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研究

郑顺海范丽珍

郑顺海范丽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福建南平353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5-0021-02

【摘要】目的通过对腕管综合征病人正中神经肌电图的跨腕部运动检测技术和传统检测方法(以感觉测定为主)的异常检出率对比,探讨前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8例腕管综合征病人,采用NDI~200P+型肌电图仪,1每位患者均按常规方法检查正中神经,测定食指中指感觉,测定刺激环指对照相同距离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上记录到的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之差;以表面电极置于拇短展肌记录,测腕至肘的运动传导速度。2在上述基础上加做正中神经掌至腕段运动传导速度测定。结果两者异常检出率相当。结论对于腕管综合征的各期病人跨腕部运动检测技术将会是传统常规检测方法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测肌电图

正中神经在腕部嵌压性病变即腕管综合征,是骨科、内科和神经科医生在门诊遇到手麻痹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病主要见于手部劳动较多的病人,其发病率很高,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其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用正中神经传统检测方法和加做跨腕部运动检查方法来比较二者对腕管综合征的异常检出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8月~2011年11月,我科共收集到58例经临床证实的腕管患者,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个月~2年不等。右手感觉异常25例,左手感觉异常15例,双手均感异常18例。夜间手麻醒,甩手缓解者30例。拇指无力者23例,大鱼际肌有不同程度萎缩者5例。体检叩击腕横韧带,有触电感(Tinel征阳性)23例,嘱其双手背紧贴,2分钟内,出现手指麻木或腕部疼痛者(Phalen征阳性)30例。

1.2检测方法

采用NDI~200P+型肌电图仪,室温控制在20℃~25℃,带通采用30Hz~2KHz(测运动传导时),10Hz~2KHz,(测感觉传导时),3Hz~10Hz(针电极运动单位记录时),电流脉宽0.2ms,电流强度10~25mA,神经刺激频率在运动传导中为0.9Hz,感觉传导中为2Hz。地线置于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之间。

方法1每位患者均按常规方法检查正中神经:测感觉时,用环状电极做刺激电极,用表面电极做记录电极,检查正中神经食指、中指感觉,并测定刺激环指对照相同距离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上记录到的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对比有无明显差别;测运动时,表面电极置于拇短展肌记录,刺激器在腕、肘刺激,计算腕至肘的运动传导速度。此外针电极查拇短展肌、桡侧腕屈肌、旋前圆肌、肱三头肌及第一骨间肌。

方法2在上述基础上加做正中神经掌至腕段运动传导速度测定,方法以表面电极置于拇短展肌记录,刺激器在掌、腕处刺激,计算掌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比较其与腕至肘的运动传导速度值。

注意事项:在掌部刺激正中神经时,由于刺激电极离置于拇短展肌处的表面电极较近,刺激电流不宜太大,以免引起容积传导。双侧均需测定掌至腕段运动传导速度时,注意距离必须取相等值,以利于直观比较。

2结果

58例病人中,于食指、中指出现感觉传导速度(SNCV)减慢者47例;于环指对照相同距离正中神经与尺神经上记录到的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异常者49例;于掌、腕、肘刺激得到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其中掌至腕段的MNCV较腕至肘段的MNCV明显减慢者(减慢幅度达30%以上)50例。针电极于拇短展肌处记录到自发电位,重收缩募集减弱者40例。综上所述方法1对于腕管综合征的异常检出率为84.4%,方法2的异常检出率为86.2%,二者异常检出率相当。

3讨论

正中神经在腕部的损害(腕管),临床上典型症状有手部麻痛,以桡侧3指为主,有夜间麻醒史,甩手后缓解,拇指对掌功能受限,多为优势手受累常见。此外表现形式还可以多样,如可出现五指均麻,或伴前臂疼痛,所以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非常必要,尤其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可以帮助诊断,并判断病情的程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传统的检查法(包括食指中指感觉直接测定判断,环指相等距离尺侧桡侧记录感觉的比较判断等)经过对比发现与跨腕段记录的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异常检出率大致相等,而对于一些感觉引出不理想的患者而言,跨腕段运动刺激相对更易于操作,所以后者可以尝试作为腕管综合征检测的一项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张凯莉,徐建光,主编.临床实用神经肌电图诊疗技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党静霞,编著.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卢祖能,等.主编.实用肌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