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寒证膝骨关节炎进行治疗期间,采用乌头汤外用熏洗方案对局部痛阈及皮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遵循分组对照原则进行实验,研究时间范围为2020年2月-2021年10月之间,研究对象为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名寒证膝骨关节炎患者,依照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研究分组,其中28名常规组患者接受四妙汤熏洗治疗,另外28名研究组患者运用乌头汤外用熏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局部痛阈、皮温、关节康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其局部痛阈、皮温变化情况均要优于常规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也相对更佳,P<0.05。结论:在对寒证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乌头汤外用熏洗方案,更有助于提高患者关节活动能力,提高其恢复效率,减轻疾病疼痛症状。

  • 标签: 乌头汤外用熏洗 寒证膝骨关节炎 局部痛阈 皮温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开窗取胚术和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84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在腹腔镜下口服米非司酮,对照组在手术中联合应用。结果: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清β- HC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腹腔镜开窗取胚术 甲氨蝶呤 异位妊娠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联合布地奈德局部给药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效果。方法 研究开展时间:2019年1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70例小儿重症肺炎患者,分组方法选择随机分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观察组结合布地奈德局部给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症肺炎 小儿 布地奈德 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尼妥珠单抗联合根治性放疗治疗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3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均为靶向治疗(尼妥珠单抗)联合根治性放疗,加或不加化疗,分析疗效和安全性。主要观察终点为最佳疗效和总生存期(OS),次要观察终点为最佳疗效持续时间(DO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率。统计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3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0例,部分缓解(PR)5例,病情稳定(SD)5例,疾病进展(PD)2例,无法评估1例,客观有效率为75.8%(25/33),疾病控制率为90.9%(30/33)。全组患者平均OS为54.5个月,5年OS率为57.0%;总体平均DOR为57.2个月,5年DOR率64.4%;总体平均PFS为54.4个月,5年PFS率为59.8%。疗效评价为CR、PR和SD的患者5年OS率分别为83.6%、20.0%和0(χ2=20.07,P<0.001),5年DOR率分别为85.0%、20.0%和0(χ2=16.89,P<0.001),5年PFS率分别为84.0%、20.0%和0(χ2=15.91,P<0.001);CR患者的OS、DOR、PFS均明显优于PR和SD患者(均P<0.05)。口咽癌和口腔癌患者5年OS率分别为62.5%和40.6%(χ2=1.67,P=0.197),5年DOR率分别为73.3%和44.0%(χ2=1.34,P=0.247),5年PFS率分别为68.8%和40.9%(χ2=1.13,P=0.2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口咽癌患者仍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口腔黏膜炎和血液学毒性,多为1~2级;2例(6.1%)患者出现皮疹,2例(6.1%)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考虑与尼妥珠单抗相关;所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对于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选择尼妥珠单抗联合根治性放疗有较为满意的有效率和生存率,安全性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腔肿瘤 头颈部肿瘤 肿瘤,鳞状细胞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在慢性皮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通过二硝基氟苯诱导野生型(wild type,WT)和Cx3cr1GFP/GFP基因缺陷小鼠制备急性和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ACD)模型,HE染色检测小鼠耳朵炎症变化及耳朵肿胀程度,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分析小鼠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亚群包括经典LC和单核来源LC(monocyte-derived LC, Mo-LC)比例的变化,同时使用紫外线(ultraviolet, UV)照射诱导小鼠皮肤炎症反应模型进行相应细胞亚群的FCM分析;FCM分析Mo-LC表型及功能变化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TNF-α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人慢性皮肤炎症组织中CX3CL1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1a、CD14及CD207表达。结果在慢性ACD模型中,Cx3cr1GFP/GFP小鼠耳朵炎性程度和肿胀程度比WT小鼠明显减轻,而在急性ACD模型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LC细胞比例在慢性ACD模型及UV照射后期(3周)明显降低。此外,与经典LC比较,Mo-LC表达高水平MHCⅡ分子以及炎性因子TNF-α和iNOS。在人慢性皮肤炎症皮损组织中CX3CL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CD14+单核细胞、CD1a+Langerin-细胞明显增多。结论CX3CR1在慢性皮肤炎症中可能通过调控Mo-LC局部重建而维持炎症反应。

  • 标签: 趋化因子受体CX3CR1 慢性皮肤炎症 单核来源朗格汉斯细胞亚群 炎症因子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3~4b或mN1~2而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M(P25,P75)表示。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P<0.05)。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低位前切除 保护性造口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本研究纳入新辅助放化疗和根治性直肠切除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的72例直肠癌患者(包含ypT0N0和ypT0N+),其中ypT0N0 63例,ypT0N+9例。ypT0N0组和ypT0N+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8%和58.3%(P<0.001),5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5.2%和60.0%(P=0.001)。ypT0N0直肠癌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 082例T3~4aN0~3M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798例,女性284例,中位年龄61岁(范围:37~86岁)。13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392例接受手术联合辅助化疗,552例接受单纯手术。将新辅助化疗组分别与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按1∶3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纳入肿瘤位置、淋巴结阳性状态、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脉管瘤栓及神经受侵情况共7个协变量,卡钳值取0.1。完成匹配后,共699例纳入分析,包括新辅助化疗组128例,辅助化疗组267例,单纯手术组30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组生存曲线,并以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匹配后新辅助化疗组5年总体生存率为41.5%,中位总体生存时间43个月(95%CI:27~59个月),辅助化疗组分别为57.6%和未达到,单纯手术组分别为24.9%和28个月(95%CI:25~31个月)(χ²=60.475,P<0.01)。总体生存时间两两比较,辅助化疗组优于新辅助化疗组(χ²=11.384,P=0.001),新辅助化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χ²=8.654,P=0.003),辅助化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χ²=60.234,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均能改善接受根治性切除的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辅助化疗改善效果更明显。

  • 标签: 食管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新辅助化疗 辅助化疗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探讨伴有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 FOG)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静息态指标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 DC)的变化特点,并探究FOG产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材料与方法招募17例伴有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PD with FOG, FOG+),36例无冻结步态的帕金森病患者(PD without FOG, FOG-)和44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所有被试均接受rs-fMRI扫描。通过静息态数据计算FOG+、FOG-和HC三组人群的DC值。F检验得到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双样本t检验比较FOG+、FOG-和HC三组人群两两之间的差异。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经过整体误差(familywise error rate, FWE)多重比较校正,且团块体素>20。提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DC值分别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17)得分和FOG问卷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F检验结果表明三组间的主效应在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岛叶,右侧额内侧回,右侧顶上小叶,右侧额叶Sub-Gyral。进一步双样本t检验表明,与HC组相比,FOG+组DC值在右侧额内侧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显著降低;而在左侧额上回、右侧额上回显著升高。和HC组相比FOG-组DC值在左侧额上回,右侧小脑Ⅸ小叶区的显著升高,在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外核的显著降低。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FOG+组的FOG问卷得分与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DC值呈正相关(r=0.574,P=0.020;r=0.506,P=0.046);HAMD-17得分与右侧额内侧回呈正相关(r=0.547,P=0.028)。结论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颞叶和小脑局部的DC值异常可能与PD患者FOG的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度中心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AIR-DTC)患者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的血清学疗效反应与传统结构影像学疗效评价的疾病进展趋势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行阿帕替尼治疗局部进展和(或)转移性RAIR-DTC的Ⅱ期临床试验患者19例,其中男9例、女10例,年龄46.0(41.0,57.5)岁。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变化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RECIST 1.1)结构影像学疗效评估及疾病进展趋势的关系;探讨剂量调整后Tg变化和结构影像学上靶病灶最大径变化的关系。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中位随访49.41个月,19例患者基线期Tg为363.20(13.08,2 490.50) μg/L,血清Tg治疗响应时间为0.47(0.47,0.98)个月,依据RECIST 1.1标准的靶病灶治疗响应时间为1.80(1.30,1.90)个月。初始治疗2周、4周、8周后,全队列中位Tg分别下降38.68%、64.70%和78.94%,8周后中位靶病灶最大径缩小幅度为33.48%。根据患者最佳疗效反应,将其分为部分缓解(PR)组(15例)和疾病稳定(SD)组(4例),PR组与SD组患者中位Tg下降幅度分别为87.00%与28.79%,相应组别中位靶病灶最大径缩小幅度分别为45.00%与21.22%。据末次疗效评估,将患者分为疾病进展(PD)组(13例)和非PD(包括PR和SD)组(5例),PD组患者中位Tg升高幅度大于非PD组(381.55%与175.43%;U=10.00,P=0.037)。第1次剂量调整后,Tg升高幅度与对应靶病灶最大径增大幅度分别为167.31%与2.14%,第2次剂量调整后两者分别为231.06%与9.73%。第1次剂量调整前后Tg变化及对应靶病灶最大径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3.06和-2.23,P值:0.002和0.026)。结论在阿帕替尼治疗RAIR-DTC中,相较于传统影像学(RECIST 1.1),Tg可更灵敏地反映阿帕替尼疗效及疾病进展趋势。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药物疗法 甲状腺球蛋白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使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接受罗哌卡因辅助穿刺孔局部麻醉的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使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共74例,使用随机、单盲法进行平均分组,分为常规组37例,研究组37例。常规组使用常规镇痛的治疗方式,研究组使用罗哌卡因辅助穿刺孔局部麻醉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疼痛程度。 结果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7.30%,常规组的有效率为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接受罗哌卡因辅助穿刺孔局部麻醉的治疗方式,拥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地减少疼痛情况等,减少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值得推广和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 标签: 治疗效果 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穿刺孔局部麻醉 罗哌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低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应用全身麻醉,观察组应用低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低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效果良好,且能降低不良反应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 丙泊酚 静脉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 髋关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护理对其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筛选100例本院收治的小儿呼吸道感染患儿,纳入时间为2020年6月-2022年6月。电脑将患儿编码随机打乱后均分为两组,设置为实施一般护理的常规组、实施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护理的干预组,两组患儿均为50例。以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为工具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情绪状态进行评价。结果 相较于常规组,干预组患儿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均更低,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护理 小儿呼吸道感染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对照组每周一至周六进行60 min的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以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技术等为主),每次治疗时间60 min,6次/周,共治疗4周;振动组和ESWT组每周一、三、五按照对照组内容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每周二、四、六在常规康复治疗50 min的基础上,振动组加入10 min局部振动治疗(每周3次,共治疗4周),ESWT组则加入10 min的ESWT(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康复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4周后(治疗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踝关节跖屈角度、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步频、步幅六种方法对3组患者的肌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CSS[(9.87±2.07)、(8.65±1.77)和(7.39±1.97)分]、PROM[(54.17±5.12)°、(57.57±5.79)°和(61.43±6.24)°]、踝跖屈角度[(35.70±5.73)、(31.13±4.33)和(27.52±4.15)°]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CSS(11.39±2.76)、(11.61±2.44)和(11.43±2.72)分;PROM(50.83±5.47)°、(51.04±6.28)°和(50.78±5.99)°;踝跖屈角度(39.71±6.40)°、(38.30±6.72)°和(39.17±7.4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的CSS、PROM、踝关节跖屈三个指标均逐级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振动组和ESWT组患者的10 m MWS[(22.13±6.03)、(27.22±7.70)和(29.09±7.33)m/min]、步频[(21.65±6.68)、(26.35±7.00)和(27.74±7.01)步/min]、步幅[(22.39±6.21)、(29.09±8.03)和(31.04±8.01)cm]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10m MWS(2.13±1.42)、(2.22±1.44)和(2.30±1.61)m/min;步频(12.13±4.71)、(13.09±4.58)和(11.70±4.00)步/min;步幅(9.57±3.94)、(10.26±4.08)和(10.61±3.56)c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振动组和ESWT组的10 m MWS、步频、步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振动组和ESWT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振动和体外冲击波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和步行能力,且体外冲击波在改善痉挛方面优于局部振动,但二者在提高患者步行能力方面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局部振动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近期效果及临床可行性。方法:以本院2019年3月~2021年6月确诊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后实施不同手术根治方案,对照组(n=37)行开腹根治术治疗,实验组(n=36)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比较患者手术恢复指标、安全性及近期治疗预后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肛门排气、进食、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转移率、1年生存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具有较高术后康复效率及安全性,患者治疗耐受相对较高,近期疗效及生存率较开腹术式一致,应结合患者治疗耐受酌情选择。

  • 标签: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局部进展期结肠癌 近期疗效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给予克霉唑栓局部用药和氟康唑口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应用克霉唑栓局部用药治疗,同期观察组合用克霉唑栓及氟康唑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96.67%,对照组83.33% ,P<0.05;随访中复发率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3.33%,对照组为6.67%,P>0.05。结论:对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给予克霉唑栓及氟康唑口服可获得满意疗效,有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且用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克霉唑栓 氟康唑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全程新辅助治疗(TNT)在局部晚期直肠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自建库至2021年5月公开发表的TNT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比标准治疗方案即新辅助放化疗(nCRT)联合TME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对两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R0根治性切除率、病理完全缓解率、T分期降期率、≥3级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腹泻、放射性皮炎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发生率和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计2 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TNT组的总生存期(HR=0.80,95%CI:0.65~0.97,P=0.03)和病理完全缓解率(RR=1.73,95%CI:1.44~2.08,P<0.01)均优于n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无病生存期(HR=0.86,95%CI:0.71~1.05,P=0.14)、R0根治性切除率(RR=1.02,95%CI:0.99~1.06,P=0.17)和T分期降期率(RR=1.04,95%CI:0.89~1.22,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安全性方面,两组间≥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RR=1.09,95%CI:0.70~1.70,P=0.70)和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RR=1.07,95%CI:0.97~1.18,P=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治疗中,TNT相比于nCRT可以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TNT可能是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一种推荐治疗方案。

  • 标签: 直肠肿瘤,局部晚期 全程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放化疗 总生存期 安全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噪声性耳聋大鼠下丘和腹外侧眶皮层局部一致性与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关系。方法24只4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噪声组大鼠置于宽带强噪声122 dB环境中2 h诱导双侧严重听力损失,对照组大鼠置于安静环境中。通过听觉脑干反应检测两组大鼠的听力情况,采用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采用fMRI评估大鼠脑内局部一致性的差异。采用SPM12处理fMRI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fMRI数据与行为学的相关性。结果听觉脑干反应结果显示噪声组大鼠全频段听阈大于对照组大鼠[(85.417±6.463)dB,(20.083±8.853)dB,t=46.168,P<0.001],并在旷场实验中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即低活动水平。噪声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的运动总距离[(39.912±5.696)m,(47.993±10.820)m,t=-2.289,P=0.032]、平均移动速度[(13.306±1.900)cm/s,(15.998±3.607)cm/s,t=-2.290,P=0.032]及站立次数[(13.333±5.960)次,(23.500±7.323)次,t=-3.730,P=0.001]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噪声性耳聋大鼠下丘的局部一致性显著增强,而腹外侧眶皮层的局部一致性显著降低,且异常神经活动出现偏侧性。相关分析显示下丘的神经活动与噪声暴露大鼠在旷场中移动的总距离呈负相关(r=-0.691,P=0.013),而腹外侧眶皮层的神经活动与旷场焦虑抑郁样行为并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噪声性耳聋大鼠大脑下丘神经活动与焦虑抑郁样行为密切相关,有助于阐明耳聋大鼠出现中枢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 标签: 噪声性耳聋 下丘 腹外侧眶皮层 焦虑 抑郁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LACRC)患者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4年1月—2019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均行NAC的局部进展期结直肠腺癌患者181例,其中男96例、女85例,年龄23~85岁。181例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7例)、验证集(54例),依据肿瘤退缩分级(TRG)标准分为疗效反应良好组(TRG 0~1级,81例)、反应不良组(TRG 2~3级,10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增强CT检查。提取门脉期CT图像的1 037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以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降维,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预测LACRC患者NAC疗效的临床病理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联合临床病理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融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各模型对LACRC患者NAC疗效的预测性能、校准性能及其临床效益。结果验证集患者的年龄大于训练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P<0.05);两组患者性别分布,肿瘤临床T分期、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以及TRG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训练集中,疗效反应良好组(57例)和反应不良组(70例)患者的性别以及肿瘤临床T分期、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验证集中的反应良好组(24例)和反应不良组(30例)患者的肿瘤临床T分期、N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门脉期CT图像降维选择后共得到4个关键影像组学特征(P值均<0.05),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包括临床T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2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和融合模型在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0.702、0.850,验证集对应的AUC分别为0.757、0.706、0.824。校正曲线分析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和融合模型均有良好的校准性能。DCA 曲线分析显示,3种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融合模型净收益值最大。结论基于增强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结合相关临床因素构建的融合模型在预测LACRC患者NAC疗效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新辅助化疗 肿瘤退缩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