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第20个“世界读书日”,我省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青海”为主题的2015年全民阅读工作正式开启,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副厅长吕霞。
简介: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电脑、手机越来越普及,图书越印越多,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人的纸质阅读却一年少于一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在整个社会流行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背景下,对纸质阅读缺乏兴趣,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全民族人文素质的下降。为此,我们要借助法治手段,为全民阅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以此推进我国文明进程,提高我国综合实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简介:对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都有必要进行不同的养成教育,高职阶段也要进行多角度的素养培养,而培养学生的素养必须以课程学习为载体。在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等四个层面的策略来贯穿养成教育。
简介: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的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养成教育入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简介:某企业在方便面中赠一张《水浒》英雄肖像卡片,引得孩子们疯狂购买该企业的方便面。这说明变数强化之法能极大地刺激行为发生的频率,而这仅仅是间歇强化的四种方式之一。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自然也可以使用强化之法。
简介:欧洲古代习惯两次演化为理性的法律制度-普通法制度、罗马法制度,普通法的法律理性的特征在于摘要,美国学者认为摘要
简介:对于习惯规范产生问题的阐释,除了"法的确信"理论外,另有"契约机制"理论。于契约机制而言,习惯规范的产生是一个由双边契约演化而生发的过程。在双边契约的演化机制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双边契约的扩散机制和前置模式。其中,扩散机制是演化的主体,而前置模式则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简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联大第71届会议写入决议,该思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根据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第68届会议草案关于确认习惯国际法的结论,该思想虽在国家惯例方面部分符合草案结论的要求,但在法律确信层面依然路途遥远。若该思想能在习惯国际法的法律确信层面得到国际社会确认,继而成为国际习惯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都将是极大的助益。
简介:在湘黔桂三省居住的侗族几乎每村都有鼓楼,它建筑华美,秀丽多姿。鼓楼从形态上可以从“树居”中窥其源头,后来修建杉树形状的鼓楼,作为公共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鼓楼作为民主议事和制定“约法款”的场所以及寨老处理民事纠纷,当众评判是非,裁夺断案的场所,在鼓楼这种侗族文化场域中建构了本民族独特的口承法律文化系统,这种建筑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完美结合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极为罕见。
简介: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长期并存,但随着国家法制化建设的推进,二者冲突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它们间的冲突,从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视角,分析民族习惯法存在的原因、与国家法冲突的表现、及如何调适二者的冲突成为应有之义。
简介:近几年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没有摸清农民的文化消费习惯,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引领作用不明显,没有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周密调研,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最需要、最感兴趣的文化产品,通过有效途径因势利导,把相沿多年的"乡风"引领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抑制农村反文化现象的蔓延。
简介:对于清代习惯是否被赋予法律效力从而在司法中作为裁判依据的问题,学界见解差异甚大。关于习惯在清代司法中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争论,实际上忽视了中国清代习惯的法律效力在"化外"与"化内"的空间差异。对"化外"的民众,清政府在制度上确曾明确赋予、认可某些习惯法律效力。对"化内"之地,清政府往往以移风易俗的姿态,对民间习惯或习俗持否定性态度。清政府赋予"化外"之地的习惯以法律效力,是其维护"化外"稳定治理的权宜策略。国家法典总是存在向"化外"扩张并顺势压缩习惯法律效力的空间。相关研究结论上的偏差,在于其受"内地中心主义"制约,并影响了当今法律史的研究。
简介:清末民事习惯调查是清末修律中的重要活动,然而学界长期以来多未能辨明修订法律馆的民事习惯调查与宪政编查馆领导下各省调查局的民事习惯调查之不同,乃至将二者混为一谈。[2]日本学者中村哲夫教授根据所搜集到的清末地方习惯调查报告书等史料率先作了大胆而准确的推测"清末的习惯调查中存在着复数的系统,即宪政编查馆和修订法律馆两个系统"[3]。
简介:学者针对清代中国有无"习惯法"的问题,出现了"社会中心论"与"法律中心论"的不同立场与论辩,这个问题其实涉及研究者在名词定义与史实认定上的争议。本文主要以清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商业讼案为对象,将"习惯法"问题限缩到清代商业习惯与国家法互动关系的演变历程。本文认为,我们不见得要以欧洲法学意义上的"习惯法"去描述这个历程的种种结果,但却不宜忽略当时各地工商业城镇出现的种种由"习惯性实践"转化为"习惯性规则"的具体历程。
简介:在多元化时期,回族习惯法在回族地区的法治实践中具有积极的价值功能。认识和发挥这种价值功能意义重大。在回族地区的法治活动中,要注意对回族习惯法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和尊重回族习惯法,并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有效处理。既要自觉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又要自觉运用习惯法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对国家法能够不涉足的领域或两者共生共存的领域,应允许回族习惯法作用的适当发挥,以促进民族习惯法价值功能的实现。
简介:对于讨厌规则的我来说,“好父母一定要做的事”这个句子充满了强制感和整齐划一性。本能上来说,我是排斥的,可是,有些事又确实是父母必须要做的,最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花半小时左右,给孩子讲故事,培养他的阅读习惯。
简介:《国家公务员局关于印发(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要“持久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当前,在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工作中,党政机关应针对公务员覆盖面广、组织性强、影响力大的特点,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奠定基础、培育环境、增强实效上下功夫,努力使职业道德文化养成成为广大公务员的重要学习和实践平台。
简介:虽然中西方国情、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差异较大,但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途径上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如中西方都主张道德养成要尽早抓起:都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力量;都强调道德实践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都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强调道德养成要从细微处着手,积善成德。
简介:时光如梭。一眨眼间,万云南从当初的小学徒,变成了今天的大师傅,他在工作中。也带了两名徒弟。他在技术上悉心传授,除此之外,他还特别重视安全教育。万云南说:“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能力特别强。我现在带着两个徒弟,一个学习安全,另外一个学习控制。每天我都要带他们去现场,告诉他们哪一个环节要重点监控,哪些地方容易出安全隐患,毕竟,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是用‘血’的经验换来的。”
简介:从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看,当代青年价值观总体积极健康向上,但是存在知、信与行的矛盾,个人、社会与国家的矛盾,工具性认同与价值性认同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中存在无根性、模糊性和低效性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优秀文化为价值载体,负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也需要转换为可信、可行、可亲的涵养形式。
书香青海 全民阅读——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青海”
WiFi时代的大学生阅读与阅读立法
基于养成教育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优化
试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中的养成教育
不必每次进步都表扬-行为习惯培养法(二):间歇强化
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习惯法新问题
由双边契约到习惯规范:一种演化机制的阐释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习惯国际法进路
鼓楼——侗族习惯法规范订立与实施的文化场域
浅议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调适
农民文化消费习惯与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化内”与“化外”:清代习惯法律效力的空间差异
始并行而终合流:清末的两次民事习惯调查
法学专家、苏州商人团体与清代中国的“习惯法”问题
多元化时期回族习惯法的价值功能与发挥
每天花半小时给孩子讲故事,把他培养成依赖书的人种
奠定基础 培育环境 增强实效 ——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文化养成之我见
异中见同:中西方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途径
员工成长的沃土——云南冶金新立钛业有限公司状元之养成记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以广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