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 于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华患者86例为调查对象,依照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应用比索洛尔治疗,研究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统计两组治疗1月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QT离散度与临床疗效。结果 从治疗1月后的心率、QT离散度结果来看,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月的临床疗效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结论 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胺碘酮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延长心室肌传导,增强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律失常应用可达龙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用药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101.28±10.57)次/min,SBP(101.26±16.38)mmHg,DBP(70.54±5.65)mmHg,观察组患者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33%,观察组为9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观察组为6.6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达龙治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调节心率和血压起效迅速,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静脉(CV)不同部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2009年10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VA患者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CV的连续性病例,对CV不同部位起源VA的QRS波形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男102例,年龄(56.44±15.66)岁,年龄范围13~87岁。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组的171例中:①51例(92.73%,51/55)患者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及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在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而其他部位106例(91.40%,106/116)无s波呈R型(χ2=115.01,P<0.001);②V5~V6导联在邻近二尖瓣环后壁、侧壁及前侧壁的心大静脉远端(DGCV1)以近区域35例(81.40%,35/43)有s波呈Rs型,而DGCV2、summit-CV及pAIV118例(92.19%,118/128)呈R型,10例(7.81%,10/128)呈Rs型(χ2=89.88,P<0.001);③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在Ⅰ导联20例(74.07%,20/27)以正向波为主呈R、Rs及r型,其他区域140例(97.22%,140/144)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qr、qs或QS型(χ2=95.79,P<0.001);④若以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V5~V6导联有s波呈Rs型,I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Rs或r型分别作为诊断pAIV及summit-CV,DGCV1及其以近,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起源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91.40%、83.61%、96.36%;81.40%、92.19%、77.78%、93.65%;74.07%、97.22%、83.33%、95.24%。结论CV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亦不相同,熟悉这些心电图特征对初步判断其起源将有所裨益。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基于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的立体定向心脏放射消融术(SCRA),并通过短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该新型治疗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方法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被评估并纳入临床试验,受试者均接受了真空垫体位固定和四维CT模拟定位,本研究以计划靶区体积(PTV)为目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设计立体定向放疗计划,使用R50%、均匀性指数、适形性指数等参数评估治疗计划,并对比受试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3例室性心动过速(VT)和1例室性期前收缩(PVC)受试者接受了处方剂量25 Gy的单次SCRA,PTV平均值为71.3 cm3(60.3~89.4 cm3),平均治疗时长12.0 min (4.5~21.0 min)。短期随访平均持续了18周(14~25周),结果显示受试者未出现并发症,VT负荷和PVC负荷显著下降。结论SCRA术短期内有效和安全,但关键放疗技术的效果和使用规范仍需要继续探索。
简介:摘要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水合氯醛对家兔心电图的影响,建立适合本科教学的新的家兔室性心律失常模型。方法采用家兔心电图描记方法,将健康家兔分为6组水合氯醛低剂量组(5%,0.4ml/kg)、水合氯醛中剂量组(10%,0.4ml/kg)、水合氯醛高剂量组(15%,0.4ml/kg)、水合氯醛高剂量+利多卡因组(1%,1ml/kg)、氯化钡组(0.5%,2ml/kg)、氯化钡+利多卡因组。比较各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结果水合氯醛导致家兔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超过30min,与氯化钡组比较死亡率低(p<0.001);利多卡因可明显缩短水合氯醛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p<0.05),心电图可恢复正常,与氯化钡组比较(p<0.05)。结论15%水合氯醛0.4ml/kg可以引起家兔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有对抗作用。该模型与氯化钡模型比较具有操作简单,毒性小,心电图稳定,动物死亡率低等优点,更适合本科教学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AMI的患者126例,于入院即刻抽血测血清钾浓度,检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26例患者血清钾浓度<35mmol/L者61例(484%),其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3例(705%);血钾浓度在35~45mmol/L之间26例,其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8例;血钾浓度>45mmol/L39例,其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0例(256%)。各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9174,P<005。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9例,并根据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将其分为三组,甲组为单纯的下壁心肌梗塞,乙组为下壁联合前壁心肌梗塞,丙组为下壁和正后壁有合并的右室心肌梗塞,所有患者均采用胺碘酮为期一个月的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状况。结果甲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7%(2/43),乙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8.6%(8/43),丙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3.8%(7/13),甲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乙组和丙组,同时在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中也显著低于乙组和丙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对比其死亡率显示单纯的下壁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有合并心肌梗塞的患者,因此,在临床治疗和观察中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同时针对性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随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80名冠心病伴随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和及后期康复情况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16人因医治无效死亡,60人治疗效果有所进展,104人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的有效率为91.1%。结论合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急性心肌梗死常常危及冠心病伴随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所以对于该病的预防与治疗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究。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3月份到2021年3月份期间确诊并且入院治疗的74例冠心病心衰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分为每组各37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采取我院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应用优质护理,观察、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法后,取得了差异性的临床护理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护理评分也明显更高,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其本身处于相对危险的一种情况,此时传统护理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优质护理可以取得很好效果,并且得到确切的干预效果,值得在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护理工作中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观察和探究。方法;回顾我院2020年3月份到2021年3月份期间确诊并且入院治疗的74例冠心病心衰患者,将其视为本文研究对象,随即将其分为每组各37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采取我院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应用优质护理,观察、对比、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法后,取得了差异性的临床护理效果,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护理评分也明显更高,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其本身处于相对危险的一种情况,此时传统护理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优质护理可以取得很好效果,并且得到确切的干预效果,值得在冠心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护理工作中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