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留守儿童问题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农民工的出现而产生的一个新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尽责是重要支点。当前,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中存在着责任缺失,主要表现为制度设计还不完善、财政投入不力、管理服务不到位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强力合作推动,以强化政府责任为支点,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立体化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父母、孩子在城镇共同生活扫除体制障碍;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为随迁子女织就“安全网”;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父母在家乡就业生活提供现实帮助;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和社会治安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教育条件,撑起安全保护伞。
简介:人大主导立法有利于促进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主导具有行政权的特点,与人大行使权力的规律不甚相符。人大主导立法需要处理好与党领导立法以及其他主体依法参与立法的关系。在克服部门利益和发挥人大立法引领推动作用等立法活动中,如何把握人大主导立法的内涵与界限,需要慎重研究。不宜将委员长会议、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在立法中发挥作用等同于人大主导立法,这些主体行使职权的边界,需要研究和规范。在立法活动中,人大固然是人民意志的代表机关,但“一府两院”等立法参与主体也从不同侧面代表了人民意志,不能将人大设想成民意的唯一代表机关,进而不适当地强调人大主导立法。
简介:批判理论家们最近提出的各种互不相容的'现实的乌托邦'的政治主张,标志着批判理论的实践转向。但是,由于他们不清楚想象可能性的客观界限是什么,也不清楚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权威来源实际上是什么,因此,他们的主张不适当地限制了政治社团自决的合法空间。而且,他们自称认知权威,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偏好。罗尔斯的'人民法'也存在这一缺陷。'现实的乌托邦'不应该寻求达到某种具体的政治目的,他们的见解和建议可以由政治行动家自己来验证。'现实的乌托邦'提出的建议必须是可行的,普遍的和不妥协的。他们应该尽可能提出可行的、短期的建议,以改进目前的制度安排,使公民对全球政治空间的理想划分达成一致意见。
简介:国际政治中的角色身份与利益认知是在社会性交往互动中被不断建构的产物。在以“主权零死亡时代”为核心特征的洛克体系文化成熟阶段,单纯的权力转移已不再构成体系内大国间安全困境的原因。不论是崛起国,还是守成国,其在权力转移进程中对体系主导观念的认知决定了其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又决定了战略手段的选择,并最终在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建构出不同的社会性关系与互动模式。权力转移进程中,大国间敌意身份的互主性建构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能否为避免敌意螺旋的生成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权力转移进程中出现的“想象的安全困境”成因分析发现: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并不存在现实的生存竞争,但却可能由于经济领域同质化竞争而产生族群排他性负面意象的敌意投射,并在对声望和荣誉的追求基础上形成虚幻的不相容与想象的敌意螺旋。从崛起国战略谋划的角度出发,选择“联系性崛起战略”往往更容易开启同霸权国之间非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而选择“变位性崛起战略”则更容易开启同霸权国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