观察组)15例,均用经小隐静脉置管导管溶栓治疗,常规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含量,分析两组C反应蛋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C反应蛋白含量(75.22±30.7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40.12±25.33)mg/L(t=3.45,P<0.05)。结论C反应蛋白显著异常患者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合并肺栓塞的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渗血原因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肿瘤科进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78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在置管后应用常规弹力绷带进行缠绕包扎止血。观察组患者在置管后应用弹力绷带缠绕包扎止血后,告知患者3天内减少活动,24小时更换敷贴并进行相应健康教育。观察对比两组置管后对穿刺部位渗血处的止血情况、对患者肢体的影响及对止血护理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止血总有效率(69.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3.33%),观察组止血方法对患者的肢体影响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止血护理满意度(97.43%)显著高于对照组(79.49%),(x2=6.1546,P=0.0334)。结论临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渗血率较高,对患者行术侧肢体减少活动,更换敷贴并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穿刺点位局部渗血量,减少对患者肢体的影响,提高患者对于治疗止血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相关类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3 933例PICC置管中发生类过敏反应的27例患者的资料。结果PICC置管相关类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69%(27/3 933),临床症状以皮肤系统为主、部分合并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统症状。其发生率在性别、诊断和过敏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233、0.839、0.027,均P>0.05);<60岁患者的发生率高于≥60岁的患者(χ2值为12.821,P<0.01);2种不同涂层导管的发生率高于无涂层的导管(χ2值为27.195、84.203,P<0.01)。26例患者在症状缓解后继续完成置管,1例患者终止置管。结论PICC置管相关类过敏反应多见于导管或导管内置导丝有涂层,建议置管前使用大量0.9%氯化钠冲管,以降低或避免涂层物质入血,有效控制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我科20例经24GY型静脉留置针改良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的置管经验体会。方法选取我科新生儿自2017年1月起成功置入28例PICC导管,PICC置管术前均经外周静脉置入BD公司24GY型留置针,术时经留置针置入PICC导管,不扩皮,不使用塞丁格穿刺针及导入鞘,其中8例采取了传统穿刺法,20例采取了利用Y型静脉留置针改良置入,对置管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0例患儿均成功将PICC导管置入血管内。其中1例患儿导管异位至颈外静脉,1例患儿送管至股静脉时送管困难导致置管失败。置管时间10分钟到90分钟。出血量少剩至无出血。结论经24GY型静脉留置针改良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的置管,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出血、渗血,减轻局部损伤,不耽误早期急救通路的开放与给药治疗,还可以提高护士的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