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第三工厂》是什克洛夫斯基的文学回忆录、散文体小说。作者在回溯自己经历的人生三座“工厂”之际流露出对新时期生活背景和文学现实的忧虑与怀疑。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潜在的系列母题意象的解读,揭示什氏借助书写历史及个人传记力争恢复作家艺术个性的文学理念,阐述其关于材料(内容)与形式、审美与非审美序列有机结合的形式主义美学纲领。

  • 标签: 散文体小说 《第三工厂》 传记 个性母题
  • 简介:海外华侨和华人的这种世界性的生存与体验,是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的发生学基础,也是世界华人文化和华文(华人)文学贡献于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功绩之一.20世纪的美华文学,是在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移民背景上发展的.人口的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这种飘洋过海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传播,移民是其最重要的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和不同文化交融的媒介点.在这一背景上升华起来的不同时期的美华文学,也发展出不同的形貌.一方面是华人移民共同的中华文化背景,规制了美国华文(华人)文学的总体形态,使之不仅区别于美国的主流文学,也区别于美国的其他族裔文学;另一方面,不同时代华人移民的历史际遇、文化背景、生存方式和人生经历以及介入美国社会的方式与深度等,也发展出不同时期美华文学的特殊形态和不同的文化关注点.回应着他们对于故国母土潜存的历史焦灼和文化困惑.

  • 标签: 移民 双重经验 越界书写 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 小引
  • 简介:香港文学具有极强的地域化特征,这种地域化特性从思想到语言都影响着几代华文作者的书写,张爱玲和香港渊源颇深,她写香港的几篇小说在香港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张爱玲本人华丽的苍凉和香港文学世纪末的华丽在气质上有相通之处。受张爱玲的影响,很多香港女作家在描写香港的爱情故事时着墨更多的是在纸醉金迷的都市光影中所折射出的爱情童话。本文以几位女作家为例探讨在香港这样一个特定区域爱情书写的模式与风格以及它的发展与脉络。

  • 标签: 张爱玲 女作家 香港文学 爱情书写
  • 简介:台湾作家林海音的散文素以文字的质朴、情感的真挚见长。“趣味”是一种愉悦的创作心态,传达的是她对外在世界的乐观感受,同时也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体风格。她在散文中构建了儿童和成人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特色的趣味世界,前者是林海音用童心触摸生活的有力传达,后者是她现代女性气质的彰显。本文试图深入她的两个世界,以此来把握林海音创作的独特之处。

  • 标签: 林海音 散文 两个世界
  • 简介:文学是有根的植物,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产生于生活的土壤,无论是远古的《诗经》,还是当代千姿百态的佳作,我们都能够体味到泥土的芬芳、生活的气息。香港文学也不例外,凡是产生于香港的文化土壤别具本土特质的文学花果,也一样具备地道的“港味”。正是这种特性让香港文学

  • 标签: 书写座标 座标笔下 文学书写
  • 简介:明清时期,竹枝词中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题材、主题呈现出“异域”及族群想象倾向,文人以竹枝词的范式书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细节、文化生态等。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分析竹枝词中建构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可以了解书写者对异己的书写策略、书写心态与文化认同,并探索竹枝词文人如何运用寓居、游记、追忆的滇地体验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及深层文化意蕴。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不仅记录了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彰显了文人借由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竹枝词书写.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构筑,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身份认同,可更好地认识异质文化间的少数民族形象。

  • 标签: 竹枝词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族群想象 社会集体想象物
  • 简介:法国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孤独”为主题,尤其是在其自传体小说《孤独之酒》中。在这篇小说中,“孤独”包含三个层次:孤独成为一个问题;孤独是个体的一种生存方式;孤独是个体为自己“命名”的一种行为,即孤独兼具了自由和反抗两种元素。作家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孤独书写,以及她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对工业文明与人的异化、历史理性与个体生存以及女性发现“自我”的艰辛都进行了思考与追问。

  • 标签: 《孤独之酒》 女性成长小说 女性意识
  • 简介: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以下简称《涂》)于2013年2月首发于资深文学期刊《十月》,甫一发表即引发诸多共鸣,备受好评,并屡次获奖,成为新世纪以来书写底层、反映社会阶层流动问题的名篇。

  • 标签: 底层书写 悲伤 个人 自强 创作 批评
  • 简介:托尔金被称为20世纪英国严肃奇幻小说之父。在奇幻小说创作中,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力重新激活了北欧神话与英国中世纪史诗、浪漫传奇传统中的积极因素,汲取骑士冒险、善恶永恒冲突、精神和道德探索等世俗文学叙事模式,结合资本主义工商文明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冲击的历史真实,书写了展现英国社会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忆。

  • 标签: 奇幻小说 托尔金 童话艺术 书写 比特 创伤
  • 简介:“一定的地理空间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作家‘精神原乡’的生成背景”,郭文斌生长在西北,西北的风俗民情、地域风貌以及历史文化是他生活的背景,同样也是他的作品生成的根基和土壤,这些独具地域色彩的风俗民情、地域风物等无不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也无不张扬着西部民间精神。吴亮在《什么是西部精神》一文中认为西部精神主要表现为“凝重而持重,保守而知足,质朴而沉稳”,“重人伦而轻实利,尊奉祖先”,“拥有历史绵延感,不易被世俗变迁所动”,同时西部民间精神又是“闭锁型”的,“排外,不求变化,过于倚重人伦关系的净化而压抑人的自然秉性和求新欲”,“总的来说,中国的西部精神是继承的、默契的、无言的、静默的和始终如一的”。

  • 标签: 西部精神 民间精神 郭文斌 书写 温暖 文字
  • 简介: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文学书写缱绻不已的重要场域,但如何切近乡村生活的内核也成为文学乡村的命门。鲁迅的文化启蒙、沈从文的牧歌情怀、赵树理的问题意识,奠定了乡土文学的基本范型,也成为文学亲近乡村的重要魔障。从文化、情感、政治历史等视角观照乡村仍是外在式的乡村书写,乡村自身的主体性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遮蔽中。

  • 标签: 乡村书写 民族化 路向 文学书写 文化启蒙 乡村生活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对象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大地的女儿》和《革命中的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的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的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的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
  • 简介:读罢言九鼎的中篇小说《集训队》,让我想到了王甜的长篇《同袍》。两部作品都是具有鲜明成长小说特征的作品,前者写的是才华横溢的军校生陶器到集训队进行几个月的培训,后者则写二十几位地方大学生被安排到一个封闭的、枯燥乏味的集训队进行为期一年的军训。这样的故事设置显然暗含小说"好看"的因子,青春飞扬的少年与刻板束缚的军营相抵对,必然有矛盾冲突,而矛盾便是小说中"立住"的核心,

  • 标签: 中篇小说 集训 九鼎 成长 青春 经验
  • 简介:混血儿是马华文学中的重要艺术形象,是理解和阐释马华文学跨族裔书写的重要途径。与早期表现出浓厚"从父"意识的混血儿不同,1990年代以来马华文学中的混血儿呈现出时代的新面目。他们从无名/污名转向重新被命名,不再将父亲视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表现出清醒的"审父"意识以及对"父辈"文化的再思考。混血儿书写的开拓展现了马来西亚政治气候的变化与族群权利关系的演进,亦证明了"种族"理论的非科学性和可构建性。

  • 标签: 马华文学 去污名化 混血儿
  • 简介:《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杀震惊了海峡两岸,从她的文学书写和呈现出的女性意识来看,林奕含应该被纳入“张派”作家的谱系。张爱玲较早就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知道女性很难摆脱男权统治,文学书写能较好地结合独立决绝与世俗世故。胡兰成高度肯定女性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地位,能宽容看待女性的贞洁问题,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男权思想。实际上,他只是力图构建礼乐乌托邦,为自己的滥情作合理的辩解,绝非独立而世俗的张爱玲所能接受。张爱玲去世前后,台湾“张派作家”都力图摆脱张爱玲影响,呈现了或强烈或超脱的女性意识,结果自觉不自觉地落入了胡兰成的理论框架。林奕含没有像前辈“张派”女作家那样转向胡兰成,而是呼应传承了张爱玲《小团圆》的书写方式与语言风格,表达反击、雪耻以及警醒世人的意图。

  • 标签: 张爱玲 胡兰成 林奕含 张派作家 女性意识
  • 简介:《花月痕》是晚清小说中较早出现的一部以情运文,“写情主义”的小说。尽管它曾被众多论者指斥为模仿“红楼”,或有芜杂之嫌,或对其作者的平庸迂阔表示不屑,但是它以其浓郁的诗性风格,对中国古典说部尚实之传统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突围,无意间碰触到了小说个性化表现的崖岸,从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先声。

  • 标签: 狭邪 写情主义 个性化 诗性风格
  • 简介: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李泽厚在《中国思想史论》中早就说道:“孔子没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它消融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之中,使构成宗教三要素的观念、情感和仪式统统环绕和沉浸在这一世俗伦理和日常心理的综合统一体中,而不是去建立另外的神学信仰大厦。”

  • 标签: 家庭暴力 《夫妻》 中篇小说 批判视角 书写 文化
  • 简介:孙犁20世纪4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其建构的过程和意义都显示了强烈的革命意识形态。孙犁以"落后""先进"的革命话语将女性纳入到宏大历史叙事中,并标明其形象的塑造重在指向革命而非人性、人情。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动作家不断调整、重构女性形象,以女性建构民族国家叙事,表现出孙犁追随革命的姿态。女性审美与革命话语间的冲突致使作家的艺术构成逐渐与主流文学产生裂隙,注定了孙犁被"边缘化"的命运。

  • 标签: 女性 革命 孙犁
  • 简介:爱情组诗《有一种沉重的行囊》的出现,再次印证了瓦雷里那句"诗歌是跳舞,散文是散步"的老话乃至理名言。面对罗凯构筑的貌似浅淡实则深邃的情思空间,我发现起用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是无效的,而唯有反复诵读、玩味,充分想象、揣摩,才会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真谛和文本的精致个性所在。

  • 标签: 智性 阅读方式 诗歌 自然 情感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