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腰椎融合术后椎管内血肿的发生率、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UBE下腰椎融合术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45.7%),女57例(54.3%),年龄(60.1±11.4)岁(26~85岁)。观察术后3 d内的MRI影像,统计血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血肿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及血肿组。收集各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各指标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分析与UBE下腰椎融合术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相关的因素,然后将其中P<0.1的因素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血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总血肿的发生率为28.6%(30/105),症状性血肿发生率为6.7%(7/105),血肿再手术率为0.9%(1/1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OR=3.368,95%CI:1.389~8.171),糖尿病(OR=3.589,95%CI:1.230~10.476),入院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OR=3.687,95%CI:1.493~9.017),血小板<200×109/L(OR=0.300,95%CI:0.119~0.785),术前血钙值<2.25 mmol/L(OR=0.340,95%CI:0.142~0.818),椎管狭窄分级为D级(OR=4.462,95%CI:1.810~10.996)等因素是导致UBE下腰椎融合术后椎管内血肿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压收缩压>140 mmHg(OR=3.788,95%CI:1.055~13.606)、术前血钙值<2.25 mmol/L(OR=78.544,95%CI:3.895~1 584.058)及椎管狭窄分级为D级(OR=3.698,95%CI:1.110~12.325)等是导致UBE下融合术后椎管内血肿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UBE下腰椎融合术后椎管血肿有局限型及蔓延型两种类型。导致血肿的危险因素包括入院血压收缩压高、术前血钙低及严重椎管狭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采用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16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53.7岁。致压物按性质分类包括软性胸椎间盘突出5例、钙化或骨化型胸椎间盘突出7例、病变椎间盘相邻椎体后缘骨赘型突出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表现胸脊髓病症状,其中7例合并神经根性症状。采用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扩大成型及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观察术后影像学的变化,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时疼痛症状及脊髓功能恢复状况。背痛及神经根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神经学功能评估采用Nurick评分及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JOA)评分,胸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更换手术方式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胸椎MRI及CT检查均显示脊髓减压充分,无致压物残留。所有患者术后背痛、神经根性疼痛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恢复,术后1年mJOA恢复率为50%~87.5%,平均72.0%。有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肋间神经痛,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下经椎间孔入路全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型、全内镜下胸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位于脊髓腹侧的软性及硬性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M)辅助下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5例C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应用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NM组),26例单纯应用PECD治疗(PECD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日、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等指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8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颈部疼痛VAS分别为(2.1±1.2)、(2.0±1.1)分,上肢VAS分别为(2.4±1.2)、(2.2±0.8)分;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部VAS分别为(0.8±0.5)、(0.7±0.5)分,上肢VAS分别为(0.8±0.7)、(0.8±0.5)分,均较术前[颈部:(6.0±1.0)、(5.9±1.0)分,上肢:(7.1±0.9)、(7.4±0.9)分]明显降低(t=12.670~27.305,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07~0.917,均P>0.05)。术后1个月NM组和PECD组JOA评分分别为(12.7±0.8)分、(12.6±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6±0.7)分、(14.4±0.8)分,均较术前[(11.1±1.0)分、(10.9±0.8)分]明显升高(t=-11.074、-14.829、-9.603、-13.086,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42、0.003,均P>0.05)。NM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与PEC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5、-0.922,均P>0.05),但住院时间、并发症均显著减少(t=-2.815,χ2=4.755,均P<0.05)。结论多模式NM辅助下PECD治疗CSR获得满意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操作程序有利于手术和麻醉的顺利实施,从而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结论认真做好腹腔镜术前后的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是进一步体现腹腔镜治疗模式优势的重要环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过程中体温下降的原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体温是否<36℃将患者分为低温组(162例)及常温组(38例),分析术中发生低温的危险因素。结果麻醉时间≥3h、CO2温度、补液量≥1500ml是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手术中体温下降的原因复杂,护理人员应加强术中体温监测,通过保温护理、气腹CO2加温、输注预温液体等可以降低低体温发生率。腹腔镜手术逐渐成为外科手术主要方法,但术中易出现体温下降。掌握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有利于临床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本研究分析2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体温下降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的护理。方法研究我科2013年5月~2015年5月122例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通过术前健康宣教、术后一般护理、管道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出院指导。结果患者康复效果好。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恰当、合理的护理,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腔镜胆囊手术后颈肩痛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8月期间拟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比患者颈肩痛的发生情况及颈肩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时、术后24h、术后48h颈肩痛发生率分别为26.47%、11.76%、2.94%,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时、术后24h、术后48h颈肩痛VAS评分分别为(5.02±0.34)分、(2.73±0.26)分、(1.14±0.18)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腹腔镜胆囊手术后患者颈肩疼痛,极具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护理体会。方法笔者对所在医院行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的6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输尿管结石全部一次性粉碎或取出成功,全部病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安全有效,精心的术前准备及细致的术后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