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残胃癌与同期近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1998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并资料齐全的残胃癌62例(溃疡术后38例,胃癌术后24例)、近端癌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同时比较根治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分析根治术对残胃癌的预后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Borrmann分型、血清CEA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残胃癌与近端癌患者中位年龄分别为64和60岁,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0.6%和17.7%,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比例分别29%和12%,低分化癌比例67.7%和56.4%,根治切除率79.0%、89.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为根治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残胃癌不是根治术的独立影响因素(P=0.227)。在根治前提下,残胃癌组与近端癌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残胃癌组与近端癌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31个月(P<0.05),根治切除后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40个月(P>0.05)。对残胃癌患者,接受根治术和非根治术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7个月(P<0.05)。结论残胃癌较近端胃癌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导致根治率降低,预后不良。根治性切除能显著改善残胃癌预后,较近端癌根治术相比,残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患者的手术创伤。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选取年龄≤35岁的128例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以及同期年龄﹥35岁的130例中老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作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情况、淋巴结转移数目和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病理分期较晚,Ki-67阳性表达率≥14%的比例较高,但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无明显差异,应早期筛查并给予积极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60例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60例中手术全切除52例(86.7%),次全切除8例(13.3%)。术后并发脑积水3例,缄默症2例,头皮下积液2例,脑脊液漏5例,颅内感染4例,1例出现术区血肿致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四脑室肿瘤接近脑干或直接来源于四脑室底,手术解剖部位特殊,周围组织结构复杂,其并发症十分常见且严重。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Gab2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对AKT、P-AKT、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ab2的表达。培养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分别用Gab2小干扰RNA(Gab2-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NC)转染细胞,以空脂质体转染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各组细胞培养48h。应用WestemBlot检测细胞中Gab2、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胃癌组织中Gab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Gab2.siRNA组Gab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iRNA.NC组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迁移数及AKT、P.AKT、Bax、Bcl.2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Gab2.siRNA组细胞的AKT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细胞的存活率、迁移数及P.AKT、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Gab2在胃癌组织高表达,沉默Gab2的表达能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和迁移,并通过调节Bax、Bcl-2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与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远期疗效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95例(根据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24、70、9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的临床诊治情况。收集19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预后分析用Log-rank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本组患者的随访率达99.5%,随访时间满5年者为150例;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2%、81.9%、76.9%和66.2%。经多因素分析,T分期、N分期以及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5年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性别是影响5年无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和生存质量。除T分期和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外,性别也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联合化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趋化因子系统和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性调节细胞,CIM+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以下简称Treg细胞)在体内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殖,在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聚集和维持,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为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趋化因子。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趋化因子及受体(特别是趋化因子受体5)与Treg细胞关系的研究讲行综沭。
简介:目的探讨耐药相关蛋白在人脑恶性胶质瘤的表达规律,评价其对临床化疗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97例未经治疗的脑胶质瘤6种耐药相关蛋白表达,包括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和胸苷酸合成酶(TS)。结果TS在所有病例中均不表达;P-gP仅表达于正常脑组织及肿瘤周边区域的毛细血管;MGMT、GST-π、ToPoⅡ以及MRP均表达于肿瘤细胞,阳性例数(率)分别为53例(54.6%)、97例(100%)、42例(43.2%)和31例(31.9%);Ⅲ、Ⅳ级肿瘤MR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级肿瘤,而MGMT及ToPoⅡ表达阳性率则较低(P〈0.05),GST-π和P-gP阳性表达与肿瘤分级无关。结论①脑胶质瘤细胞表达多种耐药相关蛋白,其原发性耐药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P-gP介导的多药耐药(MDR)机制在胶质瘤细胞原发性耐药中作用不大,但可能与血脑屏障、血肿瘤屏障的形成有关;③耐药相关蛋白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存在明显异质性,常规联合检测这些蛋白的表达状况有助于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
简介: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脾脏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标记、特殊染色,并复习近20年与该病相关的中英文文献.结果脾脏LCA由互相吻合的血管性腔隙组成,表面衬覆单层内皮样细胞,细胞无异型,部分细胞内见含铁血黄素颗粒.其髓外造血常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31、FⅧ、CD34、KP-1、PGM-1、CD21均为阳性,CD8阴性.网织染色(+).结论脾脏LCA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LCA可伴发恶性肿瘤,建议密切随诊.
简介: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诊断常用T1WI及T2WI,而DWI应用较少。本文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和DW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及DWI表现。结果:7例MRI呈明显蜂窝状样改变,其中4例与侧脑室或胼胝体壁间见“丝条状”牵拉影.肿瘤实质在R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1例肿瘤呈实体性。7例行DWI检查,其实质均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ADC值为(0.830±t0)x10-3mm2/s,5例瘤内见血管影;4例同侧脑室明显扩大,3例双侧脑室扩大;MRI和DW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结果基本相同,MRI对肿瘤形态、肿瘤周围结构的显示较DWI清楚,但DW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对肿瘤的诊断更灵敏、更准确。结论:MRI和DW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腺瘤手术分为经蝶和经颅入路两种,常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这与肿瘤的全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及双额底入路治疗垂体腺瘤的手术适应证、显微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垂体腺瘤手术患者,其中经单鼻孔-蝶窦手术30例。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17例,分析手术经过、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肿瘤总体全切率89-36%(43/47),其中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86.67%(26/30),经双额底人路组94.12%(16/17)。肿瘤未获全切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随访6,24个月。4例患者肿瘤复发.接受经双额底入路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肿瘤大部分位于鞍内或向蝶窦生长的患者。经双额底入路肿瘤全切率高.便于保护垂体柄,适用于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的大型或巨大型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