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全方位护理对降低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 便利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某三级综合医院骨科住院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全方位护理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能够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患者血红蛋白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 482例,男1 174例,女1 308例;年龄为(60.6±19.3)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和结果。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量与DVT的关系。根据血红蛋白量的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DVT的总发生率为29.53%(733/2 482)。血栓组的血红蛋白量为(116.57±19.24)g/L,显著低于非血栓组的(124.76±19.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OR=0.985, 95%CI: 0.980~0.990, P<0.001)是影响下肢骨折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随着血红蛋白量五分位水平的增高,DVT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DVT发生率最高组别(40.58%)与最低组组别(17.27%)相比,发生DVT的风险增加2.386倍(95%CI: 1.718~3.315)。结论血红蛋白量可以影响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低的血红蛋白量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简介:目的:分析、说明预防性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术中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控制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脑血管疾病接受医疗措施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病史、并发症、合并症指标,结合人数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所采用的措施基础上采用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及相关风险发生率、对护理评分。结果:在整体上,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相关风险总体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脑血管介入术过程中,能够明显降低患者下肢静脉及相关风险发生情况,从而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感受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到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发生肿胀和疼痛、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疼痛,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促进预后效果,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栓压力袜在胆道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防控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胆道外科手术的患者82例,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全面护理,研究组在全面护理的基础上加之使用抗血栓压力袜。比较两组血栓发生率、心理状态变化、依从性及生存质量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血栓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两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组,对照组依从性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生存质量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行胆道外科手术患者过程中,应用抗血栓压力袜的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 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8 年 4 月到 2019 年 4 月到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 94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7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下 肢发生肿胀和疼痛、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下肢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疼痛,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几率,促进预后效果,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给予脑肿瘤手术患者预见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与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60例脑肿瘤患者,入院后,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实验组(n=30)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预见性护理,并对比应用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更低,凝血酶原时间更长,纤维蛋白原更低,抗血凝酶Ⅲ水平更高;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中,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尽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值得临床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针对血栓性脑梗死急诊干预中,阿司匹林发挥的疗效和风险。方法:选取2023年1月到2023年10月因为血栓性脑梗死于同一医院寻求医疗干预的老年患者总共100例作为对照研究开展的样本。以患者是否接受阿司匹林作为区分其为观察、对照组的标准;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急诊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但全身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整体上指数更低,且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低,P<0.05。结论:针对血栓性脑梗死的治疗中,阿司匹林的使用安全性不高,但是治疗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对新生儿PICC置入术后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进行PICC置入术的新生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新生儿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置管前,两组新生儿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两组新生儿静脉血流速度均慢于置管前(P<0.05),且试验组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入术后的护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血栓发生率,加快其静脉血液流速,对提高新生儿治疗效果和改善疾病预后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宫外孕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60例宫外孕患者进行本次实验,实验样本为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间的宫外孕患者,纳入6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分析后,记录为对照组(n=30)与实验组(n=30)。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同时住院时间和拔管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宫外孕患者应用整体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拔管时间,可以在临床中应用和实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患者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的发生率以及OLT术后发生ARF患者早期的病死率,并评估OLT术后AR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家临床医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完成OLT的患者1 66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F,将患者分为肾衰组(84例)和非肾衰组(1 585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死率及影响OLT术后A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 669例OLT患者中84例术后早期发生ARF,发生率5%。51例(3%)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中肾衰组病死率(42.9%)大于非肾衰组(0.9% )。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95%CI 4.453~17.564,P<0.05)、出血量多(95%CI 1.000,P<0.05 )、手术时间长(95%CI 1.004~1.189,P< 0.05 )、术后二次开腹止血(95%CI 1.330~4.972 ,P<0.05 )、术后肺部感染(95%CI 6.105~19.847 ,P<0.05)是OLT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OLT术后ARF患者病死率高,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二次开腹止血、术后肺部感染是OLT术后发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IVC)在无症状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无血管疾病而行全腹增强CT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于不同水平面测量髂静脉前后径,并根据公式计算出髂静脉受压程度。以受压程度50%为界分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析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和凝血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692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男性351例(50.7%),年龄(38.76±10.90)岁(范围:18~71岁),BMI(22.79±3.72)kg/m2。IVC总体受压百分比中位数为43(19,65)%,不同受压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者74例(10.7%),≥25%且<50%者368例(53.2%),≥50%且<75%者196例(28.3%),≥75%者54例(7.8%)。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相比,性别、年龄、BMI、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髂静脉受压程度≥50%者在无症状人群中较为多见。男性、高龄、肥胖可能与髂静脉受压的发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