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雨果是我喜欢的外国作家之一,他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和敲钟人加西莫多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故事结尾的浪漫一笔:当爱斯梅哈尔达遭受绞刑后遗体被拖到巴黎郊外的一处坟窟,痴情的加西莫多紧抱着爱斯梅哈尔达长眠窟中。十八个月后,人们发现并想把他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作了尘土。加西莫多的忠贞,曾让我唏嘘不已。后来读明史,知道明末大将袁崇焕为崇祯冤杀,余义士终身守墓。一位北京的朋友告诉我,自余义士始,余家世代守墓,其十七代传人佘幼芝女士仍在默默地践行先祖的承诺,这就更让我敬佩万分。一场冬雪使北京的气温骤降至零下12度。12月18日清晨,辗转问道,终于在崇文门外东花市斜桥一个拥挤的大杂院里寻到了余女士的家。余幼芝女士和其丈夫焦立江古道热肠,开门延客。主家陈设简陋,是典型的京城普通人家,主客简单寒暄后,主人奉上温热的红茶。接着,我熟知的袁崇焕与佘义士的故事梗概在余女士夫妇深
简介:清初遗民诗人持守“夷夏大防”的儒家观念,存道救亡,在社稷倾颓异族入侵之时,悲慨愤激,效一己之力奋勇抗争,对抗清兵之入侵与征服,牺牲生命而在所不惜;国亡之后不忘国仇家恨,愤于异族压迫之酷烈,哀民生之多艰,多有秘密奔走,积极参与抗清运动,以图恢复,相与砥砺志节,坚持操守,坚持民族气节;在奔走无力、复国无望后选择了无奈退隐、老于布衣,著书立说,以图民族精神之不亡、民族文化之保存,以待终有一日,河山重归,日月重明。他们以诗描写明末清初的动荡局面和抗清战争,称颂抗清英雄遗民节士,表现了国家沦亡之痛、生灵涂炭之悲、江山易代之恨,复国之志、亡国之悲、故国之思、忧民之情、悯世之心都见于诗中,而在这些情感背后是遗民诗人坚定的民族立场。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80多年历程,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重庆国立音专“山歌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民族音乐学概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南京会议”为起始标志的第三阶段。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看,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是“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形态学的分析,从而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方式”。第三个阶段由于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高厚永教授为首的一批音乐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