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6年广州市某医院一起医务人员感染性腹泻暴发病因、传播途径以及危险因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及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及危险因素;采集病例、厨工的粪便/肛拭子及环境拭子,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报告病例158例,罹患率为5.2%(158/3 010)。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诺如病毒检测阳性厨工配餐科室医务人员发病风险是检测阴性厨工配餐科室医务人员的3.5倍(RR=3.52,95%CI:1.54~8.06);共采集各类标本141份,阳性率27.0%(38/141),基因测序结果为GII.17毒株,病例与食堂送餐阳性人员同源性为100%。结论本起疫情为GII.17毒株感染引起的院内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疫情在中心手术室医护人员中传播后,引起食堂配餐人员感染进而通过配餐环节扩散到其他科室。诺如病毒暴发调查时要注意排查厨工的感染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妇女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分布情况以及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对5 618例广州市天河区妇女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 DNA分型和薄层液基细胞学(TCT)联合检查,年龄(44.42±8.64)岁。结果HPV总体感染率为10.15%(570/5 618),其中高危型HPV(Hr-HPV)、高危合并低危型HPV(Hr-Lr-HPV)、低危型HPV(Lr-HPV)感染率分别为7.58%(426/5 618)、0.84%(47/5 618)、1.73%(97/5 618)。HPV52、58、16、81型感染率相对较高。TCT总体异常率为6.19%(348/5 618),其中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异常率分别为5.09%(286/5 618)、1.09%(61/5 618)、0.02%(1/5 618)。TCT异常者中,HPV感染与未感染占比分别为99.14%(345/348)和0.86%(3/348)(P<0.05)。其中,Hr-HPV、Hr-Lr-HPV、Lr-HPV感染率分别为84.48%(294/348)、12.93%(45/348)、1.73%(6/348)(P<0.05)。ASCUS组中,HPV16/18型感染率低于非HPV16/18感染率,LSIL/HSIL组中HPV16/18感染率高于非HPV16/18感染率(P<0.05)。TCT正常组、ASCUS组、LSIL/HSIL组中,高危复合高危型HPV感染率依次升高(P<0.05)。不同年龄组HPV感染率以及TCT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州市天河区户籍妇女HPV感染率及优势型别与省内外地区基本一致。TCT异常主要与HPV感染有关,其中以Hr-HPV感染为主。从ASCUS异常到LSIL/HSIL异常,HPV16/18型感染率显著性上升。此外,高危复合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病变阶段有关。60岁以上年龄组HPV感染率及TCT异常率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的流行特征及遗传变异特征。方法2013—2017年在广州两家哨点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集0~6岁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鼻咽拭子作为标本。采用逆转录PCR和巢式PCR方法进行HRSV的检测和分型,通过MEGA 6.0、NetNGlyc 1.0等软件对HRSV序列进行基因亲缘性分析以及N-糖基化位点的预测。结果共收集鼻咽试子标本1 225份,其中男性783份,女性442份;月龄M(P25,P75)为8(3,24)月。共检出HRSV儿童感染者209例(17.06%),其中HRSV-A为117例(55.98%),HRSV-B为92例(44.02%)。2岁以下儿童HRSV检出率为18.83%(196例),占总阳性标本的93.78%。209例检出HRSV儿童中,32例(15.31%)还感染了至少1种其他呼吸道病毒。进化树分析显示,62株HRSV-A属于ON1基因型,2株属于NA1基因型,53株HRSV-B全部属于BA基因型。G蛋白的第二高变区在氨基酸替换,终止密码子的使用以及糖基化位点方面均具有多态性。结论广州2岁以下儿童是感染HRSV的高发人群,ON1为HRSV-A主导基因型,BA为HRSV-B的主导基因型。多样化的氨基酸替换,某些糖基化位点的缺失与插入,体现了G蛋白作为主要保护性抗原的多样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新生儿筛查性能、优化筛查指标,并探讨广州地区PCD发病率及SLC22A5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广州市新生儿筛查中心采用串联质谱法对辖区内2015至2019年出生的200 180名新生儿进行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以游离肉碱(C0)<10 μmol/L伴多种酰基肉碱降低为PCD筛查阳性,召回新生儿及其母亲复查,复查仍阳性者进行SLC22A5基因测序确诊。回顾性分析筛查结果,同时以丙酰基肉碱与棕榈酰基肉碱之和(C3+C16)作为多种酰基肉碱的辅助量化指标,并评估其效果。PCD新生儿及PCD母亲所生新生儿血酰基肉碱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广州地区2 395名健康儿童外显子测序中SLC22A5基因结果计算人群致病变异携带率,推算PCD发病率。结果在200 180名新生儿中筛查阳性239例,阳性率0.12%,确诊PCD 37例,其中PCD新生儿15例,PCD母亲22例,新生儿PCD发病率为1/13 345,分娩母亲人群PCD发病率约为1/9 099,阳性预测值15.5%。初筛C0<10 μmol/L共810例,增加量化指标(C3+C16),以C0<8.5 μmol/L或C0 8.5~9.9 μmol/L伴(C3+C16)<2 μmol/L为阳性切值,则筛查阳性224例,确诊37例,不增加假阴性。PCD新生儿与PCD母亲所生新生儿两组间初筛C0及(C3+C1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2.4)比(5.0±1.8)μmol/L,(1.4±0.4)比(1.2±0.5)μmol/L,t=3.826、0.326,P=0.058、0.572]。7例PCD母亲有不同程度的晨起头晕、疲劳,其中1例在妊娠期出现心肌病。SLC22A5基因分析显示,PCD新生儿常见3种变异为p.S467C、p.F17L、p.R254X;PCD母亲及健康儿童常见3种变异均为p.S467C、p.F17L及p.R399W,罕见重型变异p.R254X。健康儿童SLC22A5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为1/65,推算人群PCD发病率为1/16 500。结论PCD新生儿筛查可同时检出新生儿患者及母亲患者,增加多种酰基肉碱量化指标(C3+C16)<2 μmol/L可改善新生儿PCD筛查性能。重型变异p.R254X在PCD新生儿中常见,而在PCD母亲和健康儿童中罕见,提示低估了广州地区PCD患病率,可能漏检部分PCD新生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原学检测阳性肺结核大、中学生治疗延误、有无空洞、病灶范围、细菌载荷量等因素对其校内接触者结核病传播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年广州市越秀区大学、中学79例病原学检测阳性结核病患者(下称“线索病例”;男45例,女24例,年龄12~25岁)的临床诊疗情况,并对其4 934例校内接触者(男1 867例、女3 067例,年龄12~65岁)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线索病例来自33所大学和中学,其中在8所学校12例线索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发现13例结核病患者(下称“接触者病例”),其中有7例线索病例和2例接触者病例分别发生7~81 d与16~76 d的就诊延误。接触者未发病和接触者发病线索病例的就诊延误、诊断延误、有无空洞、病灶范围和病原学检测(包括涂片与培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线索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与非密切接触者的TST阳性率、强阳性率分别为68.36%(1 934/2 829)、21.81%(617/2 829)和47.84%(1 007/2 105)、3.42%(72/2 105)(P<0.001)。结论加强密切接触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结核病例,在学校结核病控制中应该加强这一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输入性2019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与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为临床诊治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1月18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输入性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按照鼻/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分为奥密克戎组和德尔塔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抗体水平、病毒核酸[N基因和开放阅读框1ab(open reading frame 1ab,ORF1ab)的循环阈值]、主要治疗措施及临床预后。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共纳入344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德尔塔组152例,奥密克戎组192例。男240例(69.8%),中位年龄为33岁,102例(29.7%)有基础疾病,271例完成全程或加强疫苗接种。奥密克戎组疫苗全程接种率为70.8%(136/192),高于德尔塔组的51.3%(78/152);奥密克戎组轻型患者比例高于德尔塔组[57.3%(110/192)比24.3%(37/152)],普通型和重型比例均低于德尔塔组[33.9%(65/192)比55.3%(84/152)和0(0/192)比10.5%(16/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7.64、15.84,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01)。奥密克戎组发热时间和热峰值分别为1.5(1.0, 2.0) d和38.1(37.8, 38.5) ℃,均低于德尔塔组的3.0(1.0, 4.8) d和38.5(38.1,39.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14、-3.85,均P<0.001)。接种疫苗的奥密克戎组患者入院时2019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G、N基因和ORF1ab基因循环阈值均高于德尔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5、-2.18、-2.82,均P<0.050)。奥密克戎组较德尔塔组需要呼吸治疗的患者比例更低,氧疗时间、入院至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循环阈值≥35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Z=-5.41、-5.60、-4.71;均P<0.001)。两组均无危重症和28 d死亡病例。结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较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更轻,病毒核酸转阴更快,主要与变异株毒力及疫苗接种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技能培训和落实情况,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4—5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便抽样调查广州市属医疗机构497名工勤人员的院感知识技能接受培训率、掌握率、落实率和配套工作设施便利充足率。结果工勤人员中女性、年龄>40岁、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工作经验不足五年的比例分别为85.11%(423/497)、76.66%(381/497)、87.73%(436/497)、48.09%(239/497);接受过系统规范培训的人员比例为73.24%(364/497),37.02%(184/497)的人员认为护士培训效果较好;手卫生、清洁消毒、医疗废物分类、针刺伤处理相关知识技能未掌握比例分别为11.86%(59/497)、31.79%(158/497)、11.67%(58/497)、4.42%(22/497);手卫生、工具卫生、医疗废物处理、工服卫生累计落实不规范比例分别为6.24%(31/497)、11.47%(57/497)、10.26%(51/497)、51.11%(254/497);洗手设施不便利、快速手消毒液不足、手套不足比例分别为14.28%(71/497)、9.06%(45/497)、14.49%(72/497);95.5%(42/44)的建议与加强培训有关。结论工勤人员结构需要优化,需要向该群体提供系统规范化院感知识技能培训和便利足够的院感设施和防护用品。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地铁员工睡眠障碍现况,分析付出回报失衡(ERI)型职业应激对其睡眠状况的影响效应。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1月抽取广州市地铁司机、调度员与站务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采用ERI问卷和自我管理睡眠问卷收集地铁员工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满意度、职业应激和睡眠状况等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地铁员工1 124人,平均年龄为(28±5)岁,工龄为(4.5±3.6)年;ERI型职业应激者比例为24.7%(278/1 124);睡眠障碍474人(42.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婚姻、教育水平、工作岗位、生活满意度及ERI职业应激对地铁员工睡眠状况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等变量后,较高工作付出(校正OR=2.56,95%CI:1.79~3.68)、较低工作回报(校正OR=1.90,95%CI:1.34~2.68)及ERI(校正OR=2.33,95% CI:1.69~3.22)地铁员工的睡眠障碍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在引入调节变量内在投入后,ERI(校正OR=2.89,95%CI:1.80~4.64)和内在高投入(校正OR=4.64,95%CI:2.81~7.68)均可独立增加地铁员工睡眠障碍发生风险。结论广州市地铁员工总体睡眠障碍不容忽视,ERI型职业应激及内在高投入可能影响地铁员工睡眠障碍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社区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社区参与慢病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研究。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广州市越秀区黄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5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了解受检者的一般情况、生化检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等。所有受检者都接受了视力和眼部检查,包括验光检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共有4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了本研究,186例男性(41.0%),年龄(65.70±8.27)岁,糖尿病病程(9.46±7.28)年。该人群中近视、远视、散光相应的患病率为22.7%(95%CI:18.8%~26.6%)、47.6%(95%CI:43.0%~52.2%)、50.7%(95%CI:46.0%~55.3%),其中远视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近视仅与教育水平有关(P<0.05),远视与年龄、糖尿病病程有关(均P<0.05),散光、屈光参差均仅与年龄有关(均P<0.05)。结论黄花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屈光不正患病率较高,其中教育水平是近视的影响因素;年龄及糖尿病病程是远视的影响因素;年龄是散光及屈光参差的影响因素。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本科教育开设《成人护理》课程的态度及意见。方法采取方便取样法,使用自行设计问卷对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就本科教育开设《成人护理》课程的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95名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开设《成人护理》的态度总分为(3.10±0.38)分,属于比较支持水平;"可以将知识纵横联系及整合"和"使临床护理课程构成了综合性、科学性较强的有机整体"得分最高,为非常同意水平;"教师不会面对较大挑战"得分最低,为非常不同意水平。工龄与态度总分呈弱负相关(r=-0.22,P=0.03),不同工作医院、科室、学历、职称、职务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态度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本科教育开设《成人护理》持较支持态度,认为该课程可以整合护理临床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但是首先应进行师资培养,同时应处理好课程设置与临床科室设置不一致带来的见习与实习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州市Citrin缺乏症即Citrin缺乏致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新生儿筛查的敏感性及人群SLC25A13基因已知致病变异携带率。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技术对广州市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生的124 250例新生儿行NICCD筛查,对疑似NICCD患儿行SLC25A13基因变异分析确诊。回顾分析广州市2 395例健康儿童全外显子测序结果中SLC25A13基因已知致病变异位点携带率。结果在124 250例新生儿中,NICCD筛查阳性31例,确诊1例,假阴性3例,NICCD筛查敏感性为25%(1/4例),4例患儿SLC25A13基因型均为c.851_854del纯合变异。在2 395例健康儿童中,60例检出SLC25A13基因已知致病性杂合变异,包括8种变异类型,SLC25A13致病性变异人群携带率为1/40(60/2 395例),推测Citrin缺乏症患病率为1/6 400。c.851_854del为最常见变异,占检出位点的56.7%(34例),其次为c.790G>A,占23.3%(14例)。此外,致病性尚未确定的变异位点c.2T>C的人群携带率为1/20(117/2 395例),检出113例杂合子及2例纯合子。结论广州地区SLC25A13基因已知变异携带率及理论推测Citrin缺乏症患病率较高。NICCD新生儿筛查的敏感性较低,既使串联质谱法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阴性,对黄疸消退延迟的新生儿或小婴儿建议重新采血复查,以免漏诊NICCD。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广州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以及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病例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探讨2种疾病的流行特征、相关指标异同的原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种传染病在广州市流行期间确诊病例的一般情况、临床分类、活动史、接触史、家庭成员接触及发病情况,对2种疾病的时间特征、职业特征、年龄特征以及其他关键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指标包括发病数、构成比(%)、均数、中位数、粗病死率等。结果SARS纳入研究1 072例,报告重症353例,发生率为30.13%;报告死亡43例,病死率为4.01%;平均年龄38岁;医务人员病例占26.31%;从首次报告到持续零报间隔129 d。COVID-19纳入研究346例,报告重症病例58例,发生率为16.76%;报告死亡1例,病死率为0.29%;平均年龄46岁,未发生医务人员院感事件;从首次报告到持续零报间隔35 d。结论广州市对COVID-19的防控效果优于SARS,应急响应的措施值得评价和总结。
简介:目的对从广州市报告的两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中分离的4株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typing,MLST)研究。方法分纯并提取菌株DNA、运用MI。ST分析对7个管家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确定菌株的序列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两例病例分离株7个管家基因位点序列均不相同,第一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ST-7型,属高致病性ST-5complex/subgroupIII克隆系;第二例病例分离株的序列型为新发现的ST一9804型。结论广州两例B群流脑病例虽然发生时间相近,但分属不同的序列型,无同源性。MLST分型技术对研究不同流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广州市花都区生活饮用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加强生活饮用水治理和提高生活饮用水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花都区各个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按月采样,并对样本中的物理感官性状指标(色度、浑浊度)、化学指标(PH值、硬度、铁、锰、氯化物、氟化物、氨氮、耗氧量)、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耐热大肠菌群数)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各项检测指标合格率均比较高,均在85%以上,其中合格率比较低的主要有总大肠菌数、耐热大肠菌群数、锰、氨氮,合格率为100%的一共有4项;水源水、出厂水与末梢水的安全性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项检测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现花都区各水厂为本地居民提供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总体上是达标的,但在锰和氮氨等少数指标上存在不合格现象,末梢水微生物指标未能达到完全合格。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广州市医学生对医学教育仪式(以下简称仪式)的态度和满意度,为仪式效果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2020年4月~6月,向广州市3所高等医学院校1 309名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与3所院校的38名医学生和15名仪式组织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认为仪式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医学生占比86.2%(1 129/1 309);愿意和非常愿意参与仪式的医学生占比86.6%(1 133/1 309);81.0%(1 060/1 309)的医学生参与过医学教育仪式,对仪式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医学生占比70.5%(747/1 060)。对仪式存在问题的调查中,医学生选择排在前3位的问题分别是,认为流于形式的学生占比44.8%(475/1 060)、认为前期宣传不足的学生占比35.1%(372/1 060),认为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学生占比24.8%(263/1 060);访谈发现,仪式的形式化容易引起医学生的感受不佳。医学生对仪式的总体满意度与其感受到的仪式感、神圣感等仪式氛围的Somers'd相关系数分别为0.579、0.528(均P<0.01);医学生对仪式的总体满意度与其职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职业荣誉感的唤起程度的Somers'd相关系数分别为0.516、0.510、0.499(均P<0.01)。结论广州市医学生认可医学教育仪式的重要性且参与意愿较高,对仪式的总体满意度尚有提升空间;学生对仪式的总体满意度与其感受的仪式氛围和唤起的正向情感均呈正相关。开展仪式可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前期宣传和营造良好的仪式氛围进一步提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