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 标签: 鲁迅 儒家文化 历史语境 整体批判 文化抉择
  • 简介:儒家伦理是否自律,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结论却莫衷一是。该文通过比较儒家伦理中所体现的自主性因素和西方哲学中的“自律”概念,认为学者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对西方哲学中“自律”概念的两个构成因素的不同侧重。儒家伦理中不存在作为个人权利基础的“自律”,但在作为道德理想的意义上则的确可说是“自律”的。儒家的“自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接近自然主义的人的观念。

  • 标签: 自律 儒家伦理 儒家道德理想
  • 简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管理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对于儒家管理学学术界仍然缺乏必要的研究.与西方管理学相比,儒家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体现出更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同时这种人性假设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儒家管理学的理论建构,使得儒家管理学实现了德治与法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完美融合.

  • 标签: 儒家 管理哲学 人性 管理目的 西方管理学
  • 简介: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的讨论引入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的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的“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的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的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的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的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的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的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的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否定之否定的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子夏 诗经 文质观 原始儒家 道德哲学
  • 简介:本文以发生在万历末期南京和崇祯时期福建的两次有官方背景的天主教事件为研究对象,将两次事件中留下的官方文告与同一时期士人反对天主教的文章进行横比,再以之与前後朝代官方反对民间宗教组织的政策和行为进行纵比,分析出晚明政府对待外来宗教和外来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服从於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当政府认为其不危害社会时,可以容忍,反之则倾向於加以限制,其中并不包含明确的是否文化异端的考虑。因此,虽然晚明政府对一个团体之社会价值的认定有很大主观性和偏见,但也不能认为晚明中国政府习惯於排斥外来文化和宗教。

  • 标签: 晚明 天主教 文化交流
  • 简介:儒家的德治思想产生于先秦时期,但随着古代社会各朝代的变迁,各统治者为了其各自的统治利益己部分歪曲了它的本意。要真正掌握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意,就必须认真研究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德制、德政、德育和德主刑辅等多方面内容。其实质是道德至上,德治不等同于人治。虽然它与现代法治有着冲突,但也有某些媾和之处。全面准确地理解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正确评价其现实意义的关键。

  • 标签: 德治 先秦儒家 基本内容 实质
  • 简介:我们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于儒家政治伦理及其治国思想进行新的开发,转化,创新和利用,可以为建设当代中国政治文明提供服务。

  • 标签: 儒家伦理 政治伦理 政治文明
  • 简介: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的社会学时,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的价值予以接收。因而需要一种反映东方社会的历史经验,文化特点和社会理想的新的社会学,“儒家社会学”就是根据儒家的世界和社会思想而提出的,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儒家的理性,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儒家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儒家社会学将拓展西方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将对东方社会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儒家社会学 儒家理性 儒家思维方式 儒家方法论 认识论 孔德
  • 简介: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顺应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趋势.它对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团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块内容在历年各地中考中都有所涉及,在2012年中考备考时,我们要引起重视。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演变 儒家思想 人际关系 和谐 中考
  • 简介:三、从儒家的道统论到新儒家的道统论依陈荣捷先生说,所谓儒家道统的,儒家道统当是自孔子讲

  • 标签: 儒家道统 新儒家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有儒、释、道三个思想的传统,儒家和道家都有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当然这些构想在历史上并没有实现过,因为它们只是一种理想,甚至于还有一些具有很大的空想成份,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实现,但是尽管如此,这些思想还是给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言论。

  • 标签: 现代诠释 和谐 儒家 中国历史 参考价值
  • 简介:“乐教”概念是以历史相当悠久的“以乐为教”传统为基础的,是以由对这一传统的表彰、阐发而形成的“乐教”观念为前提而形成的。儒家论乐以“乐教”问题为中心,以“先王乐教”的历史传统、礼乐文化、礼乐关系之演变为背景,明雅俗之辨而崇“雅乐之教”,通过乐的审美愉悦和感动人心的艺术功能,以情感陶冶为核心,达到成就德性、塑造人格、谐和社会、移风易俗等平治天下的目的,追求“美善相乐”即审美与德性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

  • 标签: 乐教 雅乐之教 以乐成德 中和 礼乐
  • 简介:摘要本文借鉴先秦儒家的仁学和平庸,注重正义,将以信为本的思想融入现代组织文化管理中去。组织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育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组织更好的发展。

  • 标签: 组织 儒家组织 组织管理
  • 简介:<正>一西方基督教的“God”,同中国原有的“上帝”实际上并不相当。基督教是承袭犹太教的,它的“God”名为耶和华,被认为是独一的神,而不是群神之上的最高的神。明清之际来华的罗马宗耶稣会教士曾用“上帝”一词来称呼他们的“God”,十九世纪前半叶来华的改正宗即新教教士也用“神天上帝”、“上帝”、“皇上帝”这些词来称“God”。在他们,实际上只是名词的借用,并不是在“上帝”之外还承认别的神。“天上地下,惟有耶和华他是上帝,除他以外,再无别神”。洪秀全1843年初次细读的梁发所著的

  • 标签: 上帝 西方基督教 劝世良言 梁发 明清之际 犹太教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一直伴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停地讨论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至少从表面上看,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总是通过或者说是借助打破传统,才得以实现。但是,今天我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展开思考。我想表达的是,时至今日,儒家礼文化依然有着生命力,并为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

  • 标签: 现代化进程 礼文化 儒家 现代与传统 中国近代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孟子就曾说杨朱和墨子‘是禽兽也’,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孟子说杨墨是禽兽

  • 标签: 儒家概念
  • 简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儒家孝道思想,影响深远,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围绕儒家孝道思想,本文着重探讨三个问题:孝道存在的原因,孝道的实现途径及保障机制,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意义。本文认为,此意义有三:第一,有助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第二,有助于制定富有生命力的道德规范;第三,有助于从道德层面完善赏罚机制和监督机制。

  • 标签: 儒家孝道 途径 保障机制 现代意义
  • 简介:宋元时期,丛林清规的儒家化趋势日益增强,突出表现为对儒礼的认同与吸纳。南宋之后,僧人将丛林清规比作儒家之“礼”,采用儒家话语为清规重纂提供依据。受家礼影响,位牌开始在丛林丧礼中出现,并最终取代禅宗惯用的“真”,进入祖堂享受历代供奉与祭祀。比照儒家丧服,丛林创立、完善了孝服制度,将僧团整合为类似儒家血缘关系的同心圆结构。宋元时期儒佛话语的转换反映了两者在竞争中加深理解、在攻讦中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

  • 标签: 宋元 清规 儒家化 话语 儒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