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基于构语法理论重新审视现代汉语双及物构的形式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构原型和子类承继的梳理,就构语义偏移现象进行解析。构语法理论注重对构义的提炼,目的在于准确把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合效应,这不仅是语义层面的归纳,更是语用层面的概括。

  • 标签: 构式语法 双及物构式 理据 承继
  • 简介:“伊索语言”不仅是俄国作家们用来抗争审查制度的有力武器,而且还是俄苏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其艺术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着重分析了“伟大的讽刺作家”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笔下的伊索语言成分,并对这一艺术手法在俄苏文学史上的发展与流变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概括。

  • 标签: "伊索式语言"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表现手法
  • 简介:<正>封闭性词中的ABB形容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被使用,在词典中也得到了反映。不过词典怎样处理这一类形容词,似乎还是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问题。本文打算就现有词典怎样收列ABB形容词和给于怎样的释义的问题,试作一些分析。一、收词的标准与体例表现一部词典是不否具有严密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收词上。一般条件下,在收词时不仅要进行纵的考虑,即每个单字条目下面该列哪些词条,而且要作横的比较,

  • 标签: 形容词 词典编写 异体词 条目 收词 释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双宾'和'与格式'并存于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给予'.作为内部结构复杂的'给予','转移'和'到达'是其核心成分,分别由'V'和'给'记录并由'V+NP3'和'给+NP2'表达.线型序列上先'V'后'给'的格局是'双宾'和'与格式'的共性所在,表征着人类对'转移'和'到达'在时间上的体验与认知.双宾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融合,与格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分离,分别映射着'转移'和'到达'在人类概念体系中的能否独立.双宾倾向于表示现实语气,与格式倾向于表示虚拟语气,凸显了人类语言跨越时空的特性.

  • 标签: 给予 双宾式 与格式 动因
  • 简介:<正>古汉语感叹句有一种特定的词句形式,那就是“何+形”(形容词前面加“何”字)。例如:(1)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补)(2)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冉冉孤生竹)(3)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陶渊明:拟挽歌辞)“何+形”感叹句中的“何”是表强调的语气副词,强调程度或说话人的语气。如

  • 标签: 感叹句 形容词 古汉语 语气副词 陶渊明 说话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可能“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汉语里,这种语义范畴经常是用可能“得”字句来表示的。可能“得”字句在古代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及方言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反映出彼此之间不同程度的差异。我...

  • 标签: “得”字句 助词“得” 可能式 大冶方言 否定式 不对称现象
  • 简介: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一双丝袜》描绘了女主人公在不同空间的消费活动,揭示了她在一双丝袜的刺激下欲望苏醒及幻灭过程。其中女主人公的消费活动带有炫耀性质,反映了在美国消费主义兴起的历史语境下她对自我身份的不确定感和无助状态,貌似自我塑形的过程折射出当时美国社会的大众文化和社会生产关系。

  • 标签: 《一双丝袜》 凯特·肖班 炫耀式消费 欲望 身份
  • 简介: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够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遣词造句、指导观察、感悟生活和放飞想象等策略分阶段实施教学,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

  • 标签: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层递式 真情实感
  • 简介: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省三所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泛读教学做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对上课方式以及效果满意度普遍不高,效果不好。泛读是语言综合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习得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泛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学习的效果。文章在调查分析了一般泛读课的弊端后,提出了互动英语泛读教学新概念,希望对泛读课整体效果的提高有意义。

  • 标签: 泛读教学 问卷调查
  • 简介:现代汉语中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一+量+形"结构虽采用"数+量+形"结构的形式而与一般的"数+量+形"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一+量"并不是对"形"进行计量,而重在对"形"进行形象的描写和意象的勾勒,使其实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它的性质已跨出数量构的范畴,"一+量+形"构是在数量构"数(任意)+量+形(可分析性)"的基础上,随着"量"被主体认知衡量时其主观性的增强,最终为了满足说话人特定的修辞意图——增强语言描绘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定型化、构化的。其得以构化的关键前提——"一+量"从表客观分析计量到表主观整体限定最终虚化为"感知强化标记",从自由形式转变为黏着形式,从客观意义转变为主观意义,也是出于语言描绘形象和提高想象表象生动度的需要。可见,语言描绘形象的功能正是促成语言中某些语法结构、语法范畴得以形成的关键修辞动因。当然,这一修辞动因的实现也有着坚实的语义基础。

  • 标签: “一+量+形”构式 分析量 整体量 感知强化标记 生动度
  • 简介:[摘要]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重叠是汉语少有的显性语法形式之一,是在别的民族语言中不多见的语法形式,显示出了汉语的特点。

  • 标签: []构词法法 构形 重叠式
  • 简介:"X那些/点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称、叙谈、引介、组合式、提示、配合式等六种。表义功用包括精炼表达与集中概括、聚焦分析与联想阐发、约量评述与小量概括三个方面。从形成动因与构化理据看,构化过程经历了定型与能产,中间经历了构变体逐渐弱化、减少的过渡阶段;构化的动因主要就是高频类推,其构义"与X相关的那些有意思、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最终形成。

  • 标签: 当代汉语 那些/点事 构式 标题 表义功用 动因
  •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来”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来”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来”,“X”和“来”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来”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来”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X来”的泛化,“来”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 标签: 合成词 结构 差异 来源 词汇化 语法化“X来”
  • 简介:文章从四个方面讨论名词重叠AABB:1)A与B的结构关系;2)A与B的语义关系;3)AABB的语义类型;4)AABB的句法功能.重点指出该格式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多量",此外还有六种附加意义:表每一;表泛指;表夹杂;表相继;表遍布;表描写.这些附加意义在具体的句子中往往表现为核心意义.

  • 标签: 名词重叠AABB式 基本意义 附加意义 核心意义
  • 简介:丽水畲话形容词AA重叠的变调规律为:A1一律读高平调55,A2的变调规律同于畲话的小称变调,读高平调55、高升调35或高升调445,这一变调现象与同音同形其他词类AA重叠的变调存在差异。通过与丽水畲话在历史上有过接触的方言进行对比,可以论证丽水畲话形容词AA重叠的变调是由古代畲语的“底层”所致。

  • 标签: 丽水畲话 形容词AA式 变调
  • 简介: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如,一个老师在执教语文课《春天来了》一课中,在读完“麦苗醒来了,舒展着嫩绿的叶子”时,问孩子“为什么麦苗在这时醒来,舒展嫩绿的叶子?”这一问题犹如一颗石子,在学生们的心海中荡起一朵朵思维的浪花。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雨下了,麦苗赶着来洗澡。”有的说“春天里花都开了,麦苗也不肯落后呢。”……小孩的想象是那么丰富,那么美好,那么富有人情味,那么富有个性化,在他们心中,春天是人,春雷是人,春苗是人,世间所有万物都有生命,这样的教学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个性。

  • 标签: 小学 语文 建构 开放教学 提升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