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阿尺木刮”是傈僳族“三大调”之一,广泛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起源于傈僳族的狩猎习俗,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源于该民族对生产生活知识、人情世态、人与自然关系的体验,是傈僳族的百科全书,也是傈僳族民众叙述历史、祈佑尘世与神界沟通的方式,是一种以山地民族独特的美学体验进行的艺术创造。自2006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有关单位对其采取了采集建档、建立传习点、组建歌舞队、培养传承人、培训艺人与展演等多种举措进行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其代表性传承人们则以师傅带徒弟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校园、进演出团等方式对其进行传承,但仍旧面临因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变、传承手段与传承环境的单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传承对象的缺失而难以生存发展的局面。
简介:摘要: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末级,是对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细化落实,是对乡镇行政区域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具体安排,是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依据。本文以榆林市府谷县为例,分析了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存在的困境,探索将地缘相近、交通相连、产业相关、人文相通的几个乡镇联合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以期为相似地区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思路。
简介: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保靖县和张家界是土家族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两个地区,土家族的各种民间音乐都一直被当地的土家族人民传唱.2003年8月22日-26日,笔者利用暑假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张家界旅游区旅游.在旅游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当地的文化旅游,尤其是音乐文化旅游独具特色,并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通过观察以及和导游及其他游客的交流,笔者发现当地民歌的传承与传播方式、途径已经由于旅游业的兴起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民歌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功用,在当地社会的作用和意义都已经和民歌的传统定义有了很大的不同.2004年2月23日-28日,笔者又赶在春节期间,下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保靖县采风.当地土家族人民自发组织的各种迎春活动,诸如调年歌舞、打镏子、唱汉戏等等,且基本上仍然保持着传统民间音乐的功用和传播方式,与在旅游业发达的张家界地区的情况截然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以上两个地区土家族民间音乐现状的比较,探究导致产生差异的原因--所处的生态环境对民间音乐的留存有着重要影响.
简介:以南传佛教课诵仪式音声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根据笔者2012-2017年间在中缅边境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的持续调查,从课诵仪式套曲及诵经音声的风格变迁中发现问题,确立跨界研究需要探讨的具体知识情境。进而结合南传佛教整体文化观和整体史观,建立历时一共时的纵深线索,进行比较分析,追溯解读变迁成因,书写中、缅两个边境市(县)跨界音乐文化个案微观研究的历史音乐民族志。该研究一方面通过诵经音声与信仰语境、仪式行为的同构,强调音乐产品的实证性;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更广泛的中国南传佛教课诵音声传统与变迁问题的缩影。由此,希望能够对南传佛教跨界音乐文化的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并为当代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的研究提供可资比较的视野。
简介:古梅山峒区汉族梅山教,是处于湘中地区的以信奉"三峒梅山"为主,集巫道傩、梅山民歌为一体,具有驱傩、还愿、求子、求财、和神功能的一种汉族民间宗教。其最具代表性的"和娘娘"法事,是以请神、还愿为主,通过傩仪的模仿与扮演,意图达到"和神"的目的。本文选取湖南省隆回县金石桥镇益门村五组杨南春家的仪式为例,运用仪式音乐研究、音乐形态学理论,对其仪式及其音乐本体特征给予相关的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