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100例血液病患者,分析急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表现,统计分析急性输血反应患者的输血效果。结果:100例血液制品中,急性输血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10.00%,其中单独采集血小板4例,悬浮红细胞3例,血浆2例,冷沉淀1例,分别占40.00%、3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7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例,低血压反应1例,分别占70.00%、20.00%和10.00%。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至38.1℃至39℃,皮肤瘙痒伴分散性荨麻疹,并伴有寒战、发冷等症状,收缩压下降。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接近完成时和输血开始后1小时。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预防性药物较少;低血压反应的主要表现是收缩压下降超过4kPa,没有伴随症状。该反应主要发生在输血完成后1小时内,不进行治疗或预防。有和无急性输血不良反应、有或无病史的患者Hb升高和CC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表现为体温升至38.1℃~39.0℃、皮肤瘙痒伴散在荨麻疹、收缩压降低4kPa以上,没有影响输血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表现及应对策略。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改革前CSSD人力资源配置模式(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研究组采用优化后CSSD人力资源配置模式(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住院病床3000余张,职工3000余人,CSSD面积1000余平方米。CSSD工作人员20名,其中,技术人员4名,护理人员16名。对比不同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用人成本、工作质量、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SSD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医疗设备管理质量,降低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小儿内科中,急危重症儿童以腹痛作为最初症状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状况,以期提升救治效率和优化患儿的康复前景。方法:在2019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共接收48名以腹痛为首要症状的急危重症儿童。对这些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归纳治疗策略与心得。结果:在48名患儿中,有19例为腹型过敏性紫癜,11例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2例为急性爆发性心肌炎,还有6例为梗阻性休克;这些病症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4.74%、90.91%、91.67%和100.00%,而死亡率分别为0、9.09%、8.33%和0。结论:面对以腹痛为首要信号的儿科急危重症儿童,必须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体质和诊断结果,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效拯救生命,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死亡率。
简介:【摘要】 目的 :剖析助产士实施强化沟通模式对产妇产程和应激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分娩的产妇100例,任意分成2组。2组都有助产士陪伴分娩,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沟通方式和护理干预,干预组实施强化沟通模式进行干预。随后对比不同沟通模式下2组产妇分娩应激反应的表现及产程方面的区别。结果:对照组SAS和SDS评分以及VAS评分明显较干预组高,(P均<0.05)。干预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时长显著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助产士强化沟通模式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可显著缓解产妇的应激状态,缩短产程,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受压导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困难的临床表现,并分析其处理策略。方法:通过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109例上腔静脉受压导致PICC置管困难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常见的临床表现,结合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统计发现上腔静脉受压导致PICC置管困难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导管送入困难81.65%、回血困难66.97%、心悸胸闷56.88%、恶心46.79%、置管侧肢体水肿或静脉扩张38.53%、胸部不适或疼痛30.28%、导管异位16.51%。结论:上腔静脉受压会导致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多种困难,严重影响置管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些临床表现,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处理策略,提高置管效率,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
简介:摘要:Chiari 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CM)也称小脑扁桃体下疝,是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入枕大孔,压迫延髓、第四脑室的后脑先天性畸形[1]。临床常见症状为头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呕吐、眼底水肿,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脊柱侧弯、听力障碍等特殊表现[2]。我院于2019年3月收治一例以呼吸暂停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Chiari畸形患者,进行后颅凹减压、枕颈融合手术治疗,通过专业全面的术后护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min进行12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min进行12min的口腔刺激和3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 描述护理本科实习生的自我效能感、临床工作能力和实习表现现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实习的 67 名护理本科生, 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能力评价指标量表、护理本科毕业生临床实践行为表现自评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本科实习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为 29.88±4.82 分,临床工作能力得分为 97.26±10.20 分,实习表现得分为179.76±18.85 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实习表现的相关系数为0.2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 护理本科实习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实习表现越好,但临床工作能力与实习表现间无相关性。带教老师应在带教过程中更好地关注护生的实习点滴,给予鼓励与指导,提高护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临床实习成绩与效果。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临床工作能力;自我效能;实习表现
简介:【摘要】腹主动脉瘤起病隐匿,前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同时病势凶险,严重时可破裂危及病人生命,回顾一例2022年7月入院以四肢乏力为首发表现腹主动脉瘤术后好转出院的病人,总结对其术前术后的护理流程,分享治疗护理过程中的经验,现将病人治疗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临床表现及应用焦点式心理护理对其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方法在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梅毒患者中抽取82例,将患者均分为采用焦点式心理护理的实验组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41例,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焦点式心理护理的实验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梅毒患者进行焦点式心理护理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临床表现及应用焦点式心理护理对其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 方法: 在我院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收治 梅毒患者 中抽取 82 例,将患者均分为采用 焦点式心理 护理的实验组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 41 例,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 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情况 和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 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采用焦点式心理 护理 的实验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情况好于 对照组, 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 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对梅毒患者进行焦点式心理 护理 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值得临床推广。