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腕管综合征病人正中神经肌电图的跨腕部运动检测技术和传统检测方法(以感觉测定为主)的异常检出率对比,探讨前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8例腕管综合征病人,采用NDI~200P+型肌电图仪,1每位患者均按常规方法检查正中神经,测定食指中指感觉,测定刺激环指对照相同距离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上记录到的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之差;以表面电极置于拇短展肌记录,测腕至肘的运动传导速度。2在上述基础上加做正中神经掌至腕段运动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两者异常检出率相当。结论对于腕管综合征的各期病人跨腕部运动检测技术将会是传统常规检测方法的有力补充。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尿激酶肝素混合封管在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中应用后的通畅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北京市普仁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中心使用带涤纶套的双腔透析导管的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定期尿激酶与肝素混合液封管,对照组常规肝素封管,观察这2组患者12月内平均透析血流速、静脉压、导管功能良好例数、导管功能不良例数、更换导管例数,并监测患者的自发出血例次及凝血功能,以分析尿激酶封管在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中应用后的通畅性和安全性。结果尿激酶与肝素混合液封管后,导管血流量明显高于肝素封管组[观察6月时:(207.813±27.397)ml/min对(172.877±21.072)ml/min,t=4.632,P〈0.001;观察12月时(177.885±23.421)ml/min对(151.836±28.817)ml/min,t=3.215,P=0.001],静脉压低于肝素封管组[观察6月时:(50.684±21.081)mmHg对(66.211±18.669)mmHg,=2.527,tP=0.008;观察12月时(76.919±32.543)mmHg对(113.937±43.864)mmHg,=t3.106,P=0.002]且导管功能好于肝素封管组(导管功能功能良好例数:18例对10例,χ~2=5.250,P=0.022;导管功能功能不良例数:2例对7例,χ~2=5.091,P=0.024;更换导管例数:1例对4例,χ~2=3.872,P=0.049)。两组患者均无自发性出血,且凝血功能检查无统计学差异[凝血酶原时间:(12.769±2.733)s对(12.580±1.346)s,t=0.284,P=0.389;国际标准化比值:1.032±0.139对1.021±0.154,t=0.243,P=0.405;凝血酶时间:(18.501±1.439)s对(17.903±0.895)s,t=1.617,P=0.057;纤维蛋白原:(2.696±0.928)g/L对(2.704±1.437)g/L,t=0.021,P=0.492;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5.926±6.544)s对(34.406±7.327)s,t=0.709,P=0.241]。结论应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可降低带涤纶套双腔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保证透析充分性,且对全身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后带双“ J”管出院的输尿管结石患者运用延续护理的实际价值 。 方法: 选取 10 2 例 在 2016 年 3 月 -2018 年 3 月本院 收治 的输尿管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 术后带双“ J”管出院。 根据随机分组原则 分为观察组(延续护理 )和对照组(常规护理 )各 5 1 人。 统计分析两组 不良反应发生 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 19.61% ),观察组( 5.88% )较低 ( P<0.05) 。 结论:术后带双“J”管出院的输尿管结石患者运用延续护理 后 ,能够明显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临床价值显著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路径与以问题为导向学习(PBL)教学相结合在肿瘤科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名参与肿瘤科护生临床带教的学生,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50名学生。观察组接受临床路径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方法。收集学生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并记录学生在临床带教中的参与度、学习成绩等数据。结果:观察组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5岁,其中男性占40%,女性占60%。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3岁,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观察组学生在临床带教中的参与度较高,平均参与率为90%。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参与率为75%。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观察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5分,对照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70分。结论:临床路径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肿瘤科护生临床带教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观察组学生在临床带教中表现出更高的参与度和更好的学习成绩,证明了该教学方法在培养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建议在肿瘤科护生临床带教中推广临床路径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C形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C形缺损患者12例。缺损创面大小为1.8 cm×2.7 cm~3.3 cm×5.5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6.7 cm,C形缺损的形状均大于1/2周径,不超过4/5周径。5例供区直接缝合,7例予植皮。结果术后皮瓣全部存活,9例未出现血管危象,2例出现远端淤紫,拆除缝线后缓解,3 d后淤紫逐渐褪去,1例手术当晚出现动脉危象,经过处理最终存活良好。所有病例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术后随访时间为1.5~27.0个月,平均11.5个月。缝合神经者感觉功能恢复较好,两点分辨觉达8~11 mm;未缝合神经者恢复差,两点分辨觉15~25 mm。8例供区愈合后遗留线性瘢痕,无明显疼痛不适,4例供区取全厚皮片移植,植皮均成活良好。部分患者早期供区少许麻木感,半年后均好转。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优5例,良5例,可2例。结论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C形缺损,虽然需要吻合血管,但是对供区损伤小、受区外形较满意、功能恢复快,是一种修复此类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患者长期随访满意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中神经感觉-运动指数(sensory-motor index,SMI)、末端潜伏期指数(terminal latency index,TLI)和剩余潜伏期(residual latency,RL)在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来我院肌电图室进行检查的CTS患者共50例(76手)为CTS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7例(111手)为对照组。采用逆向法行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检查,计算SMI、TLI、RL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中神经SMI、TLI、RL和常规感觉、运动参数在CT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SMI、TLI和RL的截断值分别为2.70、0.30和2.97时,其敏感性分别为0.961、0.763和0.711;特异性分别为0.919、0.973和0.991;线下面积分别为0.985、0.934和0.962。当常规电生理参数SCV、MCV、DML和SNAP阴性符合率均为100%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6.3%、81.8%、73.9%和59.1%。SMI、TLI、RL与DML和SCV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953、-0.845、0.979和0.778、0.484、-0.611,P均<0.05。MCV仅与TLI相关,与SMI和RL无相关。结论当以临床诊断CTS为标准时,SCV、MCV、DML具有中等敏感性;SMI、TLI和RL是有价值的CTS辅助诊断指标,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SMI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们收治腕舟骨骨折患者12例,收集CT数据,采用3D打印机打印出导板,术中沿导板导孔精准打入导针,透视确认位置满意,行0.5 cm切口,空心钻钻孔,拧入空心加压螺钉一枚。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自我评价腕关节问卷(PRWE)、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患侧及健侧屈伸旋转活动范围、桡偏及尺偏活动度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7个月,除了2例患者尝试置入导针两次,其余均一次置针成功,未发生偏斜等情况。所有患者切口愈合好,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情况。手术时间为28~77分钟,平均44.3分钟;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PRWE评分0~10分,平均2.5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0~100分,平均93.3分,其中优9例,良2例,可1例。腕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患侧为(145.67±8.72)°、健侧为(149.92±5.23)°,旋转活动范围患侧为(147.00±7.25)°、健侧为(148.92±6.72)°,桡偏活动度患侧为(16.50±1.83)°、健侧为(17.17±1.80)°,尺偏活动度患侧为(26.33±1.37)°、健侧为(27.25±1.71)°,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微创经皮治疗腕舟骨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且个性化、安全、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30例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者为9例,单侧病变者21例,共有39病变。30例CTS患者中39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均延长和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30条正中神经感觉诱发波幅降低,37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2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29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CT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诊断早期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中应用神经肌电图和MRI的功用。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CTS病人28例,根据随机排列方法,分为对照组(n=14)和观察组(n=14),对照组给予MRI影像学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神经肌电图,对比两组病人使用不同检查方法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在早期CTS病人中采取神经肌电图诊断疾病,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诊断对早期CTS病人功能恢复情况影响效果较好,临床具有广泛使用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腕管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选择我院60例CTS患者以及68例健康体检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结果:CTS组患者测定结果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研发新型腕舟骨、大、小多角骨(STT)融合器。方法根据所测国人STT三关节有关数据设计草图,先选用钛合金制出粗样,然后置入尸体腕模拟STT局限性融合,修改后制作成品。结果STT融合器分钢板与螺钉两部分:钢板部分由锥形板及相连的圆桶状结构组成,锥形板开有3个螺钉孔,各通过1枚松质骨螺钉与3块腕骨分别固定;圆桶状结构连接于锥形板下方,中空,可供植骨,外侧面制有螺纹与腕骨紧密咬合。同时还制作厂配套工具。结论STT融合器设计合理,它可使3块腕骨间的固定力学强度大大提高,并可防止STT融合体向关节中心旋转及塌陷,是局限性腕骨融合术中新型、可靠的内固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